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检索 

高级搜索
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军都时评  >  正文

法学教育的性质、目标和路径——黄进校长在中国政法大学法律硕士学院“首届新年论坛暨改革开放40年与律师职业发展”上的致辞

来源:法律硕士学院   1-11   阅读:
T AAA

今天非常高兴来参加我们中国政法大学法律硕士学院举办的“庆祝改革开放40年与律师职业发展”研讨会,或者说这个新年论坛。首先,我代表中国政法大学对各位大律师、嘉宾、校友的莅临表示热烈的欢迎!也借此机会对大家拨冗参加这次论坛,特别是长期以来对我们中国政法大学的关心、支持和帮助,表示衷心的感谢!

新年元旦刚刚过去几天,新年伊始,万象更新。去年,2018年是改革开放40周年,是我们国家发展过程中的一个重要历史节点,对我们中国政法大学来说也非常有意义,因为2018年也是我们中国政法大学在“文革“停办8年以后复办40周年,所以我们法大举行了一系列活动来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今天这个论坛其实是这一系列活动的一个延续。我想我们在座的各位都是伴随改革开放上大学、工作,成长起来的,我们既是改革开放的受益者、见证者,当然也是改革开放的参与者、建设者,我们都从不同的角度,为国家的改革开放事业做出了我们应该做的一些贡献。所以在这个时候,我们来庆祝改革开放,进一步探讨深化改革开放背景下的律师职业发展,意义非常重大。中国有今天,中国的法学教育有今天,中国的律师行业有今天,我觉得最主要的应该得益于改革开放。所以我也借今天这个机会,把我们学校关于法学教育、法治人才培养的一些思路和做法同大家做一个交流。

习近平总书记2017年来法大考察时谈到,全面依法治国是一项重大而长期的历史任务,是一个系统工程,法治人才培养是其重要组成部分,是法治建设的重中之重,法治人才培养上不去,法治领域不能人才辈出,全面依法治国就做不好,而高校是法治人才培养的第一阵地。在座的各位大律师都是从法学院校走出来的,我们法学教育怎么发展,怎么培养人,特别是在法学教育走过了改革开放40年以后我们应该怎么做、怎么发展,我觉得应该借此机会跟大家做一些交流。

一、法学教育的性质

办大学最核心的问题就是两个,第一个问题是,你要办什么样的大学,怎么办这个大学,为谁来办这个大学;第二个问题是,你要培养什么样的人,怎么来培养人,为谁培养人。因为我们今天讨论律师的职业发展,所以我主要讲法学教育和法治人才培养,就是我们法学教育究竟要培养什么人,怎么培养人,以及为谁培养人的问题。但是我觉得后面这个问题,谈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其核心在于你要培养什么人,如果你回答好了这个问题,实际上后面讲的怎样培养人和为谁培养人就迎刃而解了。

关于法学教育要培养什么人,我觉得首先要解决一个前提,那就是,法学教育怎么定位,它到底是什么性质的教育的问题。我自己对法学教育有三句话的定位。首先,法学教育,不是通识教育,而是专业教育。现在法学界有一种说法,讲法学教育是通识教育,这是一个错误的说法,因为没有弄明白什么是通识教育,什么是专业教育。法学教育是专业教育,因为大学之所以为大学,就是大学有专业教育。高等教育不同于基础教育,不同于中小学教育的地方之一,就是设有专业。中小学教育没有专业,但大学有专业。我们法学教育就像大学有哲学、文学、物理学、化学、生物学专业一样,是专业教育。其次,法学教育,不是普通的专业教育,不是一般的专业教育,是专门职业教育。法学专业教育跟一般的文学、历史学、哲学、生物学专业有区别,它在社会上对应的有一个法律职业、行业。比如说学物理学、历史学专业,社会上没有专门的物理职业或行业,没有专门的历史职业或行业,而法学专业教育在社会上有一个专门的法律职业、行业对应。第三,法学教育,不是高等教育在大众化教育阶段和普及化教育阶段的一般化教育,是精英教育。我始终把法学教育定义为精英教育,因为法学教育要致力于培养经国纬政、经世济民的卓越拔尖创新人才。总而言之,法学教育是专业教育,法学教育是专门职业教育,法学教育是精英教育。

二、法学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

在对法学教育进行定性以后,我们就要讨论法学教育到底要培养什么人。当然,我们首先要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要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在这个大前提下我们再深入一步、更具体地讨论培养什么人。在人才培养培养目标方面,我们法大有一些表达,比如说,我们提出来要培养宽口径、厚基础、高素质、强能力的高级专门人才;比如说,我们提出来要培养“四型”人才——复合型、应用型、创新型、国际型的人才,等等,但这样的人才培养目标是针对所有专业而言的,还没有落脚到法学教育。人才培养目标落脚到法学教育,就是要培养德才兼备的法律职业人才,或者说德才兼备的法治人才。也就是说,因为法学教育是专门职业教育,所以我们要培养法律职业人才。我们法大的法律人才培养目标,就是培养德才兼备的高素质法治人才。

