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检索 

高级搜索
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军都时评  >  正文

汇聚一流全球治理和国际法治人才队伍 探索跨学科、跨部门、跨国界的新型合作机制——黄进校长在“全球治理与国际法治协同创新中心”签约暨揭牌仪式上的讲话

来源:校长 黄进教授   12-31   阅读:
T AAA

尊敬的李卫红副部长、各位领导、各位来宾、各位同仁, 老师们、同学们,

大家上午好!

今天,室外天寒地冻,室内暖意融融,我们在这里齐聚一堂,隆重举行“全球治理与国际法治协同创新中心”签约暨揭牌仪式。这个仪式标志着“全球治理与国际法治协同创新中心”正式组建,进入培育阶段。在这里,我首先对教育部李卫红副部长、各位领导、各位来宾、各位同仁莅临会议表示热烈的欢迎,对大家对中心的筹备组建所给予的关心、支持和帮助表示衷心的感谢!

大家知道,2011年4月24日,胡锦涛总书记在清华大学百年校庆上发表了重要讲话,明确提出要积极推动协同创新,通过体制机制创新和政策项目引导,鼓励高校同科研机构、企业开展深度合作,建立协同创新的战略联盟,促进资源共享,联合开展重大科研项目攻关,在关键领域取得实质性成果,努力为建设创新型国家作出积极贡献。为了贯彻落实总书记的重要讲话精神,教育部、财政部于2012年3月发布了《关于实施高等学校创新能力提升计划的意见》,决定启动实施“高等学校创新能力提升计划”。

“高等学校创新能力提升计划”,简称为“2011计划”。它提出要按照“国家急需、世界一流”的要求,以国家重大需求为牵引,以机制体制改革为核心,以协同创新中心建设为载体,以创新资源和要素的有效汇聚为保障,转变高校创新方式,提升高校人才、学科、科研三位一体的创新能力。它要求突破高校与其他创新主体之间的壁垒,充分释放人才、资本、信息、技术等创新要素的活力,大力推进高校与高校、科研院所、行业企业、政府部门以及国外科研机构的深度合作,探索适应于不同需求的协同创新模式,营造有利于协同创新的环境和氛围,促进优质资源的充分共享,促进创新能力的整体提升。该计划将推动建立一批“2011协同创新中心”,加快高校机制体制改革,转变高校创新方式,集聚和培养一批拔尖创新人才,产出一批重大标志性成果,充分发挥高等教育作为科技第一生产力和人才第一资源重要结合点的独特作用,在国家创新发展中做出更大的贡献。

促进我国社会、经济、教育等各方面的可持续发展起到积极推动作用,我们今天揭牌的“全球治理与国际法治协同创新中心”就是在这一政策背景下应运而生的。该中心由中国政法大学作为牵头高校牵头组建,武汉大学、厦门大学、南开大学、对外经贸大学是主要参与高校,并与最高人民法院、外交部、商务部、中央编译局、中国社会科学院国际法研究所、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中国国际经济贸易仲裁委员会、中国对外传播研究中心等政府部门和专业机构,以及加拿大蒙特利尔大学、澳大利亚新南威尔士大学和芬兰赫尔辛基大学等外国高校建立起紧密的协作关系。该中心不仅整合了国内最主要的国际法和全球治理研究力量和中国政府层面践行国际法治的实务部门和思想库,而且还吸收了北美、欧洲和澳洲的主要大学的国际法学者,可以说汇聚了国内外一流的全球治理和国际法治人才队伍,形成为强强联合、优势互补、分工合作的协同创新体。该中心还将借此协同创新平台,有机地整合各协同高校和机构的研究力量与资源,探索跨学科、跨部门、跨国界的新型合作机制,为解决国家急需的重大国际性问题提供智力支持。在这里,我作为牵头高校的校长,要特别代表中国政法大学对所有协同高校和机构表示衷心感谢!我深深地知道,没有协同高校和机构的大力支持和积极参与,是不可能有这个中心存在的。

党的十八大报告两次提到全球治理问题。它提出,中国将继续高举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旗帜,坚定不移致力于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主张在国际关系中要弘扬平等互信、包容互鉴、合作共赢的精神,共同维护国际公平正义。要坚定维护国家利益和我国公民、法人在海外的合法权益,加强同世界各国交流合作,推动全球治理机制变革。要坚持权利和义务相平衡,积极参与全球经济治理,推动贸易和投资自由化便利化,反对各种形式的保护主义。

