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检索 

高级搜索
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军都时评  >  正文

勇当新时代法学教育的“拓荒牛”

来源:新闻中心   10-23   阅读:
T AAA

234EC

(评论员 郑文轩)“要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继续发扬敢闯敢试、敢为人先、埋头苦干的特区精神,激励干部群众勇当新时代的‘拓荒牛’。”10月14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深圳经济特区建立四十周年庆祝大会上,激励广大党员干部勇当新时代的“拓荒牛”,续写在更高起点上推进改革开放的新篇章。“拓荒牛”精神直抵人心、振奋人心,从华南一隅迅速漫延到神州大地,直达燕北军都之麓、小月河畔的法大校园。

浩渺行无极,扬帆但信风。2020年,在习近平总书记考察法大三周年之际,法大正面临着再度启航,攀越世界一流大学高峰的新征程。从1952年沙滩红楼北京政法学院的扬帆,到1983年组建中国政法大学勇担建设新中国政法教育中心的重任,再到2017年法学学科评估拔得头筹、2020年迎接一流验收整装待发的今天,在党中央的关怀下,一代代法大人筚路蓝缕,不断奋进,始终以“拓荒牛”精神为引领,努力培养德法兼修、明法笃行,又博又专、愈博愈专的有用人才,加快构建中国特色法学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和教材体系。

新中国第一批政法类研究生和第一届法学博士生,国内唯一的的中欧法学院和比较法学研究院,首批入选“2011计划”“111计划”,全国最全的法学学科专业体系、最大的法学家集团、最高的优质法学教育平台、最宽的国际法学交流体系和一批有强烈法学特色的人文社科学科和交叉学科体系,在引领创新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理论体系研究中独占鳌头,法大人始终遵循习近平总书记打造“法治人才培养的第一阵地”“贯彻社会主义法治理论的阵地”“推进法治理论创新的阵地”的指示,把拓荒作为自己的使命,不断开创着新中国法学教育的先河。

看似寻常最奇崛,成如容易却艰辛。从劳动建校到“马扎精神”,从军都拓荒到行业引领,路修远以多艰兮,回顾法大68载的发展历程,其兴于法治昌明,其衰于法治松弛。我们的先辈用青春和汗水与共和国的法治建设风雨相伴,留下了一代代法大人的艰难足迹,在法治尚未成型的年代,他们用探索者的勇气燃起了共和国重铸法治中国梦的第一盏明灯。三年前,习近平总书记的考察对以法大为代表的中国法学教育提出的殷切期望,亦是国家之所需。应国需,促法兴,引领法学教育创新,法大重任在肩,时不我待。

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让全球经济进入冰霜期,我国正处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时期,人类健康、经济增长、社会发展、国家安全和国际关系等方面面临一场综合性挑战,深刻调整、动荡变革成为主题词。

新形势需要新担当、呼唤新作为。我们要持续推动综合国力提高、人民生活富足,确保人民更加幸福、更加有尊严,这需要用法律和法治来不断巩固,必须坚持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使法治成为发展的重要保障,法治人才培养在其中尤为关键。作为法治人才培养的引领者,法大正处于世界一流法科强校建设重要的历史机遇期和战略挺进期,要继续在新一轮的比拼中稳固法学教育领先地位,进而达到世界一流法科强校的建设目标,就要继续保持“拓荒牛”精神,做到居安思危,唯新不破,坚持发展是第一要务、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

改革永远在路上,改革之路无坦途。法大人清醒地认识到在建设世界一流法科强校的过程中还存在着一些问题和不足,法学学科群以外的部分学科特色不够鲜明,现代信息技术赋能教育教学的水平不够高,校园文化的辐射面和引领力还有不足,学校办学条件严重不足。但在危与机并存的现实哲学中,“必须以更大的政治勇气和智慧,坚持摸着石头过河和加强顶层设计相结合,不失时机、蹄疾步稳深化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具体就是要继续调整学科布局和管理构架,创新教育模式,深化人事制度改革,建立更为合理的资源配置方式,这每一步都牵一发而动全身。

大时代成就大梦想,新的历史选择面前,是要当退缩者偏安一隅,还是当“拓荒牛”让梦想融入国家和民族梦想共同奋进的年代?这是时代之问。历史只会眷顾坚定者、奋进者、搏击者。我们要将习近平总书记对学校事业发展的新期待、高等教育发展的新要求、社会主义法治建设的新使命紧密结合起来,永葆“闯”的精神、“创”的劲头、“干”的作风,勇当新时代法学教育的“拓荒牛”,在学校党委的领导下,率先推动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以全面从严治党为引领,以切实加强思想政治工作为保障,牢牢把握社会主义办学方向,牢牢把握立德树人之本,挺进在法学教育改革的前沿,带头把我们党领导下的中国法学教育办出世界一流水平,写好新时代法科强校建设的“奋进之笔”。

编辑 陈睿

关闭

相关文章:

读取内容中,请等待...
| 热点新闻 |
| 法大微信 |
扫一扫,知道更多
| 微博 |

手机版 | mobile phone version

中国政法大学新闻中心版权所有 © 网络工作室负责维护
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电子信箱:news@cupl.edu.cn


新闻网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