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4月10日晚19点,我校名家论坛第138讲在昌平校区端升楼207教室举行。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张国星教授为我校师生做了一场题为“空间意识:中国文学研究再思考”的精彩演讲。本次讲座由科研处主办、人文学院承办,黄震云教授主持。
张国星教授从独特的空间意识出发,对文学的本体和地域文化性格进行了发人深省的讲解;从人与文学的关系出发,对文学的本体进行了阐述。他指出文学研究的根本是人,人学是文学最根本的美学内涵,文学是人的思想表达和情感倾诉。文学创作一旦迷失人和科学本体,所言所作就没有任何意义,在哲学上也违背现实。但人的神性是自身空间中地理因素与人文因素相互化合的复杂体,人离不开空间,因此文学也需要放在一个空间里研究。
张国星先从空间意识的角度阐释了地域对文学的影响。他认为,中国文学史历来多从时间轴的角度对文学进行研究,但文学其实是一个立体的空间。由于所居住的自然地理、文化环境等的差异,不同地域的人们会形成不同的性格特征、言语习惯、饮食方式等,这种由地域不同产生的地域文化性格对作家和作品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张国星认为,语音系统对文学也存在着影响。不同地域的方言所形成的语音、词汇系统影响着人们的思想,进而影响作家的创作。在佛教传入中国的过程中,其实是地方语言滋养了其传播。同时,不同地域的自然生态、地理地貌亦影响作家的创作想象,张国星以“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为例,指出雄浑壮丽的景观只有在塞北这种独特的地貌环境下才能显现,生于南方的诗人是联想不到的。
张国星进一步阐明了不同地域的居住方式对文学的影响也比较大。北方住所讲究方位、等级、庄重严谨,北方的士大夫在创作时,也多具方正大气的风格。唐代的包容和盛大气象,正是陕西的地域文化性格决定的;而南方依水而居,讲究随性自然,活泼生动。
最后,张国星指出,人格、思维方式、价值观念等不同也影响作家的创作。汉代立功、立德、立言成为普世价值,也就不难理解班超投笔从戎,建功立业了。而到了魏晋,讲求文思、文学、文才,因而有了曹植七步成诗,名动天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