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检索 

高级搜索
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学术法大  >  正文

人文精神与当代文化论坛第二讲、青年论坛第六期:李德顺教授谈文化的特性与意义

来源:人文学院哲学系 袁磊   11-17   阅读:
T AAA

11月15日下午2:00-4:30,人文精神与当代文化论坛第二讲暨青年系列论坛第六期在我校昌平校区端升楼307举办。我校终身教授、人文学院名誉院长、中国政法大学学报主编李德顺老师做了题为“文化的特性与意义”的报告。人文学院哲学系张丽清副教授主持讲座。

李德顺首先从文化的两个层面——文化事业与文化产业的不同特性谈起,将文化事业范畴中的文化分为两大类型——生产性和消费性文化。就中国目前的文化体制改革而言,关注生产性文化有其重要意义。接着,李德顺着重谈了何为文化。目前中外学界从不同层面对文化进行几百种“定义式”描述。李德顺认为,从最本质与核心的层面上讲,“‘文化’即‘人化’,即人按照自身的本质和特性来认识和改造世界。“人化”的过程同时也是“化人”的过程。人在改造世界的过程中也改造人自身。在阐释文化本质的基础上,李德顺运用宏观与微观层面的各种生活事实,描述了文化的四个特性——人本性、主体性、隐形性和历史性。他着重强调了文化的主体性,文化是人的生存样式,每种文化是其相对应主体的权利和责任,具体的文化总是具体的人的文化。对于文化的隐形性理解,李德顺强调文化的最大特点不是“做什么事”,而是“怎么做事”。李德顺老师也从文化视角解剖一度被热议的“小悦悦事件”,他认为中国目前文化层面的建设,最需要做的是走出权利和责任不分的混沌状态,是积极推进法治文化的建设。谈到中国文化现实及走向,一方面,李德顺对于文化层面功利化和沙漠化的趋向,深表担忧。另一方面,他也充满信心地指出,怀有一种“种树”而非单纯“插棋子”、“摘果子”的做事态度,努力朝向法治文化,中华民族能够寻找属于自身的文化家园,最终走向文化强国。

李德顺教授的演讲深入浅出,旁征博引,睿智幽默,让在场师生在理性思考的同时深受启发。听众席中多次传来朗朗笑声和热烈掌声。最后的互动环节,气氛热烈。李德顺就教育文化、信仰缺失、文化普遍性与相对性、文化与权力、如何进行文化建设等问题谈了自己的看法和建议。

人文学院院长文兵教授、马克思主义学院及人文学院部分教师参加了讲座。

人文精神与当代文化论坛由中国政法大学“人文精神与当代文化”青年教师学术创新团队主办。论坛拟邀请中国学界哲学、文学、史学文化领域研究专家,梳源理脉,针砭时弊,审视中国文化发展现状,洞察中国文化发展脉搏。听四海之声,纳百家之言,为探索中华民族安身立命之精神家园而努力。诚邀关注中国文化发展走向的朋友积极参与并提出宝贵意见!

论坛联系信箱:liqingzh@cupl.edu.cn

关闭

相关文章:

读取内容中,请等待...
| 热点新闻 |
| 法大微信 |
扫一扫,知道更多
| 微博 |

手机版 | mobile phone version

中国政法大学新闻中心版权所有 © 网络工作室负责维护
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电子信箱:news@cupl.edu.cn


新闻网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