三、开展法学教育的路径

围绕上述这样一个人才培养目标,我们怎么来培养呢?我把法大在教育教学实践中的两个想法和做法跟大家交流一下。

第一个是在教育教学实践中,我们推行这样一个理念,即“健全人格教育理念”。也就是说,我们培养职业法律人才,不能仅仅给他们讲法律专业知识,不能仅仅给他们讲法律职业的一些技能,而是要从五个方面来入手培养,即品德、学识、能力、智慧、身心五个方面。所以说,我们的健全人格教育理念是“五位一体”的,要从品德的培养、知识的传授、能力的提升、智慧的启迪、身心的健全五个方面入手,通过推行健全人格教育理念,使我们培养的法治人才真正成为一个人格健全的人,一个合格的公民,然后才成为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国之大计,教育为本。教之大计,立德树人。我们推行的健全人格教育,关键在育人、树人、立人。我们培养的法治人才,他首先应该成为一个真正的人,一个完完全全的人,健健康康的人,人格健全的人,一个合格公民,在此基础上让他成为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这是我们的一个理念。

第二个,我想跟大家交流的是,整个法治人才培养,仅靠大学其实是不够的,它是一个非常复杂的过程,也是一个系统工程。在座的各位律师都在法律职业方面干得非常成功,在你们成功的背后一定有很多的体验、经验和人生感悟。我非常期待你们能到法大来讲讲你们成功的故事,讲讲你们曲折的人生经历,和我们一道来推进法学教育,共同开展法治人才培养,这样就是内外结合、学术与实务结合,协同育人。我们法大在法治人才培养过程中,特别注重“六个结合”,也可以说是六个聚合或者六个融合,是我们总结的法治人才培养的六个路径。这“六个结合”是什么呢?

一是德才兼修。培养法治人才不光要给学生传授理论知识,训练他们的才能,还要特别注重人的品德的养成,让其德法兼修,明法笃行。我们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发现,不少的法律人很聪明,很能干,很有水平,但在德性的修养上是不够的。过去,我们在培养人的过程中对品德培养、职业伦理教育可能重视不够,可能有所忽视,所以我们现在特别强调人的德性的培养和养成。比如在法大,我要求所有的本科生进入学校以后,都要有参加学生社团活动的经历,至少有一次。因为学生到社团里面去活动,可以培养他们的团队精神,培养他们怎么与人相处,培养他们怎么组织活动,甚至培养他们怎么去跟方方面面进行协调、沟通这种能力。当然,德性的培养很复杂,也非常难,总的来说就是要培养学生立大德、树公德、修私德。大德当然是坚定理想信念,胸有家国情怀,我们希望法大培养出来的学生是热爱我们这个伟大国家的,是愿意为这个国家实现现代化,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的,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公德有社会公德,还有职业道德。我们的社会现在各行各业都特别缺职业道德,法学法律界也是如此。所以,我们必须高度重视法律职业伦理道德建设。法大现在已经把法律职业伦理作为法科学生的必修课,法大许身健教授就是专门做这方面教学和研究的。我在这里特别强调一下,德才兼修,对法律人来说就是德法兼修。德法兼修这一命题是习近平总书记在我们法大考察时提出来的,他讲的立德树人、德法兼修,是专门针对法律人提出来的。德法兼修这个概念是总书记在法大提出的一个特别重要的命题。

二是教学相长。在培养人的过程中,要发挥教和学两个方面的积极性。一方面,教学主要是靠教师,有什么样的教师就有什么样的学科,什么样的学院,什么样的大学,大学之大在于大师之大。大学要办好最核心的是教师,教学以教师为主导。但另一方面,教学仅仅靠教师是不够的,所以怎么把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和潜质调动起来,把他们的智慧启迪出来,特别重要。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对我们老师也是有启迪的,有时候他们问一些问题,提出一些奇奇怪怪的想法,其实对我们深化教学也是很有帮助的。总之,你要把人才培养好,光靠教师不行,光靠学生也不行,要把教学两方面的积极性都调动起来。

三是教研互动。现在有些大学老师不做科学研究,这是不对的。高水平的大学一定要把学生带入理论和实践的前沿,而要做到这一点,教师就必须扎实开展科学研究。当然这种研究可以是纯学术的、象牙塔里面的研究,但也可以是对实务的研究。教师一定要有研究,学生也要探究式学习,这是很重要的。教学可以对研究提出问题,研究一定要反哺教学,无论是学术研究还是实务研究,最新的研究成果要反哺到教学中去,回到教学中去,引导学生达到理论和实践的最前沿。

