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检索 

高级搜索
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学术法大  >  正文

开创实践教学模式 鼓励学术创新 团学活动指引人生——法学院全力培养完整法律人格

来源:记者 缪玉 通讯员 凤宇娇 隗立娜   5-23   阅读:
T AAA

“提前实习,很受同学们欢迎”,法学院04级郭雯说,自4月11日起,每周三、四两天,她都在昌平区检察院公证处实习,从熟悉检察院基本业务情况开始锻炼,一直到6月底。

按专业需要和学校规定,法学院大三同学原本需在今年暑假进行2个月专业实习。为提高英语水平,郭雯打算在暑假参加英语培训并考证,所以当得知法学院决定可以根据学生的时间安排可以提前实习时,她便和其他100多位同学一起报了名,在昌平区检察院、北京证泰律所、北京市法律援助中心等教学实践基地提前展开实习。郭雯说,她和其他同学都认为法学院这个新措施“很合理”,新举措能够真正为学生考虑,体现以“学生为本”,让同学们能够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合理安排时间,从而能够切实通过实习提高能力,有利于个人发展。

据法学院04级辅导员刘建介绍,为保证本届大三同学实习率,确保他们通过实习以锻炼实际工作能力,法学院特别实行学期内提前实习的措施。目前,加上选修行政法律诊所课程的同学,法学院仅余90多名同学选择暑期集中实习。

“大学期间能力的培养最重要,知识只是能力的一部分”, 在法学院以指引人生道路为主的访谈活动“晓梦有约”中,该院院长薛刚凌教授说,法学院希望在对法学学子们传统知识体系的传授上,加强培养他们实践能力,实现“完整法律人格的培养”。

据法学院副院长张生教授介绍,围绕培养完整法律人格,法学院以课堂教学为本体,以实践教学和综合素质培养为两翼,以通识教育为基奠,以职业规划为导向,建立起比较完善的本科生实践教学体系,通过开展“晓梦有约”等团学活动,对学子们进行人生道路的指引,通过多种形式的校内外学术交流提高该院教师学术水平和教学水平,并开展师生共同合作的学术研究活动,从多个方面培养同学们能力。

实践教学体系培养法律实务能力

目前,法学院已经建立起了构成法学学科中理论法学和公法学(刑事法除外)的传统法学知识体系。为了让同学们的法学专业实践能力在知识体系外能得到有效训练,法学院建立了比较完善的本科生实践教学模式,即三个层次四大模块。在面向本科生的课程设置中,法学院开设了实践性较强的《行政法案例研习》、《宪法学案例研习》等案例研习课,以及《法律职业伦理》等实践课程。张生副院长介绍说,为培养同学们法律实务能力,除了将让《法律文书》指导实践的课程从理论走向更加实践型外,法学院还将把“模拟法庭”设置成为必修课,直接与学分挂钩,从而更好锻炼同学们的实务能力。

在实践教学的第三个层次,法学院设定了法律诊所和教学实践基地实习两种模式。目前,该院给同学们提供了50多个教学实践基地,并通过提前实习和暑期实习两种方式,让希望通过在实务岗位的实践锻炼能力的同学如愿以偿;而希望既可以学习理论又能获得一定实践经验的同学,则可以通过行政法律诊所学习进行锻炼。

今年3月,参加行政法律诊所的法学院04级薛吉利所在小组接到一个关于散热器漏水的纠纷。作为当事人诉讼代理人,薛吉利等同学在李超老师指导下独立到海淀区法院立案,并出庭辩论。最后,在法官主持下,法庭双方和解,由被告赔偿原告2000元损失。“很难得能在法律诊所里得到如此珍贵的实践机会”,薛吉利说,虽然案子很小,但他觉得很幸运,案子让他了解了不足,学到了更多知识和实务经验。

