在中国政法大学研究生院,有这样两部学生刊物——《法大法律评论》和《中国政法大学研究生学报》(以下简称《法评》和《研究生学报》),为刚刚踏上学术道路的研究生们提供了潜心思考、沉浸阅读的平台,增强了自主学习、交流进步的信心。
“这里给了我纯粹化学习的时间和机会”,现任《法评》副主编、民商经济法学院2022级博士研究生刘奕辰说,“能有一段生命体验跟丰富的法学理论结合,得到知识和价值观方法论的馈赠,是相当难得的。”
以学生自我培养为主、教师指导为辅,两刊在审稿、改稿、议稿、出稿的实践中真正实现“以编促学、以写促研”。
革故鼎新再起航
《法评》前身是《研究生法学》,在“人民教育家”、我校终身教授、研究生院首任院长张晋藩先生的关怀下于1986年创办,逐渐形成了学生自主投、审、议、改、编、发的编辑部运作制度,成为我国最早创办法学学生刊物中的一员。彼时至今,《研究生法学》以“繁荣学术、培育新人”为初心使命,累计发表学术论文两千余篇,广大青年学子在这里碰撞思想、交流观点,也在这里找寻知己、追求理想。当年的青年作者和编辑们,如马怀德、胡建淼、赵旭东、舒国滢、龙卫球、薛刚凌、肖建华、李居迁等,如今已成为学界中坚力量。
与专注法学领域的《研究生法学》不同,“兄弟刊物”《法大研究生》则是哲学社会科学综合刊,着重关注学科交叉领域。自2014年创刊以来,它以学生自办为运行方式,发表论文五百余篇。编辑部诸多在任、离任学生编辑在学界和业界崭露头角,为新时代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事业发展贡献青春力量。
岁月飞逝,时代的变迁和出版环境的规范化,呼唤着改革。

2024年,《研究生法学》更名为《法大法律评论》,由内部发行正式变更为公开出版发行;9月,《法评》年度第1辑正式付梓见日。翻开红色封面,精选的18篇佳作以学术论文领衔,更有译文、书评、判例、访谈等多元栏目添彩,在批判性反思和对话中传递法学理论前沿动态,学术性、可读性兼具。双月刊变身半年辑刊,出版文章数量减半的同时是内容的精品化、审稿的精细化,集体审稿会环节应运而生。各学科小组责编齐聚一堂,通过集体讨论、投票决定文章去留。《法评》主编汪雄对新环节颇为推崇:“竞争机制让文章质量得到显著提升,更锻炼了学生的总结提炼和表达能力,促使他们更加深入地思考。”

同样在2024年,《法大研究生》更名为《中国政法大学研究生学报》,在9月,2024年第1辑正式与读者见面。刊载的18篇文章分属习近平文化思想阐释、法治文化大家谈、民商经济法论衡、刑法诉讼法视野、数字化与政治法治发展等多个栏目,绘就马克思主义理论、法学、政治学、哲学、文学、传播学等多学科领域交融对话的画卷。“正如我校终身教授李德顺先生所言,‘现实中没有问题是按学科发生的’。体现特定问题的学科跨度、横纵宽度是我们的重要任务。跨学科交流也有益于同学们发散思维、增长知识、获得启迪。”《研究生学报》主编祖昊谈道。
改革落地,《法评》和《研究生学报》以更规范的编审、更精品的内容、更前沿的视野,向着更广阔的天地走去。负责两刊管理的研究生院教师王秀红感慨道:“两刊向来是校内外研究生同学迈上学术旅程的有益台阶。2024年,我们见证了两刊自身迈向新起点。”
编写为道育新人
当问及在编辑部印象最深的事,两刊学生编辑给出了同样的答案:“第一篇审稿见刊”。对于学生编辑来说,这是身份转变的开始,也是在编审中不断加深学术研究兴趣、提升学术写作水平的起点。

刘奕辰审核的首篇文章“出生”历经整整五稿。审阅意见中,她将思考、追问落于笔尖,在同作者的交流碰撞中丰盈文章的血肉、重铸文章的灵魂。文章出版一年后,刘奕辰在一次学术会议上见到了作者,相见恨晚的二人拉着手相互祝福感谢。“只有编辑和作者知道文字背后一次次安静的审视和智慧的沉淀。”独特的心路历程吸引着每一个热爱法学的人。
学术思辨过程激发了不少编辑的研究兴趣,坚定了他们深耕学术的理想,现任《研究生学报》执行主编王毅恒便是其一。评审过程中涉猎的领域和文章开阔了学术视野,也培养了追求逻辑精密和词句准确的写作习惯。2024年,他入学成为我校一名诉讼法的博士研究生,继续向着学术理想进发。
从“写作学习者”到“论文审稿者”,不仅是一次职责的升级,更是一场深刻的学术蜕变之旅。
2017至2020年,高童非在法大攻读刑事诉讼法学博士,历任《法评》助理编辑、责任编辑和主编。如今的他已是中国农业大学法律系副教授。“编辑工作不是‘替作者作嫁衣’,而是与作者通力合作、共同创作的过程,启发是相互的。”编辑经历让他通透体悟了好文章的标准,更让他善于从编辑视角构思写作,快速吸引审稿人的目光。

