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权研究院张伟副教授做客CCTV-NEWS“对话”节目 探讨有关美国CIA虐囚的摘要报告
12月17日,人权研究院常务副院长张伟副教授做客CCTV-NEWS“对话”节目,同时参加节目的还有雷曼律师事务所的总经理Edward先生。
这次专访主要围绕12月9日美国公开的关于中情局虐囚的摘要报告,从应该如何看待这份报告、报告中提到的酷刑是否以维护国家安全为借口以及这份报告对国际社会的影响三方面来进行。
关于这份报告中存在的许多问题,例如这份报告筹备历时五年,共有6000多页,可公开发布的只有500多页,可见很多敏感性内容被中情局删减或掩盖;被拘留者受到的酷刑往往比报告的内容严重许多等,张伟副教授提出,联合国《禁止酷刑公约》中明确规定包括酷刑行为和任何有关残忍、不人道和侮辱人格的待遇或处罚都应被国内法和国际法所禁止,因此,报告中提及的中情局刑讯逼供手段是违反公约的。
关于布什政府所采取的酷刑政策,Edward先生认为,虽然小布什、切尼等人近来不断辩称严刑逼供帮助美国挫败恐怖袭击、抓捕恐怖头目,但这样的说法千疮百孔,不过他认为美国政府能够公开这份报告是值得赞扬的。
关于是否可以在战争中使用酷刑的问题,张伟副教授提出反对意见,他认为美国政府在反恐战争中任意使用酷刑的行为是不正确的。因为《禁止酷刑公约》明确规定,不论何种情况、何种条件,使人的身体或精神遭受有辱人格的待遇都属于酷刑,实施酷刑的主体都不能逃避应承担的法律责任。
关于为了保护众多人的生命利益是否可以针对犯罪嫌疑人使用酷刑逼供的问题,张伟副教授认为,不同的案件有不同种调查方式,执法警察在任何情形下都应接受有关人权的培训,这是一个政府应首先服从的、最高的价值导向。Edward先生认为这是一个很复杂的问题,公约之所以被批准就是需要用来遵守的,缔约国应该在遵守法律的前提下,结合特定情形来具体认定什么样的执法行为可以被认作是酷刑。
关于悉尼咖啡厅的恐怖袭击案件和近日美国无人机空袭巴基斯坦边境的案件,张伟副教授提出,国际上对暗杀行为的讨论仍在进行中,尽管报告中掩盖并采用其他方式表述这一行为,但可以肯定,这是反人类、非人道的酷刑行为,应受到国际谴责与惩罚。世界上已经有越来越多的人对人权和人的尊严有了更深的认识,基于人类数百年努力确立的《禁止酷刑公约》是不可以被改变的。
关于监督缔约国遵守《禁止酷刑公约》的问题,张伟副教授认为任何缔约国都应认可这一公约并积极实施。Edward先生认为这一公约是全球性的,缔约国应根据相关实施机制来遵守公约。
这次访谈以酷刑为主题,以近期发生的热门事件为讨论话题,从《禁止酷刑公约》和相关国际公约方面评述了这些事件的具体内容及其国际影响。
具体的专访内容,请看完整视频:http://english.cntv.cn/2014/12/18/VIDE1418846878619631.shtml
人权研究院常务副院长张伟受邀参加CCTV-NEWS“对话”节目——解读中国人权事业的美好前景
2014年12月23日,人权研究院常务副院长张伟副教授做客CCTV-NEWS“对话”节目,就中国当前人权事业的发展问题接受了主持人的相关访问,一同接受专访的还有南开大学人权研究中心副主任常建教授。
在此次专访中,张伟副教授、常建教授与主持人共同就与人权相关的具体问题以及当前中国政府为实现人权事业做出的努力进行了讨论。
主持人在节目中首先就当前中国在人权事业方面取得的成就进行了探讨。张伟副教授认为,自建国以来,虽然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经常以人权作为政治性工具对我国的人权保护问题进行批判,但是中国保护人权的事业从未停止,中国政府精心准备的《国家人权行动计划(2012-2015)》正是中国政府积极保障人权的重要表现。虽然有些人权的实现需要耗费更多的人力、物力和财力,但是中国政府做了很大的努力,建立了较为完备的权利保护法律体系,扩大了人权的权利范围,并且正在不断将人权和法治相融合,从社会政策和法律等各个方面入手,保障各项人权能够协调发展。同时,中国政府还正在不断完善人权保护的法律救济和社会救济措施,在立法、行政和司法机关的不断配合下,人权的保障事业也取得了重要进步。
在谈到人权是否有国界问题时,张伟副教授指出,联合国及其成员国都承认人权是一个世界性广泛关注的议题,尤其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人权问题更是引起了全人类的重视,使得人权的地位不断提高,国家在国际层面的义务也不断得到明晰,这不仅是国际法的一个进步,也对人权保障具有里程碑意义。
