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检索 

高级搜索
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学术法大  >  正文

杨国荣教授做客我校名家论坛,细谈伦理生活与道德实践

来源:郭丰琪   3-31   阅读:
T AAA

3月27日晚19时,我校名家论坛第136讲在昌平校区端升202教室举行。华东师范大学哲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杨国荣教授为我校师生做了一场题为“伦理生活与道德实践”的精彩演讲。本次讲座由科研处主办、人文学院承办,人文学院院长文兵主持。

杨国荣从伦理生活谈起,认为人是伦理生活的主体,他分析了人的特性,并提出人是感性与理性的统一、是个体性与社会性的统一、是自然形态与社会形态的统一的观点。杨国荣以康德的四个问题为例,引出哲学史上对“何为人?”的追问。由“为什么活着”,进行人生意义的探讨。以儒家和道家为例,指出儒家主要追求价值理想和道德理想,道家则倡导回归天性;由“如何活着”,详细地向我们阐释了人生的意义和实现意义的方式和过程;由“活得怎么样”引出了一个重要概念——生存感,又深入浅出地给我们解释了生存感的重要意义。

杨国荣教授认为,伦理生活具有实践性,因而与道德实践相联系。道德实践是伦理生活在特定背景下的体现,与伦理生活一样,道德实践也与人的认知有关。他以孔子为例,说明道德实践的展开离不开人与人的关系。同时又列举出孟子的“父子有亲,君臣有异,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和“仁义礼智”观点,来说明道德实践也需要道德原则的约束管理,基本关系和基本原则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

杨国荣教授从“如何把普遍的道德行为与具体行为联系起来”的问题进行讨论,由“知如何到行”,引出了又一重要的概念——道德感,详细向我们介绍了道德感的核心内容是责任感,即自我道德要求的良知。

关闭

| 热点新闻 |
| 法大微信 |
扫一扫,知道更多

手机版 | mobile phone version

中国政法大学新闻中心版权所有 © 网络工作室负责维护
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电子信箱:news@cupl.edu.cn


新闻网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