事实上,以“全球治理”应对世界发展中的新问题,以国际合作实现全球治理,已成为国际社会的共识。全球治理要回答的是人类社会面临的一系列重大全球性问题,比如,国际金融危机,全球发展不平衡,霸权主义、强权政治和新干涉主义的重新抬头,气候变化、粮食安全、能源安全、网络安全等等,这些问题的有效解决关系到全人类的生存,是世界各国的共同利益之所在。毫无疑问,这些问题只有在各国的充分合作,特别是大国发挥积极作用情况下才能找到解决办法。经过30多年的改革开放,中国的国际地位持续快速提升,作为一个负责任的大国和开放型的大国,中国的目标不能只限于自身的发展,既不可避免又要积极地参与全球治理。中国参与全球治理,就是要求中国的发展从实现自身发展延伸到实现世界的共同发展,因此中国参与全球治理的问题实则是中国在发展新阶段上的主题,也是中国未来国际地位进一步提高的主要内容和实现路径。在未来的发展道路上,中国无疑将继续积极推进本国的社会经济发展,从而实现其国际政治经济地位的持续提升。但是,当下一个重要的历史性变化就是全球治理问题已经被提了出来。一个国家的和平发展与崛起必然要求它对现存国际法律秩序表明态度并对可能的新的国际法律秩序许以愿景。在国家崛起的历史背景下,如何在前述给定的条件约束下,使中国在国际事务中承担与其国力和发展水平相适应的义务,发挥大国的作用,并在全球治理中留下中华民族的独特贡献,这是亟待研究的重大问题。

全球化与全球问题凸显了全球治理。国际关系和国际事务对法治化的要求日益广泛、迫切。全球治理要求重视人类的整体性和利益的共同性,重视国家治理、国际治理和全球治理三个层次的互动与协调,重视全球治理的法治化。可以这样说,“全球治理与国际法治协同创新中心”设计的研究视角,站在了国际法、国际关系等学科的前沿,既直面和探讨相关学科的新的理论与实践问题,又可以挖掘相关学科的内在联系,推进这些学科的相互嵌入,有助于交叉学科的生发和创新。

作为中国法学教育的最高学府,中国政法大学依托其法学和政治学学科,特别是国际法学科和全球学学科的优势与特点,在校内整合了国际法学院、人权研究院、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全球化问题研究所、比较法研究院和外国语学院等机构的力量和资源,于2012年6月成立了由校长牵头的“全球治理与国际法律问题协同创新中心”筹备小组,就协同创新中心名称和创新内容反复论证,广泛征求意见,并着手推动与国内外具有战略地位与影响的高校、政府部门、研究机构及企事业单位建立深度合作关系,探索并建立协同创新的合作方式与机制。我们今天揭牌的“全球治理与国际法治协同创新中心”就是半年来探索和准备的结果。

“全球治理与国际法治协同创新中心”今天揭牌成立,意味着中心从前期筹备进入培育和建设阶段。但组建揭牌容易建设难。从今往后,我们中心首先要凝练和确定协同创新方向,也就是瞄准科学前沿和国家重大需求,结合协同高校和机构自身的优势与特色,确定针对性、战略性和前瞻性较强,具有一定广度和深度,体现多学科交叉融合的协同创新方向。其次,优化和强化协同创新体,也就是建立实质性协同创新的组织管理机构,并结合协同创新体的特色与能力,制定整体实施路线,明晰各方职责,确定具体分工,建立协同创新的新平台。第三,汇聚和整合各方力量和资源,也就是发挥协同创新的聚集作用,充分利用现有国家、行业等方面的资源,积极吸纳社会各界的支持与投入。最后,构建和营造创新环境与氛围,也就是结合协同创新目标与任务的要求,系统设计机制体制改革,创新人员聘用与考评方式,建立有组织创新、协同管理、资源整合与成果共享等制度体系,形成有利于协同创新和解决国家重大需求的长效机制。总之,我们协同高校和机构会精诚合作、积极培育,真抓实干,尽快将中心打造成政府的智囊团、社会的思想库、学术的重镇、人才的摇篮、交流的平台、创新的高地。我们有这个信心,也有决心和恒心去实现它。

再次真诚地感谢大家!元旦佳节将至,衷心地祝愿大家节日快乐,在新的一年平安而健康!谢谢!

关闭

相关文章:

读取内容中,请等待...
| 热点新闻 |
| 法大微信 |
扫一扫,知道更多
| 微博 |

手机版 | mobile phone version

中国政法大学新闻中心版权所有 © 网络工作室负责维护
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电子信箱:news@cupl.edu.cn


新闻网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