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21日晚18点30分,“中国政法大学研究生院‘明法’经济学系列讲座”第十讲“从制度经济学看‘十二五’规划”,在研究生院图书馆学术报告厅开讲。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研究员、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张曙光教授担任主讲人。法学院柯华庆副教授为本次讲座进行了精彩点评。
张曙光教授首先指出“十二五”规划是建国以来第三个30年的开始,十七届五中全会提出了明确的规划目标,但更重要的在于如何落实。接着,张曙光教授就落实“十二五”规划中要面临的几个重要问题进行了分析,并提出自己的解决思路及担忧。他指出,要落实“十二五”规划提出的转变经济结构的目标,必须要协调好结构调整和经济增长速度间的关系。但目前,经济的增长潜力下降、增长成本上升,并且缺乏内在的约束,导致在保持高速的经济增长速度的前提下实现结构的调整非常难,而经济增长速度的下降又是不太现实的。此外,张教授就规划提出的“调整收入分配、改善民生”进行分析,认为将“强国富民”改为“富民强国”非常正确,但是要真正落实却有很多问题需要克服。比如大学生、农民工的就业问题,工人的工会组织权、罢工权问题,工厂的工作条件等问题。张教授提出,如果这些问题得不到解决,那么改善民生、提高个人收入在国民收入中的分配比重等将有难度。张教授又从城市化的角度分析指出,虽然中国城市化速度很快,但是仍然有很多人没有实现身份的真正城市化,农民面临进城难落地、出来难解决农村土地的问题。对此,政府需要增加保障性住房、小产权房的数量,提高农民集体土地的价格,帮助农民进城落户,实现真正的城市化。最后,张教授提出要落实规划提出的“以技术进步和科技创新作为发展手段”的目标,必须要改革目前只注重知识灌输、缺乏创新能力培养的大学教育,建立学界的审查纠错机制,改变垄断部门目前的发展模式,促使他们进行科技创新,建立良好的科研体制,否则难有真正的创新。
在点评中,柯华庆副教授非常赞同张教授的“规划是在纸上的,关键在于落实”的观点。柯华庆强调,“十二五”规划改变了以前的经济发展目标,由单纯追求经济发展变为科学发展、可持续发展、共同发展,强调改善民生;先富民后国强的思路非常好,因为国家就是由人民的利益组成的。柯教授还认为,罢工与罢工权不同,我们要追求法律上的罢工权带来的权威和平等的谈判权,为工人追求更多利益,而不是实际的罢工。最后柯教授认为,张教授对科研体制的担忧的确值得关注,否则目标的追求与实际的效果只会背道而驰。
2010年,由研究生院主办、法学院法律经济分析中心协办的中国政法大学研究生院“明法”经济学系列讲座已经举办了十讲。通过邀请国内经济学界的学术大家和著名学者做客法大“明法”经济学讲座,畅谈中国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在学校内外引起了广泛的影响,已经成为研究生院的品牌活动。
“明法”经济学系列讲座实现了其专门举办的目标,改变了研究生院法学和其他专业研究生知识结构单一,弥补了我校研究生经济学知识的不足。引导广大研究生关注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现状和现实,洞察中国经济社会及经济学领域的新发展、新动向,开拓了其学术视野、完善了其知识体系、提升了其理论品味,推动了创新复合型人才的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