尊敬的凤泰司长、各位老师、同志们:
我们学校酝酿已久的教学改革会议今天终于正式开幕了。这次会议确定的主题是“教育创新,教学改革”,会议将集中研究和讨论中国政法大学本科教学的思想和观念,研究讨论我们学校人才培养模式以及全面深化本科教学改革工作的若干意见。这次会议是在一个新的时期召开的,刚刚闭幕的十六大为中国的教育改革包括高等教育的改革提出了站在新世纪高度的纲领性要求,我们可以把教学改革会议视为我们学校在中心工作方面认真学习贯彻党的十六大精神的一个重要举措。如果这次会议能够如期完成预定目标,它将载入中国政法大学本科教学工作史册。这个礼拜的校长办公会专门研究了这次会议,昨天的党委常委会也专门研究了这次会议,并且在昨天的常委会上做出了一个决议:以今天(2002年12月14日)我们本科教学改革的会议为一个起点正式宣布中国政法大学“以评促建”,迎接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工作正式启动。我首先代表学校党委和行政向我们这次会议的顺利召开表示热烈的祝贺,向多年来一直支持我们学校本科教育和教学工作的刘凤泰司长亲临会议进行指导表示衷心的感谢!
在昨天的常委会上我们一直强调一个问题,就是花两天的时间把大家集中起来开会一定要讲求实效。怎么来衡量实效?在会议中,一定要使大家在思想认识上对讨论的议题有所提高,会后在学校全面启动本科教学改革项目时一定要应用这次会议讨论的成果。
我今天的讲话前半段代表学校党委和行政向大会的顺利召开表示祝贺,后半段从我个人角度对本科教学工作尤其是本科教学改革谈点看法:
从94年开始,受教育部委托我参加过各种类型的评估,包括本科教学工作的合格评估、优秀评估、随机性水平评估和现在的水平评估,包括文科和理科国家基地评估,前前后后去过了三十几所大学,这些学校有中国高等教育体系中不同层次和类型的代表,从他们那里感觉到中国高等教育尤其是本科教学的改革、建设和发展,在20世纪后半段迈的步子很大,各个学校都都有自己的绝招,都在以评促建和深化改革中焕发了新的面貌。结合这些情况,我想就着这次会议的主题谈一谈三个方面的意见。
第一,谈一谈未来20年战略发展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对高等法学教育的人才培养究竟提出了什么要求
高等法学教育走到了今天,迎来了历史上的最好的发展时期。进入WTO、党的十六大召开及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工程启动后对高等法学校教育的人才培养提出了更高、更新、更严的要求。社会的发展究竟要求法学教育培养什么样的人才?我认为处于前列的应该是三类人才:第一类是治理国家的栋梁人才,这是一个不可逆转的必然趋势。也许国家未来的一些领导人将会从法学甚至从中国政法大学的校友中产生,我们应该提早有这个意识,作为培养国家领导人或国家栋梁人才的学校,我们在教学改革和人才培养中不仅要有未来的自豪感,更要有现实的责任感。第二是要求培养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法官、检察官、律师等高级司法人才,这也是一个必然趋势。当然法学教育一开始就背负着要培养法官、检察官、律师,但时代不同要求不一样,所有学科只要想达到新世纪的国内一流就要奏鸣一个主旋律,就是培养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人才。进入WTO后,法制建设要与国际接口和对话,如果今后一些国际组织需要中国培养的法学人才,我们就应该有理由认为,许多这样的人才就应该出于中国政法大学,如果中国政法大学出不了在国际组织里能够代表中国的法学人才,我们就够不上是法学的最高学府。第三是要求培养适应新世纪需要的法学领军人才。我们过去总讲“大师”,到八十年代末九十年代初高等教育界各个学科都在讨论怎样培养“大师”。所谓“大师”就是领军人才,中国政法大学到现在为止一直被公认为中国法学教育的最高学府,很重要的一条是我们有一批国内法学教育的领军人物,有老一辈的,中青年也有一批崭露头角。展望未来,如果我们不能把这种传统传承下去就不可能保持过去的地位,这也是经济社会的发展、国家的发展对我们学校提出的历史使命。
这三种人才应该是四型人才:复合型人才、创新型人才、创业型人才和续发型人才。
