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7日至9日,第五届中瑞证据科学国际研讨会(The5thInternational Symposium on Sino Swiss Evidence Science 2025, 5thISSSES)在中国四川省成都市四川大学成功举办。本次研讨会由中国政法大学、四川大学、瑞士洛桑大学、中瑞证据科学联合研究中心、四川省哲学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纠纷解决与司法改革研究中心等多家机构联合举办,会议联合主席由中国政法大学证据科学研究院院长彭文华、四川大学法学院前院长左卫民共同担任。

来自中国、瑞士、美国、英国在证据科学领域的百位知名专家与一流学者参加了研讨会。本次会议以“证据科学与司法证明当今之挑战(Current Challenges for Evidence Science and Judicial Proof)”为主题,聚焦于证据法学与法庭科学在数字时代、人工智能背景下的理论重构与实践创新,致力于回应事实认定精准性、证据评价科学性及裁决公正性等根本性司法命题,其使命在于推动证据科学的范式革新与方法论突破,强化国际学术共同体在应对新兴科技带来的伦理、规则与技术融合挑战时的协同能力,以科学证据驱动司法文明进步,为全球证据科学的发展提供前瞻性引领和深层智慧支持。会议吸引了最高人民检察院、公安部鉴定中心、香港特区政府化验所、香港大学、香港科技大学、中国政法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四川大学、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华东政法大学、西南政法大学、湖南大学、北京警察学院、辽宁省公安厅、以及众多国内外律所与鉴定机构的参与。
在研讨会开幕式上,四川大学副校长赵长生、中国政法大学证据科学研究院院长彭文华、瑞士洛桑大学候任校长克里斯托弗·山普(Christophe Champod)分别致辞。
赵长生表示,中瑞证据科学国际研讨会是全球证据科学领域颇具影响力的品牌性学术会议,四川大学是中国办学历史最悠久的大学之一,证据科学是关乎司法公正的实现和社会信任的凝聚。希望学者们畅所欲言,碰撞思想火花,凝聚学术共识,共同推动证据科学在新时代背景下的发展与创新。
彭文华在致辞中表示,热烈欢迎来自瑞士、英国等国家的学者朋友,回顾了证据科学研究院在“证据治理”与“程序理性”双重领域的深耕历史,多年来与瑞士洛桑大学的深度交流与合作,以及往年数届研讨会的继往开来。彭院长从“可解释的智能”、 “可计量的价值”、 “可迁移的标准”三个方面诠释本次研讨会的主题,提出了多层次、多途径的中瑞合作与全球证据科学发展的新愿景。
克里斯托弗·山普(Christophe Champod),以理性严谨的逻辑思维,阐述了研讨会的主旨以及中瑞证据科学深厚的合作历史。作为国际知名指纹专家, 他通过指纹的两个重要特征(稳定性和持久性)对中瑞合作情况进行了生动比喻,并感谢中国政法大学和中国学者的辛勤付出,希望各位能够在研讨会上无保留地交流碰撞,探寻真理。
开幕式之后进入主旨发言环节。克里斯托弗·山普围绕“从低信息痕迹到高精度匹配:法医多模态生物识别框架”进行主题发言,中国政法大学原副校长张保生围绕“提升司法鉴定可靠性的路径”做主题发言、英国诺丁汉大学的保罗·罗伯茨(Paul Roberts)围绕“刑事程序中的完整性”、左卫民围绕选题“拼图还是印证?中国刑事法官证据分析中的事实认定研究”、中国刑事科学技术协会理事长王桂强以 “刑事科学技术在案件中的应用”作主题报告。 英国伦敦国王学院的吉莉安·塔利(Gillian Tully)通过线上方式,以“从规制与政策层面推动法庭科学高质量发展:英国经验的启示”主题对英国的法庭科学质量管理经验进行了深入剖析。学者们的报告掀起了现场学术讨论的热潮。

在闭幕式上,克里斯托弗·山普与张保生分别致辞。他们回顾了历届中瑞证据科学国际研讨会的举办盛况,中国政法大学与瑞士洛桑大学的合作历史,并对两国两校在证据科学全球领域中合作架构与前景进行了展望。自2005年以来,中瑞双方硕果累累的合作成果将为中瑞两国乃至世界证据科学与司法文明互鉴交叉、学科融合、法治革新领域做出重大贡献。

本届研讨会召开期间,研讨会在四川大学法学院进行了一场别开生面的工作坊。围绕“ISO 21043-4:2025 Forensic sciences, Part 4 Interpretation”国际法庭科学证据解释标准,洛桑大学彼德曼与山普教授的发言激起了众多学者参与讨论,大家各抒己见,群英荟萃,百家争鸣。香港大学的陈嘉威(Ricky Chan)和香港理工大学王笑的司法语音学演讲也从独特的视角展示了标准的内涵之意。最后,王元凤对该国际标准的应用前景进行了汇总分析。

另外,与会嘉宾代表团在成都市公安局刑事犯罪侦查局副局长黄思成的带领下,前往刑事技术处实验室进行参观学习。嘉宾们对实战阶段的刑事科学技术兴趣浓厚,受益良多。

本届研讨会推动证据法学与法庭科学的深度融合,形成面向真实案件的标准化解决方案。中瑞双方将继续以联合研究中心为平台,在联合培养、能力验证与AI赋能的证据解释等方面协同发力,为法治中国与全球司法文明贡献中国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