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检索 

高级搜索
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军都时评  >  正文

踊跃报名的背后折射出就业观念的悄悄改变

来源:逸驰网记者 万成燕   2-26   阅读:
T AAA

2006年2月25日,中国政法大学主干道上“服务乡村奉献青春——我校应届毕业生应聘村党支部书记助理、村委会主任助理火热报名中”的火红条幅,吸引往返的大学生驻足评论。

面对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需要高素质乡村干部和大学生就业日益严峻现实,这无疑是一项双赢的创举。但大学生心中各有想法,大学应届毕业生的踊跃报名的背后折射出现今大学生就业观念的悄悄改变。

2005年3月,北京平谷区率先开始了一场采用政府雇员制方式下的“大学生村官”试验,使大学生在基层发挥了“鲇鱼效应”,为京郊“新农村”建设储备了人才,并为北京市全面推行相关政策提供了经验。

2005年6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联合下发了《关于引导和鼓励高校毕业生面向基层就业的意见》(中办发[2005]18号),提出了3到5年之内基本实现“村村有大学生”的目标。

2006年2月,北京开始面向应届高校毕业生招聘“村官”。竞聘成功者第一年平均月工资2000元,第三年将达3000元。此外,工作满两年考研,还能享受加10分;在校期间已通过公务员公共科目笔试的,成绩有效期延长,合同期满后经面试合格,可优先录用为国家公务员。在大学生就业率持续下降的今天,这无疑是对大学生就业提供了又一平台。

为此,记者访问了相关的应届毕业生。令人吃惊的是,踊跃报名的他们,并不都是抱有对农村工作的极大热情,或是抱定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做出自己的巨大贡献的伟大理想。而是简单的一句话:“这是一个机会”。也就是“吃着碗里,看着锅里”的务实择业观念,指导他们不能“看着锅里的,而自己却饿着肚子”。

关闭

| 图片新闻 |
| 热点新闻 |
| 法大微信 |
扫一扫,知道更多

手机版 | mobile phone version

中国政法大学新闻中心版权所有 © 网络工作室负责维护
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电子信箱:news@cupl.edu.cn


新闻网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