所谓复合型人才不是单纯的专业教育,不能仅仅按照行业、系统和职业的要求来设计整套培养理念和培养计划乃至课程体系,必须按照十六大报告中提出的人的全面发展这个目标重新设计,这样的人才应该是素质、知识、智慧和技能的统一,而且素质、知识、智慧和技能又都不是单一的,应是素质和、知识集、智慧团和能力束的统一。素质和体现为思想道德素质、文化素质、业务素质和身心素质的统一。知识集体现为不仅仅具有法学知识,而应以法学为一个知识结构的内核,外层有很多相邻相关的学科知识的圈层,成为一个知识体。智慧团也是这样,不仅要有做学问的智慧也要有做人的智慧。能力束要求不仅善于运用自己所学知识处理业务,还要具有面对社会、面对人生、面对岗位、面对他人正确处理各种关系和矛盾的能力,具有在各种意想不到的处境中都能自如生存和发展的能力和与各种人和谐相处友好共事的能力。
所谓创新型人才就是要具有曲径通幽的发明和发现的能力,善于从已知当中发现未知,从未知当中发明已知。如果我们培养的学生没有这种能力,只会做命题式文章,不会创造新的知识、新的理念、新的技能,那么我们的人才培养最多只是完成了一半任务。
关于创业型人才,人才光会创新还不够,还必须会创业,也就是到了工作岗位,离开了母校、老师、教材,离开了过去在学校接受的所有教育要素,都应该能够面对新的任务新的目标开创工作的新局面,具有独立创业的人格。
所谓续发型人才是将来进行时和将来完成时,指不仅学到了已有的东西,而且在大学后也能够有发展潜力地适应和胜任工作岗位的需要。我们常常说培养质量和效果在校园里很难检验出来,拿到社会上一看人家就看出来这个学校培养的人才是可持续发展的人才还是应急式人才,在我们深化教学改革,重新制定一套人才培养的模式时特别要注意,不仅要培养立刻能适应新岗位需要的人才而且要培养人才自我发展、自我约束、自我调整、自我增值的能力,使他在今后有不断发展的潜力。
第二,谈谈全国高等学校本科教学改革的特点及其对我们学校的启示
当前,全国高校本科教学改革有什么样的特点?我自己总结为六个字:高、宽、深、新、特、亮。即高点布局、宽径拓展、深度渗透、新技登场、特色突显、亮点耀眼。总的概括起来目前全国高校本科教学改革是这么六个特点。许多步入改革前列的学校在这六个特点内呈现出本科教学改革和发展的具体状况。第是战略高点式发展。我们看到不论是国家决定的三所要建世界一流的大学还是世界知名的高水平大学,还是地方性院校,都在争抢本科教学学科的制高点,师资队伍的制高点,教育资源的制高点,改革机遇的制高点。为了提高各自学校的教学质量,各个学校都在引进人才,不断把一些重量级的人才引入学校,都在占领这个制高点。目前正在申报硕士点、博士点的各个学校都在使出自己的绝招想在这次获得大丰收。第二是跨越式发展。很多学校这几年发展的速度和成果是之前多少年的总和,不仅在专业方面,而且在教学条件、设备、教学技术、人才培养成果等方面,都实现了跨越式发展。人们常常用今非昔比甚至翻天覆地这样的字眼来形容这种状况,十分恰当。第三是主动适应性发展。很多大学很早就在敏锐地寻找自身的位置和方向,面对未来,每个大学的发展就像一列飞速奔驰的列车,关键在于找到起点与终点之间的位置。这个问题搞不清楚,教学改革整个是盲目的。我们要认清经济社会发展对我们学校人才培养提出了哪些要求,并主动去适应它。翻开很多走在教学改革前面的大学的教学文件,就会发现他们的培养目标和培养规格的调整高度体现了这些大学都在以一种主动适应经济主战场的姿态来进行深化改革,培养的目标是越来越符合现实的需要。这就给我们提出一个问题,是关起门来搞改革呢还是真的把脑袋伸出去看一看,在市场上、社会上寻找改革的切入点。第四是内外交差循环式发展。很多学校已经找到一种内部运作机制和外部动作机制互动的机制,各个大学本科教学工作都是自己制定一套机制自己运作,与别的兄弟院校、教育机构没有相切点,后来走到一起才发现差距很大,很多学校致力于内部循环机制和外部循环机制交差起来进行循环。比如现在很多学校已经形成了校校合作、校行合作、校企合作、校政合作,还有学校与司法部门密切合作的立体式培养高级专门人才的机制。第五是信息化发展模式,很多大学的教育信息化程度非常高,充分体现了教育信息化带动了教育现代化,教育现代化推动了教育信息化。不仅是本科教学管理实现了高水平微机管理,整个课堂教学过程大部分都实现了信息化,用PowerPoint来上课已经是一个非常普遍的现象,而且很多学校的专业课教学直接用课件。这些课件有两种,一种是自己研制,一种是引进兄弟院校的先进课件。我们进入本科教学课堂就发现运用现代网络技术、计算机技术、通讯技术和多媒体技术来进行教学已经成为你是否站在中国高等教育本科教学改革主流的前面的重要标志。我还可以告诉大家用课件CI上课已经发展到第三代了。第一代要求老师能够使用课件,第三代已经形成老师与学生从硬件到软件在课堂上交互式讨论,可以通过Internet直接上到国际网上去点出你需要的那个国家的教材。这一点我们学校还有差距,而且差距不小。第六是高附加值发展。