学术交流提高师生学术水平

2004年12月26日,法学院与中央电视台“社会与法”频道《法律讲堂》联合主办了第一届“新年论坛”。包括我校法学教师在内的,来自众多首都高校、科研单位的学者教授、研究员等参加了论坛。当天4场论坛,名师大家共同探讨中国法制现状,展望中国民主建设未来,思想交锋激烈。

“大国法律之道”研讨会,“学者模拟法庭”,以“社会公正和反就业歧视”为主题的论坛……2004年,2005年,2006年,法学院主办的“新年论坛”一年一度齐聚专家学者,研讨法律理论与现实问题。无疑,这是法学院着眼国家社会,推动中国法律理论和实践相结合,增强我校法学学术氛围的重要活动。“新年论坛”一方面促进了学界的交流,另一方面使法学院教师的学术水平在思想的交锋中得到了提升。

一位德国教授,一位法国司法代表团,一位荷兰教授,一位荷兰学者及两位台湾学者进校交流,这是近1年来,法学院举办的“学术沙龙”活动中,进校交流学者的情况。据悉,为鼓励中青年教师勇于提出学术观点,促进他们提高学术思想,从2004年2月至今,法学院已举办41期“学术沙龙”,邀请众多国内外及港澳台知名专家学者与法学院中青年教师进行学术交流。

据法学院副院长张生教授介绍,目前,“学术沙龙”和“新年论坛”对提高该院教师学术水平起到了较大作用,活跃了学术气氛,提高了教师的教学质量。自本学期开始,该院已有部分同学参与“学术沙龙”交流,一起进行“研究性学习”。

法学院不仅重视提高教师学术、教学水平,还重视培养学生学术研究能力。本学期,该院04级葛广涛、孙庆童、陈宇3位同学一起申报了一题为“国家赔偿法律制度的研究”院内的学术研究项目。据张生副院长介绍,法学院积极开展“研究性学习”,除了组织同学参与“学术沙龙”外,还策划组织了师生合作课题的学术研究活动,以及“启发式教学研究”等研讨课。

葛广涛等同学所参与的课题研究就是师生合作课题研究的项目之一,在研究过程中,他们将得到专业老师极大支持和指导,葛广涛说,很高兴法学院能够展开这样的学术研究活动,给予同学们极大发挥空间,目前,其所在小组已制定了初步计划,预计8月份可完成项目研究。

多样团学活动指引人生道路

“要追求独立,学会宽容”,4月13日晚,法学院院长薛刚凌接受了该院访谈节目“晓梦有约”专访,讲述了她别样的人生历程,告诉在场同学应该学会宽容待人,勇于并努力追求独立。

访谈结束后,一位大一同学说,专访让她感受到了薛老师课堂之外不同的一面,老师所沉淀下来的人生智慧,让她受益匪浅。

以“讲述成长故事,指引人生道路,沉淀生命智慧”为宗旨,自2003年12月起,法学院举办了大型访谈活动“晓梦有约”,现已访谈了田宏杰、马怀德等多位法大名师教授及校外成功人士。目前,该节目已成为了法学院乃至全校较有创意的访谈性“品牌节目”,得到了法大师生的关注。

与此类似的,法学院还邀请校内外众多专家学者,通过举办“致知讲坛”系列讲座,指引同学们的学术、人生道路。

“很多法律实务工作人员反映法学学子动手能力差,与社会接轨效果不佳”,法学院院长薛刚凌说,法学院所作的,是尽力培养“完整的法律人格”,让同学们能与社会实务更好接轨。尽管现在法学院所作的可能无法完全实现这个目标,但在不断改进和完善的实践教学体系的培养下,在学院众多活动的熏陶影响下,期待并相信这个目标会越来越近。

关闭

| 热点新闻 |
| 法大微信 |
扫一扫,知道更多

手机版 | mobile phone version

中国政法大学新闻中心版权所有 © 网络工作室负责维护
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电子信箱:news@cupl.edu.cn


新闻网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