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5月14日,我校名家论坛第153讲在学院路校区科研楼B211教室举行。对外经济贸易大学英语学院院长兼校学术委员会副主任委员王立非教授为我校师生做了一场题为“国家标准指导下的翻译专业人才培养与评估”的精彩演讲。本次讲座由科研处主办、外国语学院承办,外国语学院副院长沙丽金教授主持。

(王立非教授带来精彩演讲)
王立非教授首先从翻译本科和翻译硕士专业学位(MTI)两方面介绍了全国翻译专业的发展现状。他强调,一带一路的开启预示着我国翻译市场规模的持续扩大,在外语翻译市场中,英语翻译仍是重中之重,外贸厂商和在华外商更加看重的是翻译人员的专业英语水平,因此由通用英语向专门用途英语的转向是大趋势。
王立非教授逐条分析了教育部即将颁布的《高等学校翻译专业本科教学质量国家标准》。在国家标准下,翻译专业旨在培养能够胜任外事、经贸、教育、文化、科技等领域工作的通用型翻译专业人才,各高等学校可根据所在区域的社会经济文化发展需求和学校的类型与人才培养特色,制订具有各高校办学特色的人才培养方案。由此,对翻译人才不仅有知识上的要求——熟知双语、翻译概念和实践、语言行业的运作机制、百科知识,更有能力上的要求——双语交际能力、口笔译技能、人文科技技能等。而这一系列对翻译人才的要求也将直接影响到对教师素质和教学条件的要求。
最后,王立非教授阐述了他对翻译硕士专业建设和翻译专业学位评估的思考。他强调,对外经贸大学翻译硕士专业建设的关键词就是办学特色。他们注重口笔译专业平衡发展,翻译硕士专业学位国际商务特色明显、复合型培养理念鲜明,课程体系将英语、翻译、商务有机结合,强调学生的复合型和实践能力培养。他认为,翻译硕士专业学位培养的是翻译专门人才,但在实际中,外交部、商务部、外文局等专职翻译要求高、需求量小,翻译硕士专业学位毕业生在非翻译岗位就业较多。高校需要按照行业和就业需求,培养复合型翻译人才,以进一步拓宽学生就业面。并且,在培养模式上,应结合“一带一路”倡议,加大校企协同创新,与各类国有和民营企业联合,设立定向班,真正为中国文化和企业“走出去”培养急需的专业人才。
(图/卢云开 编辑/李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