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检索 

高级搜索
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学术法大  >  正文

创新开放多维高效培养模式 提供自主灵活愉悦学习体验——我校“虚拟第三学期”课程运行平台正式启动

来源:文/教务处 图/摄影工作室 于华   7-9   阅读:
T AAA

我校“虚拟第三学期”课程运行平台正式启动

黄进校长在启动仪式上讲话

黄进校长与“虚拟第三学期”课程的主讲教师合影留念

经过1年多的试运行,我校“虚拟第三学期”课程平台于近日正式上线运行。7月8日,“虚拟第三学期”课程运行平台运行启动仪式在昌平校区举行。校长黄进教授、来自近10所兄弟院校代表、任课教师代表以及学生代表参加启动仪式。启动仪式由教务处负责人主持。

教务处负责人首先介绍了学校“虚拟第三学期”培养模式的建设理念。他指出,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网络已经成为当前学习与获取资源的重要手段。“虚拟第三学期”培养模式以网络课程教学为主要载体,其制度设计初衷着眼于如何突破既有的学制、学时、学分等制度性限制,进一步强化学生在学业修读过程中的主动性与能动性,最终探索建立开放、多维、高效的学生自主学习新模式。随着“虚拟第三学期”的课程平台的正式上线运行,我校在原有的“春季学期+秋季学期”的基础上,增加了“一虚一实”两个“第三学期”( 前者是“虚拟第三学期”,后者是 “暑期小学期”)。两个新增的独立的教学周期安排学校培养方案中的教学内容和教学资源得到了进一步丰富,教学运行的周期得到了极大的延展,各类培养模式之间形成了多维互补的格局,学生的自主学习、个性化培养的主体性地位得到了进一步强化。

随后,教务处工作人员对“虚拟第三学期”的课程资源与平台功能进行了展示,重点介绍了“虚拟第三学期”课程资源与我校现有的课程资源之间的逻辑对应关系以及课程运行平台中在师生互动、学生学习过程性评价方面的功能。

“虚拟第三学期”课程主讲教师代表法学院袁钢教授作为教师代表发言。他表示“虚拟第三学期”课程适应当前信息化条件下教学改革的大趋势,对于任课教师在课程内容讲授、现代教育技术运用以及经由网络平台的师生互动等多方面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此次新建的课程资源全部为新课程,作为任课教师一定会全力投入保障“虚拟第三学期”课程教学的效果与质量。

黄进在启动仪式最后发表讲话。他指出,大学有两项重要功能:人才培养与文化的传承创新。学校“开放式、国际化、多科性、创新型”的办学目标与“应用型、复合型、创新性、国际化”人才培养的目标中都对“创新”提出了明确的要求。教务处此次推出的“虚拟第三学期”是学校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该模式充分利用信息网络技术,突破了传统教学活动中时间、空间的限制,实现了在教学理念、概念与观念,教学管理制度,教学组织形式,课堂教学方法等多方面的创新,是人才培养工作中一次值得充分肯定的创新。

黄进强调,在下一步工作中,“虚拟第三学期”培养模式的完善与提升工作要着力做好以下三点工作:首先,要进一步的开放、开拓,建设更加丰富的课程资源,让更多的教师参与到“虚拟第三学期”课程资源的建设工作中。其次,要进一步普及、推广,让更多的学生有机会通过“虚拟第三学期”课程平台修读自主修读课程,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与创新的精神。第三要高度重视网络公开课程的建设,在“虚拟第三学期”课程资源的建设的过程中,要进一步树立精品意识,培育一批授课质量高、教学效果好的精品课程,通过网络平台推向社会,充分发挥学校社会服务的功能,提升学校的社会声誉。

仪式结束后,黄进校长与“虚拟第三学期”课程的主讲教师合影留念。

“虚拟第三学期”是以网络课程教学为主要载体,以“循环开课、自主修读、统一考核”为修读模式的人才培养模式。作为我校现有的课堂教学课程体系的补充与延伸,该模式在全国首创了集网络课程、学分修读、辅学资源、师生互动等多功能为一体的运行模式与平台系统。“虚拟第三学期”建设工作的目标是创新开放、多维、高效的培养模式,为同学们提供自主、灵活、愉悦的学习体验!

在课程资源方面,“虚拟第三学期”提供包括学分修读课程资源与网络辅学课程资源两部分。

学分课程资源是指该网络课程进入培养方案,学生完成课程网络学习,参加网络统一考试成绩合格可获得相应的学分,课程类型包括政治理论课程、专业选修课程、一般通识课程,每门课程总课时在36学时以下。学生累计修读“第三学期”课程学分应在培养方案要求总学分的5%以内。

辅学课程资源是指该课程不进入培养方案,仅作为学生学习相关课程的辅助资料,辅学课程资源包括我校国家级、北京市级、校级各类精品课程资源。还应当包括北京市、国家级各类精品课程、资源共享课程、视频公开课程的资源连接。

从即日起学生可以登陆http://3rdsemester.cupl.edu.cn试听“虚拟第三学期”课程资源。从8月1日起至9月20日已经选课的同学可以登陆系统平台自主修读课程,具体通知参见教务处网站。

关闭

| 热点新闻 |
| 法大微信 |
扫一扫,知道更多

手机版 | mobile phone version

中国政法大学新闻中心版权所有 © 网络工作室负责维护
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电子信箱:news@cupl.edu.cn


新闻网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