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检索 

高级搜索
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学术法大  >  正文

抓住机遇改革创新,开放发展时不我待——2019上海国际仲裁周高峰论坛举行

来源:仲裁研究院   4-23   阅读:
T AAA

4月20日,以“改革创新仲裁制度、开放发展仲裁事业、优化企业营商环境”为主题的2019上海国际仲裁周高峰论坛(主论坛)在沪隆重举行。中国政法大学副校长时建中出席论坛并致辞。六十余家国内外仲裁机构、调解机构和研究机构,以及律师、仲裁员、企业和纠纷解决或智库服务机构的代表等共计四百余人参加了盛会。本次论坛由中国政法大学主办,仲裁研究院承办,中欧校友国际贸易和知识产权保护协会协办。

根据2018年第三届上海国际仲裁周上的发布与承诺,法大仲裁研究院对自2015年以来的重点持续研究项目“中国仲裁公信力建设与评估”进行了第二届量化评估报告的预发布,与参会人员分享了仲裁公信力量化评估的过程、方法、标准和指标体系。

(中国政法大学副校长时建中为论坛致开幕辞)

中国政法大学副校长时建中为本次论坛作开场致辞,同时分享了自己对于《两办意见》的解读和体会。时建中表示,去年仲裁周讨论仲裁公信力,主要是基于仲裁共同体的自我认知和内在呼唤;今年讨论仲裁公信力,更加基于外在的政策动力、发展机遇。仲裁公信力的实质就是仲裁裁判过程和裁判结果得到民众充分信赖、尊重与认同的高度反映。仲裁公信力应该表现为:当事人自愿选择仲裁方式,充分信赖仲裁过程,认可仲裁结果并自觉履行仲裁裁决。随着《两办意见》的出台和实施,仲裁工作将迎来一个改善仲裁外部环境的最佳机遇。在仲裁事业的“外因”不断优化的背景下,仲裁机构更应自强,反思“内因”,找准“痛点”,破解“难点”,提升仲裁质量,增强仲裁公信力。

这就对仲裁机构提出了三大要求。一是要恪守仲裁机构的公益性和非营利性特质。一旦仲裁所具有的公益性和非营利性的特质失守,而其所具有公信力也必然随之坍塌。二是要狠抓仲裁员队伍建设。仲裁员的职业操守是公信力的基石。三是按照仲裁法的规定,尊重仲裁活动的规律,完善仲裁机构的内部治理结构,提升治理能力。四是借助大数据、区块链以及人工智能等现代信息通信技术来优化仲裁程序,不断提升仲裁的效率和便利程度,进一步降低仲裁机构和当事人的经济成本和时间成本。五是强化仲裁共同体意识。仲裁机构之间应依法开展良性竞争与合作,尽快建立我国仲裁行业的公共数据库,实现非竞争性数据资源的共享,助推我国仲裁机构建设质量和服务能力的整体提升。

他表示,法大仲裁研究院推出仲裁公信力评估报告,体现出一种推动中国仲裁事业发展的历史责任感和使命感,希望能够得到仲裁行业和社会各界一如既往的支持。同时,仲裁研究院要不断优化公信力评价的纬度,优化公信力评估程序,优化公信力评价指标体系,从而提高评估工作本身的公信力,并视评估工作的公信力为研究院的生命线,为仲裁行业提供科学合理并令人信服的公信力的评估产品和服务。

本次论坛作为继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完善仲裁制度提高仲裁公信力的若干意见》(以下简称《两办意见》)之后,中国仲裁界举办的首次大型研讨活动,吸引了社会各界的热议与讨论。论坛共分五个单元,分别围绕“改革创新仲裁制度,提高仲裁公信力”、“改革创新仲裁机制完善法人治理结构”、“开放发展仲裁事业:国际商事仲裁与调解最新发展”、“实务研讨:房地产与建设工程的纠纷解决与仲裁”、“实务研讨:金融与资产管理纠纷的仲裁解决之道”五个问题进行研讨和交流。

编辑 黄楠

关闭

| 热点新闻 |
| 法大微信 |
扫一扫,知道更多

手机版 | mobile phone version

中国政法大学新闻中心版权所有 © 网络工作室负责维护
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电子信箱:news@cupl.edu.cn


新闻网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