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蓟门烟树褪春纱,军都叠翠迎夏籁。值此孟夏清和之际,中国政法大学迎来七十三载华诞。谨向全球校友、全体师生致以诚挚问候,向关心支持学校建设发展的社会各界人士致以崇高敬意和衷心感谢!
以法为翼,梦启山河。自1952年北京政法学院在沙滩红楼应运而生,从学院路小月河畔到府学路军都山下,一代代法大人以“拓荒牛”精神筑起法学教育的最高殿堂——中国政法大学。七十三载薪火相传、与国同行,学校事业发展始终与共和国法治进程同呼吸、共命运。2024年9月29日,习近平总书记为我校终身教授张晋藩先生颁授“人民教育家”国家荣誉称号奖章,这既是党和国家对全体法大人的充分肯定,更鼓舞我们在新时代全面依法治国新征程中牢记使命、担当奋进。
为公为实,马跃新程。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开启了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新篇章,学校深入学习贯彻全国教育大会精神、对标落实教育强国建设规划纲要,制定实施“全面深化综合改革实施方案”及其配套专项计划,为建成致力于法治中国建设的世界一流大学开新局、创新绩。服务国家战略抢抓新机遇,实施“一中心多基地”发展战略,打造“习近平法治思想研究与国际传播中心”核心枢纽,先后成立依法治疆研究院、海南自由贸易港法治研究院等多基地;着力推进涉外法治、纪检监察、国家安全和法工融合等国家急需人才培养;参与《民营经济促进法》等法律的制定与修改,以及教育法典、生态环境法典的研究工作。学科建设迈上新台阶,学校实现“中国最好学科排名”法学学科“六连冠”;持续推进以“法工交叉”“文文交叉”为特色的“新法科”与“新文科”建设。人才培养实现新突破,硕士录取突破2600人,博士录取近600人,均创历史新高;与北京理工大学、北京邮电大学合作开展“法工融合、文工交叉”复合型拔尖创新人才跨校联合培养;在北京高校本科教学项目建设评选中获奖24项;各类学科竞赛队、高水平运动队在国际国内赛场上佳绩频传。科学研究取得新成效,“中国纪检监察学自主知识体系构建创新团队”入选首批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创新团队建设名单;国家社科基金年度项目获批36项、纵向项目立项数达128项,创历史新高,连续4年总量“破百”;《人民日报》理论版“双头条”刊发我校教授解读“美国滥施关税及中国反制措施”文章。社会服务搭建新平台,先后设立涉外法治基地(北京朝阳)、首都研究院等机构,服务首都高质量发展进入新阶段;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人民政府、海南省人民政府等地方政府及中国电子科技集团等头部企业,共27家单位建立新的合作关系;中央政法培训学院开展全国政法系统涉外法治领导干部培训班、同等学力研修班以及全国涉外仲裁人才培训班等教育培训项目101期。对外开放打开新格局,牵头成立“中国-巴西法学院联盟”,设立“中国—加勒比联合研究中心”;参加中意大学校长对话,接待意大利最高法院院长玛格丽塔·卡萨诺等重要团组;举办德国大学中国项目办公室成立五周年庆典;成立德国校友会、新加坡校友会。民生工程呈现新风貌,海淀校区“老1号楼”展焕新颜、昌平校区新建学生公寓即将迎来首批学子入住;法大版DeepSeek火热推出;“端升咖啡”香飘讲台,多家知名品牌餐饮进驻两校区,师生幸福感持续提升。
大爱无疆,道守初心。这是母校对学子的希冀,更是广大校友的实践追求。“全国先进工作者”周丽婷扎根知识产权审判一线20年、审结纠纷3000余件,用专业能力守护国家科技创新、助力首都高质量发展;“新时代青年先锋奖”获得者、“90后”女检察官逄燕妮以“零错案、零控告”的高标准办理各类案件近千件,挽回国家损失2000余万元;扎根基层近七载的“扶贫先锋”任刚强,带领全村脱贫的事迹受到央视专题报道,获评“四川省优秀第一书记”;吴凤侠、刘爽、李邦红三位校友荣获2024年度“全国三八红旗手”称号……法大校友在各自领域以赤诚之心守护法治信仰,以创新之力作答时代课题,在建设中国式现代化的新征程上,践行着“凡我在处,便是法大”的庄严承诺和“厚德、明法、格物、致公”的校训精神!
同心逐梦,行稳致远。今年是“十四五”规划收官之年、“十五五”规划谋篇布局之年,也是学校全面深化综合改革的开局之年。学校将以服务国家为最高追求、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以学科建设为发展根基、以师生为中心、以改革为动力、以党建为保障,以数智化、组织化、国际化赋能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奋力走好创新发展、内涵发展、特色发展、融合发展、安全发展“五位一体”高质量发展之路,为建设教育强国、法治中国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祝福母校、祝福校友:让我们以梦为马、大道同行,祝愿全球法大人永葆青春之志、共赴山海之约,以理想之光照耀前行之路,以奋进之姿谱写时代华章!
小月河长流,军都山常青。我们在这里等你回家!
党委书记 姜泽廷 校长 马怀德
2025年5月16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