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检索 

高级搜索
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学术法大  >  正文

“人治”中的制度崇尚 “法治”下的道德坚守——孟宪实解读“贞观之治”中的制度建设与道德建设

来源:马克思主义学院 包君成   6-26   阅读:
T AAA

6月25日晚,由马克思主义学院主办、银河法律教育中心协办的“银河百家讲坛系列大型讲座”再次拉开帷幕。本次请到的嘉宾是中国人民大学国学院副教授孟宪实。

孟宪实开篇提到,现代化的社会是一个崇尚依法治国的社会,在主张“法治”的今天再去重温1300年前的贞观之治——“人治”社会的典范仍旧意义重大。首先,不能简单地认为“人治”就是皇帝专制, “人治”也绝不代表没有制度的约束。在我们选择了“以法治国”的今天,不应该摒弃“人治”的一切传统。其次,孟宪实强调,丰富而博大的历史给予我们的决不仅仅是单个维度的思考,面对“法治”与“人治”的矛盾,我们不能轻易地用“现实”去否定“历史”。同样,一个制度的优越与否不能用时间的先后顺序来衡量。

在涉及“贞观之治”是怎样把“制度建设”有效地融入到“人治”中时,孟宪实例举了贞观年间的“巡秋”制,“三复奏”与“五复奏”死刑复核制以及著名的“四百死囚来归狱,三千宫女放出宫”等一系列生动的例子,使在场的法大学子真真切切地感受到了贞观年间不管是官员还是平民百姓对“以人为本”的制度的信赖与崇拜。

此外,通过唐朝与隋朝官员素质的对比,孟宪实还向大家揭示出唐朝官员的这样一个特性:他们不但敢于公正执法,而且其道德风尚与道德取向令人敬佩。基于这样的认识,孟宪实又向大家讲述了一段贞观年间以魏征为代表的一支刚正廉洁的官吏队伍的佳话。同学们在感动之余更是被历史所震撼,对当今一些“权力大于法律”的现象也有了更加清醒的认识。

从孟宪实的讲述中不难发现,在他眼中的“贞观之治”至少有以下两个特征:一是在“人治”环境下仍有对优良制度的高度崇拜,二是大批官员清正廉明,坚守道德的净土。最后,他深情地说道:“梦回历史,最让人留恋的便是公元627年至公元649年的贞观之治,一曲‘贞观长歌’让人魂牵梦萦!”

在接来的提问环节中,围绕“法治”与“人治”的矛盾、法律与道德的冲突、现实与历史的博弈,同学们踊跃发言,把一个个尖锐的问题抛向孟宪实。而孟宪实在耐心回答同学们疑问的同时更是展示出了大家风范,诙谐的语言、形象的比喻、生动的事例,一针见血的批评赢得了在场观众热烈的掌声。

在和谐的气氛中,本次讲座告一段落,但是“银河百家讲坛”长期积淀的学术氛围却越来越浓厚,相信下一场的讲座会给同学们带来更多的惊喜。

关闭

| 热点新闻 |
| 法大微信 |
扫一扫,知道更多

手机版 | mobile phone version

中国政法大学新闻中心版权所有 © 网络工作室负责维护
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电子信箱:news@cupl.edu.cn


新闻网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