结合主持人列举的几个时事案例,张伟副教授还在节目中特别强调了人权教育对于促进中国人权事业发展的重要性。他指出,将人权纳入教育体系当中,使人们了解自己享有何种权利,知道如何在合法的条件下行使权利,才能不断提高人们的人权意识,积极融入社会从而创建和谐环境,最终充分的实现人权。此外,张伟副教授还详细的介绍道,中国政府在履行国际人权法义务方面,体现出了一个负责任的大国形象,当前,中国已经批准了《经济、社会和文化权利国际公约》,《公民权利和政治权利国际公约》也正在积极的筹划批准过程当中,中国政府正在不断调整国内的法律和政策,使人权保护标准逐渐与国际标准吻合。
常建教授在专访中就西方国家保护人权方面存在的问题、西方国家和中国人权保护的差异问题以及个人言论自由和社会安全稳定的利益平衡等问题进行了评述,他指出,人权具有普遍性,虽然中国对人权保护的方式可能与西方国家有所不同,但是中国一直在为人权事业不懈奋斗。
节目最后,张伟副教授还强调,当前中国政府在保护人权方面所面临的最重要的任务是将“人权主流化”,将人权纳入到经济、政治和文化等社会各个方面的发展过程中,从而实现人权事业的不断进步与发展。
此次专访在《国家人权行动计划(2012-2015)》中期评估总结会议结束后的当天举行。2012年6月,经国务院批准并授权,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发布了《国家人权行动计划(2012-2015)》,两年来,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在实现中国梦的征程中,本期行动计划得到切实贯彻执行,我国人权事业发展取得了显著成绩。
具体的专访内容,请看完整视频:http://english.cntv.cn/2014/12/24/VIDE1419351960308857.shtml
张伟副教授做客CCT-NEWS节目谈论国际人权法视野下的死刑问题
2015年1月6日,人权研究院常务副院长张伟副教授做客CCTV-NEWS“对话”节目。同时参加节目的还有专栏杂志作者Einar Tangen。
本次访谈主要围绕呼格吉勒图一案所反映出的中国司法公正问题和华裔警察刘文建葬礼所反映出的警民、警府关系展开讨论。
1996年,内蒙古青年呼格吉勒图因杀人被判处死刑;2005年,另一杀人嫌犯赵志红向警方供述自己为呼格案真凶;2014年11月20日,呼格吉勒图案进入再审程序;2014年12月15日,内蒙古自治区高院再审宣判原审被告人呼格吉勒图无罪,之后启动追责程序和国家赔偿。
呼格案早在2005年就发现疑似真凶,为什么拖至2014年才进入再审程序?此案对中国司法造成了什么影响?中国应当如何重建司法公正、如何处理误判的案件呢?主持人和两位嘉宾针对这些问题进行了讨论。
针对死刑的存废,张伟副教授提出,他对死刑的看法由过去的支持变为现在的反对。联合国也一直在积极建议中国废除死刑。他认为,19年前的中国尚未意识到要对犯罪嫌疑人的人权进行保护,比如公安局、检察院、法院会同时对犯罪嫌疑人进行审问,对犯罪嫌疑人的人权造成了损害。我国目前对犯罪嫌疑人的人权保护已在司法程序中得到体现,比如我国已经在刑法和刑事诉讼法中引入了无罪推定原则,并积极落实在司法实践中,遵循疑罪从无。主持人还提出,若以后再次发生类似呼格案中那样,唯一在场证人不愿意出庭作证的情形,从而可能导致冤假错案发生,该如何处理。张伟副教授认为,现阶段我国刑事诉讼中询问证人及讯问嫌疑人的整个过程都会被技术设备所记录,这一系列措施能在一定程度上避免这类悲剧的发生。
节目随后讨论了刘文建事件。2014年年底,华裔警察刘文建和另一名西班牙裔警察拉莫斯在执勤时遭黑人男子布林斯利近距离枪杀。布林斯利行凶前曾在社交网站留言,声称要为在警方执法中死亡的两名黑人复仇。主持人和两位嘉宾讨论了刘文建事件所反映的社会问题和种族问题。张伟副教授指出,这一事件反映了美国社会严重的种族歧视问题和警民矛盾问题,民众在公开场合发表种族歧视言论、美国政府对枪支管制的无限制等现象都是这些问题的直接体现,刘文建事件的更大意义就在于,促使整个纽约市反省,警民、警政关系究竟应该如何处理。
具体访谈内容,请观看完整视频:http://english.cntv.cn/2015/01/07/VIDE1420573676799825.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