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19日晚,由中国政法大学人文学院和重庆市华岩文教基金会合作主办、中国政法大学宗教与法律研究中心承办的大型人文系列讲座“华岩论坛”第四讲在昌平校区逸夫楼1002教室举行。本次讲座的主题为“关于基督教的非宗教诠释”,由中国人民大学副校长、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杨慧林老师主讲,我校党委副书记兼副校长冯世勇代表学校表示欢迎。 讲座由俞学明教授主持,人文学院院长文兵教授、马克思主义学院副院长孙美堂教授、以及来自多个学院的老师、同学积极参与,全场座无虚席。
杨教授从巴丢(Alain badiou)的思想公式引入讲座论题,认为“对于宗教学研究而言,更值得思考的可能是:宗教研究如何才能超越某一种特定的信仰表达、某一种身份的信靠,从而与人文学术的问题和方法更多地相互关联?”他指出,关于宗教的诠释应该是非宗教的,宗教研究应该超越某一种特定的信仰表达,从而与人文学术的问题和方法构建起积极意义的思想性关联。借用德国神学家保罗•蒂利希(Paul Tillich)的话,在神学与人文之间可以有一种相关互应(correlation),即始终存在一个互动;反之,两者的过分隔离将导致“身份的政治”对信仰者与思想者深入思想与信仰的阻隔。“如果我们这样去思考,所能引出的结果就绝不仅仅是宗教研究如何在学术建制中得到合法性的问题了,而应当是宗教学如何与一般人文学术相互激发,让那些有时候可能被淹没在信仰话语当中的人文洞见得以凸显、并且被重新激活。”
在杨教授看来,基督教的神学传统“从来就有一种与人文学术的相关互应、互相刺激和互相启发”,而并非专属于信仰者内部的讨论。当代哲学的一些问题,如“生成”、“话语”、“叙述”等问题,“都和人们关于宗教的思考有关,由此延展开来的一系列变化在人文学者那里得到了非常积极的回应。由此,可能应该对中国大陆的学术语境带来一种特别的启发,那就是没有信仰身份的学人如何进入关于信仰的讨论。反过来讲,对于那些具有信仰背景、处在一定信仰传统当中的神学家,对于‘应该谈论’而又‘不能谈论’上帝的神学家来说,与人文学术的这种互动(相关互应)恐怕也是神学话语通向公共领域的最恰当的入口。”
在阐述了神学与人文的复杂联系后,杨教授别出心裁地向我们介绍了朋霍费尔、德里达、齐泽克三位思想家对神学的独特见解。通过对三位不同身份背景的思想家的介绍,杨教授展现了两个角度:“一个是基督教神学的人文学论说,另一个是西方人文学的神学关注”。杨教授进一步指出,“这两者可以给我们提供一个特别的线索,我觉得这条线索对中国学术建制当中的宗教学研究非常重要。”
最后,杨教授还借助《智者纳坦》中有关三个指环的名篇鼓励大家要积极真诚地去探索指环显示的真正价值,即指环所预期的“人”的品质,保持“追求真理的、永不停歇的精神的冲动”。正如萊辛的名言:“人的价值并非来自一个人所掌握或者妄自认为所掌握的真理,而是他为探索真理所付出的真诚努力。……占有,哪怕是占有真理,只会使人静止、怠惰、骄傲。假若上帝的右手握着所有真理,左手握有唯一的、不断躁动的追求真理的冲动,……我会恭顺地扑向他的左手。”
经过精彩的现场提问环节,此次讲座在同学们热烈的掌声中落下帷幕,杨教授的精彩演讲激发了同学们对宗教学研究的兴趣,引发了同学们对于人文学科的深入思考。
另悉,中国政法大学宗教与法律研究中心向杨慧林教授颁发了讲座教师的聘书。
延伸阅读
中国政法大学宗教与法律研究中心(IRLS)是以开展世界宗教研究、宗教与法律关系研究、促进中国宗教法治建设为主要目标而创建的学术与政策研究机构。
华岩论坛是由中国政法大学人文学院和华岩文教基金会联合主办、中国政法大学宗教与法律研究中心承办的大型系列讲座。论坛秉承“搭建校园人文建设之文化平台、开启宗教研究之学术面向、架设多元对话之理性桥梁”的理念,每年定期邀请国内外宗教问题研究领域卓有建树的专家学者进行专题演讲或学术研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