四是通专并举。尽管我们把法学教育定位为专业教育,但我们不能忽视通识教育或者说博雅教育,要把法学专业教育与通识教育结合起来,也就是通过通专并举培养宽口径、厚基础、高素质、强能力的应用复合型人才。首先让学生知识复合,之后是促进其能力复合,综合素质的提升。在我们法大,过去的法学教育主要是开设法学专业的课程,但现在我们开了很多通识课程,比如我们开设了“两通”,即“中通”、“西通”(中华文明通论、西方文明通论),还开设了一些其它通识教育的课程,让所有法学生不仅仅只是学法律,还要开设其他相关课程,供学生选择,让其能自主构建自己的知识结构,希望学生在学法律的同时能选修一些其它专业的课程,比如逻辑学、哲学、经济学、管理学,等等,这就是通专并举。我们不时看到,在我们法学界或者法律界,法条教条主义、法律形式主义、法治机械主义的现象还是有的。这就需要我们反思,我们不能把法学生培养成教条主义者或者说法律工匠,而要把他们培养成具有法治信仰、家国情怀、人文理念、科学精神、批判性思维和社会责任感的法律人,培养成为有灵魂的法律人。大家都知道山东于欢案,为什么一审有那样一个让举国哗然的判决结果?说明判案法官只知道法律,不知道法律背后的法理、人道、天理,我觉得至少理解不够吧。

五是虚实结合。我觉得我们今天的活动就是一个虚实结合的范例,虚实结合就是理论和实践相结合。在法学教育中,要特别重视实践教学。习近平总书记在2017年考察法大重要讲话中特别强调法学实践教育,他说,法学学科是一个实践性很强的学科,要处理好知识教学和实践教学的关系,要打破高校和社会之间的壁垒,要把优质的社会实践教育的资源引进到高校来,要聘请校外有理论水平的实务专家到学校来参与教学。参与教学不仅仅是来上上课,搞个讲座,还要参与到培养方案的制订、课程体系的设计、教材的编写等。因为我们培养的法律人都是要到政府、法院、检察院、律师事务所、其他公共法律服务机构或者公司、企业去工作的,这些机构到底需要什么人,它们最知道、最清楚。所以,培养方案怎么制订,培养目标怎么设定,课程体系怎么建立,教材怎么弄,校外实务专家都可以参与,都应该参与。所以,我们法大是非常重视实践教学的,当然还不完备,覆盖面还不够。比如,我们现在有案例教学、实习实践、社会调查,也有法律诊所,有模拟法庭、模拟仲裁、模拟谈判,等等,这些实践教学形式都是培养法学生非常好的方法。我接触学生后发现,模拟法庭训练出来的学生都很优秀,特别是参加过国际性的模拟法庭竞赛的学生,他的辩论能力、思维能力、英语能力都非常优秀。但有些实践教学活动毕竟只有少部分学生参加,还不能涵盖到所有的学生。我们法大首创了一个“同步实践教学”模式。我们过去的法学教育是先课堂学习,学习以后再去实习实践,理论学习与实践教学是先后关系,是实习实践印证理论学习,不是同步进行的。“同步实践教学”棋式就是打破时空限制,突破知识教学与实践教学“两张皮”困境,实现课堂教学的同时也同步开展实践教学。

六是内外协同。内外协同包括课内课外(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的协同、学校和社会的协同、法大和其他大学机构的协同、国内与国外的协同等。我们法大现在跟国内很多高校都有学生交换,比如,跟南开、复旦、华东师大、厦大、中大、武大、浙大、吉大等大学都有本科生交换,另外还有国际合作交流,联合培养。我们希望我们的学生都要有国际视野、世界眼光。当然,更希望其中一部分人有很强的国际交往的能力,熟悉国际规则,善于处理国际法律事务。这种人才的培养光靠我们学校自身是不够的,肯定要内外协同。比如像陶景洲律师这样的人才,他就是国际性的律师。但这种人才就一定要内外协同培养,要打破国界。所以我们法大有一个系统的成熟做法,我们叫“四跨”人才培养模式:即跨学科专业、跨理论实践、跨学校学院、跨国内国外。我们这方面的教学成果在2018年获得了国家级教学成果一等奖。

我就谈到这里。希望听到各位律师大咖对我们学校法治人才的培养提出意见和建议,你们贡献的真知灼见一定对法大的法治人才培养大有裨益。因为我们培养的毕业生相当一部分到了律师行业,我特别希望听到你们的真知灼见,能对我们的法治人才培养,特别是法硕学院的人才培养能起到一个很好的推动和促进作用。谢谢大家!(以上内容,根据发言人录音整理。)

(与会嘉宾合影)


编辑 黄雨薇

关闭

相关文章:

读取内容中,请等待...
| 热点新闻 |
| 法大微信 |
扫一扫,知道更多
| 微博 |

手机版 | mobile phone version

中国政法大学新闻中心版权所有 © 网络工作室负责维护
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电子信箱:news@cupl.edu.cn


新闻网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