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10日晚7时,应人文学院哲学系邀请,朱熹第二十六代孙,台湾著名学者、社会活动家朱高正先生做客法大,在学院路校区教学楼208教室为我校研究生作了一场以“朱熹与新儒学”为题的学术讲座。此次讲座由人文学院院长文兵教授主持,中国社会科学院赵法生博士作点评人,国务院参事室综合业务司副司长李文亮博士、中国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中华传统文化诵读工程秘书长蔡恒奇博士、清华大学经济学院教授徐剑博士、国际儒学联合会普及委员会委员朱翔非博士等作为特约嘉宾与我校部分教师参加了论坛。
朱先生首先从“与时俱进”这个词的渊源阐述传统儒家文化对于今天社会发展的意义。“孔子删诗书,修春秋,即为将不合时代的东西剔除,保存整理传承其中精华,是为‘与时俱进’。而朱熹的“闽学”也是在吸收了佛道二者基础上构建的理学体系,也是‘与时俱进’。”
把握了宏观的意义之后,朱先生着重从“需”和“仁”两方面探讨了“儒”的涵义。而后谈及朱熹与宋代新儒学,他以“它山之石,可以攻玉”一词的来源和趣解,分析了朱熹的博采众长和治学之道,赢得台下会意的阵阵笑声。
最后,朱先生从修身与平天下两方面阐述新儒学义理。“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修身之法就三个字“不远复”,行事偏离正道,不远必复,常此以往,方可成为一个品德良好之人,是为“君子”;朋友相处之道,要使“诚有余而言不足矣”;人之七情,易发难者为怒,修身必须改掉浮躁易怒的缺点。新儒学之“平天下”在当代强调尊重各国历史文化,打破自己的主观性和局限性,与周围的文化交流。
在提问环节,朱先生回答了如何读《易经》的问题,并谈到了自己关于两岸之间简体字和繁体字的观点。随后,赵法生博士作了精彩的点评。讲座在同学们热烈的掌声中落下帷幕。此次讲座激发了同学们对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恰如朱先生所言:“真正了解了传统文化,必然会产生自豪感。”
嘉宾简介:
朱高正,朱熹第二十六代孙,1954年10月生于台湾云林县,台湾著名学者、社会活动家。曾是民进党创党元老之一,因反对“台独”而愤然退出民进党。曾多次出任台湾立法委员,是台湾积极推动两岸和平统一的代表人物之一。1977年毕业于台湾大学法律系,1980年赴德国波恩大学深造,1985年获哲学博士学位。1998年9月被聘为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特邀教授。向来以弘扬优秀传统文化、重建中国文化主体意识、推动中国全方位现代化为己任。其德文著作《论康德的人权与基本民权学说》1990年出版后,被全球哲学权威刊物《康德研究》季刊评为当代研究康德法权哲学之必备著作。1995年出版易学专著《周易六十四卦通解》及《易经白话例题》,其中《周易六十四封通解》被《书目季刊》评为现代最佳易学著作,曾得到著名哲学家张岱年教授、朱伯昆教授的高度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