造福作者加造福编辑,汪雄、祖昊两位主编老师将这一“双赢”方案凝练归纳为“以编促学、以写促研”教育教学机制,成为法大高素质人才培养方案的有机组成部分。
“‘写作’是一个集读、审、思、改、议于一体的系统化过程,学生刊物作为一个‘诊所式’训练平台,通过日常评审编校实践打开一扇全面提升学术能力的窗口。”汪雄谈道。
“没有人天生就会写作、审稿,把同学们‘赶下水学游泳’,让他们在‘扑腾’中收获真知。”祖昊对此深以为然,评审编修实践为同学们提供了绝佳的“操刀”机遇。通过评审编修,同学们得以充分了解学术运作的基本规范,提高学术品位进而写出精品、创出佳作,能磨炼文字素养,也能砥砺责任感、获得成就感。
除编审外,编辑工作还包括拓展稿源、主动约稿,这要求学生编辑主动关注前沿热点性、引领性议题,积极推动外部合作。国际法学院博士后研究人员、前任副主编之一的汪阳将其称之为“学术警觉”:“这种警觉一方面在提高学术严谨性与规范性上,另一方面则是在打开研究视野上。”在这个过程中,编辑们真正从“求学者”变身“老编辑”,实现了“被动学习者”到“主动服务者”的转变。
以“审稿”推动“翻转式阅读”,筑牢知识根基、磨砺“学术警觉”;以“改稿”展开论文审编修订常态化训练,帮助学生在自我反思中成长;以“议稿”展开编辑作者间的沟通,打造学识交流通道,切实锻炼学术交流能力。以编写为入口,全流程、立体化释放学生学术潜力,两刊在为服务教育强国和法治中国建设培养高素质人才工作中贡献力量。
传承扩散递薪火
一代代学子入学、毕业,编辑部在不断注入新鲜血液的同时也在“痛失大将”,这对评审编修经验的“代际”传递提出了更高要求。

在两刊编辑部,成熟的“传帮带”体系是助力实践经验薪火相传的“法宝”。两本详尽无遗的《编辑手册》让审稿工作更加系统化、规范化;经验丰富的老编辑化身引路人,手把手教新编辑如何审阅稿件、撰写审稿意见;定期举办的审稿交流会上,新编辑们在观摩与交流中学习老编辑们对文章的深刻剖析;两位主编老师则以系列培训的方式,邀请期刊专业编辑工作者帮助同学们提高效率、少走弯路……
“在编辑部,我最大的收获是认识了一群对学术满怀热情的同行者。”汪阳2022年从《法评》编辑部“退休”后,作为青年外审专家为刊物发展贡献着力量。“《法评》几十年的积累是厚度,也是从中走出来的编辑、作者代代相传的温度。”
编辑部是志同道合学生的聚集地,是代代相传的学术共同体。用《研究生学报》前任执行主编、民商经济法学院博士研究生覃榆翔的话来说,是“奇文共欣赏,疑义相与析”。当编辑们围坐一圈,各自分享对文稿的学术观点、写作技巧等方面的看法,从而进一步发掘理论纵深、甚至得出些许人生感悟时,这一思想碰撞、激昂学术的青春舞台更带了些“家”的味道。
评审编修经验不仅有代际传递,更有着横向的创新扩散。

由《研究生学报》承办的“法研闻弦”学术写作沙龙将“赶下水学游泳”的范围推广到全校乃至校外。沙龙邀请参与者与主评老师、参评学生编辑一道,共同就刊物来稿审读、评议。参与者不乏外校赶来的学生,其中就有如今已来法大攻读博士学位的郭丹尼。“写作沙龙吸引我的是‘理论扎实’的作品厚度,是‘从严求实’的审议态度,也是‘形质皆实’的修改向度。”沙龙规模虽小,但对参与同学而言却有着满满腾腾的实质收获。
2024年9月,新一批同学在《法评》《研究生学报》编辑部“入职”了。曾在本科时担任《学术法大》主编的洪一凡在直博后,来到《研究生学报》继续编辑工作。“从本科生到研究生,学术在日益精进、流程也日益规范,始终不变的是编辑的初心和审稿的良心。”《法评》编辑部2024年首次扩招本科生编辑,法学院2022级本科生乐浩作为新任助理编辑,最大的期待便是“成长”:“希望在编辑部工作的一年是深入学习研究、增长见识的一年,在为编辑部作出贡献的同时,成就更好的自己。”一代代“新人”翻开《编辑手册》,入眼的是知识,入心的是责任。
2024年,《法评》《研究生学报》的名字变了,但不变的是薪火相承的学术热情,是代代相传的集体温度,是继续为高质量人才培养发挥力量的“以编促学、以写促研”教学培养机制。学生编辑们在这里看见思维的闪光,看见自己与友人的蜕变,也看见两刊在未来通途中不断地探索与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