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6日晚6点30分,中国政法大学“青年教师学术沙龙”之五——“城乡二元结构之下公民平等权何以能:聚焦户籍制度”在学院路校区教学楼419教室举行。
我校政治学博士卢春龙担任本次学术沙龙主报告人,庞金友、谢立斌、郭伟和、赵宏四位具有不同学科背景的青年教师担任协同报告人。韩春晖博士主持了此次沙龙。黄进校长出席了沙龙。到会人员还有校内教师以及部分博士研究生和硕士研究生100余人。
卢春龙博士首先作了主题报告。卢春龙博士首先从户籍制度的由来入手,介绍了户籍制度发展的四个阶段:1949年新中国成立—1957年时户籍制度的酝酿和形成阶段,主要作用是维护社会稳定;第二个阶段是1958—1976年,户籍制度的确立和强化阶段,《户籍登记条例》出台,城乡二元制度确立;第三个阶段1977—1989年,户籍制度处于微调时期,为了解决夫妻分居等一系列现实问题,农村户口在一定情况下可以转为非农村户口;第四个阶段是1990年至今,实质性松动时期,主要动力是市场经济的改革和农民工在城乡之间的流动。
接着,卢博士介绍了当前户籍制度目前存在的问题,主要有五个方面:第一,伤害公民平等选举权;第二,就业准入上的不平等伤害了就业平等权;第三,社会保障、劳动保障、社会福利在种类、覆盖面、资金等也存在着不平等;第四,管理服务上的不平等;第五,教育起点上的不平等、教育条件、教育投资上的不平等,伤害了公民平等的受教育权。卢春龙博士进一步提出二元社会包括事实上的二元社会和制度上的二元社会,事实上的二元社会强化城乡二元对立,制度上的二元社会应当帮助社会消除事实上的二元社会。但是,二元社会是所有发展中国家必须经历的,废除了户籍制度二元社会也会存在,应当从事实出发,不能将所有问题都归结于户籍制度。
四位协助报告人分别从自身的研究方向对户籍制度问题进行了阐述。庞金友博士指出中国存在的农民之城和市民之城的“双城现象”源自于身份,源自于出生地,产生了等级公民。户籍制度在产生之初具有两个功能:保障功能——保障农民有田可耕,市民有工可作;限制功能——为了保障前一功能。而在后来的社会发展中限制功能地位上升,保障功能下降,将福利、教育、选举权等与户籍制度捆绑在了一起,户籍制度实际上是被“改革”了。因此,改革方向就是还原户籍制度的保障职能,重点是将户籍与教育、福利等脱钩。谢立斌博士从宪法角度分析户籍制度实际上侵犯了宪法所赋予公民的人身自由权和平等权。户籍背后的问题才是真正的问题。郭伟和教授指出户口登记制度自古就有,但户籍制度得以成为一个问题就在于,在改革开放后资源配置以城市为导向,资源向城市积聚,户籍制度成为针对农民的某种剥削与压迫。赵宏博士主要从选举权这个角度来探讨,她指出隐藏在1/4选举权背后的是对农民政治、文化素养的怀疑,然而这就导致农民的许多诉求难以实现。值得肯定的是新选举法16条的规定实现了同票同权,与其将其归因为政治、经济发展的需要,不如将其看做是国家以人为导向,还权于民。
在接下来的互动阶段,我校的李居迁博士、韩春晖博士积极地就自己的认识对主报告人、协同报告人提出问题,进行深度探讨,讲座现场气氛热烈,掌声不断。
最后,黄进对本次活动进行了点评。黄进首先肯定了跨学科学术对话的重要意义,称赞本次活动是一场学术盛宴,并祝贺本次沙龙获得了圆满成功,接着,黄进表达了对青年教师的敬意,肯定了他们对学术的信仰、敬畏。黄进还指出,作为一个法律人要学会在适当的时间、地点理性的表达自己的意见,以推动制度的不断改进。
此次活动由科研处主办,得到了学校领导的重视。青年教师学术沙龙在黄进校长的直接倡导和科研处的大力支持之下,目前已经成功举办了五场,对于促进我校青年教师开展学术对话、拓宽学术视野、提升学术品质学术沙龙起到了积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