我们提到本科教学都讲课程设置怎样,教材质量怎样,培养的人才怎样,实际上现在很多学校在学生培养的最后检验时有很多高附加值。比如,文凭固然重要,但岗位职业证书的份量越来越重。因此在大学中,不光学生自己去寻求某一个证书,学校在培养计划中就有一个总体理念引导学生在完成好本专业教学计划的同时进行附加值的培养。我前面讲到四型人才,这个四型人才要什么手段、什么环境才能培养出来,兄弟院校本科教改的特点对我们有很大启发。我们只有按照党的十六大提出的全党必须在思想上不断有新的解放、理论上不断有新的发展、实践上不断有新的创造,发展要有新思路、改革要有新突破、开放要有新局面、各项工作要有新举措的要求不断深化教学改革,这样才能承担起经济社会发展对法大本科人才培养的要求。我在很多场合讲过现在教育部评价我们、兄弟院校评价我们、社会评价我们、考生家长评价我们,再也不会把中国政法大学看成三四年以前司法部属的单科性大学,而是看成教育部直属的全国重点大学。我们将面临的评估已经发生了很大变化,过去的本科评估是三个层次、五个学科类,而从今年开始不同的层次不同的科类全部合成一个指标体系,这就意味着中国政法大学要接受的评估,绝不会是以一个单科性院校的要求来进行的评估,而是以统一的基本规格和要求进行的评估,所以我们应从兄弟院校本科教学改革的特点中得到我们进一步加大改革步伐的重要启示。
最后讲一讲我对推动我校本科教学改革的一些看法。
第一,我们应树立五种意识。第一个意识是主流意识,主流意识有两个涵义:一是我们必须要在这几年不断努力的基础上尽快进入中国高等教育改革和发展的主流。归到教育部后,教育部不仅在资金上给予我们极大的支持,而且在教育教学改革的直接指导下我们也获得了非常大的支持,加快了我们步入中国高等教育主流的步伐,但我们的任务还很重。主流意识的第二个涵义是,进一步擦亮中国政法大学这个品牌,树立中国高等法学教育的主流。全国有近300家法学院,法大应该在本科法学教育领域内成为国家的主流,今后人家发展应以我们为标杆、楷模。第二个意识是机遇意识,这个我们经常提,但还要进一步加强。最近有很多机遇,我们学校成为第七所获得本科专业自主设置权的学校,这就是我们抓住机遇获得的。现在我们学校发展各个方面的机遇是非常好的,教育部即将推出的质量工程,对我们来说,即是挑战,又是机遇,必须在其中的各个项目争取占有应用的份额,抓住各种发展的机遇。第三是资源意识。我出去见到很多校友,感到法大有很强的凝聚力,很多校友见到母校的老师们非常激动,非常高兴,他们不光能为学校找来资金,而且在方方面面推动学校的影响,建立合作式办学机制,这些校友的能量非常大,所以讲资源意识要抓住校友。另外教育部的各级领导对中国政法大学非常关心,非常重视,我们要紧紧依靠他们来为法大的发展提供指导,提供政策、资源要素方面的支持,我们要有这种意识,腿要勤,走出去。第四是强势意识。我们总说中国政法大学是最大的法学院,是人数最多、学科最全的法学院,这是没有问题,但我们千万不要当大而不强的学校,应该既大又强,而且不光我们自己认为,也要使兄弟院校都这么认为。最后一个是创新意识。我们各个方面都要创新,教育教学观念要创新,培养模式要创新,课程体系和结构要创新,教材要创新,教学手段和方法要创新,管理制度和管理机制都要创新,这样才能实现学校确定的几个“有利于”。
最后归结于一条,我们本科教学改革集中的突破点就是探索出一种中国高等法学教育的人才培养模式,这应该是一种独创的模式。刚才我讲主流的第二个涵义,要想成为中国法学教育的主流必须要有一套中国政法大学特有的最先进的人才培养模式,我们的本科教学改革要朝着这个方向去努力,这种模式的底蕴应是法制精神和法理人格,这种模式的标准应该是人的全面发展,这种模式的状态应该是网络式、立体化的非线性培养体系,这种模式的过程是全程式培养和养成式教育的统一,我们培养的人才应该有鲜明的法学特色,又有雄浑的全面综合素质做底蕴,这样的人才出去后才能成为国家的栋梁,具有国际竞争力,才能成为法学的领军人才。
同志们,我今天也不可能展开讲,我们已经被推上一条不由自主的发展道路。中国政法大学的历史和现实的地位,以及国家对法治人才、法学人才的需要,要求我们一定要加快改革的步伐,一定要承担起培养国家栋梁之才、法学领军人才的重要任务。我们希望以这次本科教学改革会议为契机,进一步理顺更新我们学校本科教育教学的思想观念,进一步讨论和明确我们下一步深化改革的路径、方法、项目和举措。我相信,通过这次会议,我们学校的本科教学改革一定能取得更加丰硕耀眼的成就。
预祝这次会议圆满成功,预祝从这个会议开始的我们学校本科教学“以评促建”工作迈出新的步伐!
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