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检索 

高级搜索
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军都时评  >  正文

在平凡人生中造就不凡——校长马怀德在2023年教师节表彰大会上的致辞

来源:学校办公室   9-8   阅读:
T AAA

(校长马怀德 摄影 卢云开)

尊敬的老师们、各位同事,亲爱的同学们:

大家下午好!

军都山下育桃李,小月河畔点春秋。我们即将迎来第39个教师节,这是我们共同的节日。首先,我代表学校向全体教职员工致以最诚挚的节日问候!向离退休教职员工致以美好的祝愿!向获得荣誉的各位老师表示衷心的祝贺!

强国必先强教,强教必先强师。今年5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五次集体学习时强调,弘扬尊师重教社会风尚,提高教师政治地位、社会地位、职业地位,使教师成为最受社会尊重的职业之一,引导广大教师坚定理想信念、陶冶道德情操、涵养扎实学识、勤修仁爱之心,树立“躬耕教坛、强国有我”的志向和抱负,坚守三尺讲台,潜心教书育人。

回想自己,我是1993 年留校任教,至今整整30年。这一路走来,虽然有很多不同的标签,但教师是我最珍视的身份。平时大家工作辛苦劳累,有时还会倍感压力,可来自学生的一句“老师,您辛苦了”,总能让自己顿时轻松不少。就像三天后,大家都会面临“回复信息”——这样“幸福的烦恼”。归根结底,教师,这个平凡的职业,因为教育的“双向性”而变得不平凡。平凡与不凡之间,是教师的奉献与付出,让两者实现了转化和统一。比如:民商经济法学院李蕊老师,从教20余年,无论是指导学生专业入门、还是辅导职业规划,始终不变的是春风化雨般的关爱与温暖,只为让同学们感到“老师就在身边,永远支持每个同学”;外国语学院徐新燕老师,“一日为师、终生为师”地守望自己的学生,是他们走出校园后的校内“联络人”和生活“指路人”;社会学院桑迪老师,无论是团学工作,还是财务、科研、教务工作,他都能做到干一行、专一行、爱一行,既是学院行政的“多面手”,又是学生心中的“桑墩墩”……

言为士则,行为世范。在法大,还有很多这样的老师,他们都是在平凡的岗位上,把一些看似简单的工作做到了极致,把平时习以为常的小事做到了不凡,进而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年轻的学子,也经年累月地沉淀出法大的师德师风。今天,借此机会,我结合个人体会和我们身边的故事,谈谈如何能更好地落实党和国家对教师的期望,更好地守住初心、立德树人。

一是坚定理想信念,立“高标准”。今年教师节的主题是“躬耕教坛,强国有我”。“心系家国、心怀天下”是法大教师的精神特质。从建校之日,数代法大人饱含对国家的忠诚,对人民的热爱,艰苦奋斗,求真务实,以终身求索的学术品格推动着法大与共和国同呼吸、共命运的发展历程,谱写了奉法图强的辉煌历史。今年,“两办”发布《意见》出台,对法大教师而言,机遇与责任并存。我们要抓住机遇、迎接挑战,勇担重担、踔厉奋发,谱写“教育强国”“法治中国”崭新篇章。

二是陶冶道德情操,当“好榜样”。在参加今年的“立格联盟”高峰论坛时,一位当地的校友告诉我,他在大学期间经历了很多坎坷,当时的班主任、辅导员、任课老师给予他许多帮助和指导,法大老师为人为学的榜样力量对他的成长产生了深刻的影响,正是以老师们为楷模,才有了现在的成就。这是一个温暖的故事,他特别提到了2位老师,一位是时任校报主编、也是我们现在的李秀云副校长,另一位是时任辅导员尹树东老师。在法大,正是因为这些优秀的老师,以其言传身教影响了无数学子,成为学生心中为学、为事、为人的“好老师”,也成为我们年轻教师的“好榜样”。

三是涵养扎实学识,求“大学问”。“大学者,研究高深学问者也。”作为大学的教师,我们不仅涵养“扎实学识”作为教书育人之根基,更要把做好“大学问”作为做新时代“大先生”之根本。要磨练研究真问题、求索真学问的学术品格,时刻保有对知识、对真理的热忱;要勇于创新,努力行走在学术最前沿,做中国学术的创造者、世界学术的贡献者;要无私奉献,把学识和思想毫无保留地传授给学生,用不求回报的真心给予学生教育和引导,使其成长为优秀的人才,从而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贡献教育力量。

四是勤修仁爱之心,做“爱人者”。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教育是“仁者爱人”的事业,有爱才有责任。教师的爱是大爱,爱国、爱教、爱生、爱校,我们要做学生热爱祖国、奉献祖国的引路人,要在学生心中厚植家国情怀;要热爱教育事业,自觉树牢“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使命担当;要关爱学生,在教学相长中,成为学生的好朋友、贴心人;要热爱法大,始终与学校同向同行,一起把同学们口中的“小破法”早日变成名副其实的“世界一流”大学!因为法大是我们共同的家,只有法大好了,我们大家才能更好!

以上体会与诸位共勉。让我们一起成己成物、润己泽人,在平凡的生活中创造不凡的人生!

再次祝大家节日快乐!谢谢大家!

编辑 张倩倩

关闭

相关文章:

读取内容中,请等待...
| 热点新闻 |
| 法大微信 |
扫一扫,知道更多
| 微博 |

手机版 | mobile phone version

中国政法大学新闻中心版权所有 © 网络工作室负责维护
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电子信箱:news@cupl.edu.cn


新闻网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