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15-16日,由中国政法大学科研处和中国政法大学人文学院逻辑学研究所联合主办的“人工智能时代的逻辑与法律——中国政法大学逻辑学硕士教育四十周年学术研讨会”在海淀校区成功举办。党委副书记黄瑞宇、图书馆馆长刘震受邀参加并发表致辞。来自清华大学、北京大学、南开大学、南京大学、中国科学院和中国社会科学院等院校的40余位专家学者以及来自法院、检察院和律所的30余位司法从业人员齐聚一堂,围绕人工智能时代的逻辑发展与应用展开深度研讨。

15日下午,会议围绕“司法实践中的逻辑问题”展开研讨。刘震教授出席会议并致辞。刘震介绍了中国政法大学逻辑学学科的传统优势和近年来同哲学学科的联动发展,指出该学科为国家培养了大批兼具人文素养与科学精神的人才,为学校赢得了广泛赞誉。他强调,本次会议是回顾历程、共谋未来的重要契机。随后,来自北京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北京师范大学等高校的师生,与来自北京、上海、黑龙江等地司法部门和律师事务所的司法从业人员展开了深入交流。从不同角度探讨了逻辑思维与逻辑方法在司法实践中发挥的作用。
16日举行了专家主旨报告会与主题研讨会。黄瑞宇,中国逻辑学会秘书长、北京师范大学哲学学院教授郭佳宏和逻辑学研究所校友代表、北京互联网法院法官吴娇出席并致辞,人文学院院长、历史研究所教授赵晓华主持致辞环节。黄瑞宇首先回顾了逻辑学学科在中国政法大学的发展历程,中国政法大学于1985年获批逻辑学硕士学位授予点,四十年来构建起完善的培养体系和高质量的师资队伍。他强调,未来的学科发展需立足习近平法治思想,深化逻辑学与法学、人工智能等领域的交叉融合,推进理论与实践协同发展。
郭佳宏受中国逻辑学会会长、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员杜国平和北京市逻辑学会会长、清华大学教授刘奋荣委托致辞,感谢中国政法大学逻辑学学科多年来对中国逻辑学界作出的突出贡献,并期待今后进一步打造富有特色的法律逻辑学科体系,为智慧法治建设提供有力的理论支撑。
经过两天的深入研讨,大会在热烈的学术氛围中圆满落幕。人文学院副院长、逻辑学研究所教授王建芳致闭幕辞。她指出,中国政法大学逻辑学教育和学科发展凝聚了杜汝辑、黄厚仁、黄菊丽、王洪等几代学人的心血与智慧,在传承中不断发展,逐渐形成了独特的学科优势和育人传统。面向未来,逻辑学的发展会进一步夯实理论根基,推动构建跨学科共同体,为国家治理现代化贡献学术力量。
此次学术研讨会既是学界交流的高端平台,也是促进理论与实践对话、推动逻辑学与法学及人工智能跨学科融合的重要契机,为法律逻辑的发展注入了新动能,彰显了逻辑学在人工智能时代服务国家法治建设的独特价值与广阔前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