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风沙,大漠,胡杨;油海,宝盆,边疆。这一片充满生机的土地,无数生命,在绽放出最耀眼的光芒。2018年8月,中国政法大学刘丹、张东两位教师远赴位于西北内陆的中国石油大学(北京)克拉玛依校区,进行为期一年的援疆支教活动。
在新疆的日子里,来自中国政法大学的两位老师全身心地投入到教育教学活动中来,用他们的一片赤诚,描绘着这片土地的美好未来。其中刘丹老师已年过半百,仍然坚守在克拉玛依的教学岗位上,像母亲一般关心学生学习生活的点滴。接下来让我们共同来聆听她的故事。
四月,当祖国大部分地区的草木已经逐渐被春风唤醒了绿色,西北的克拉玛依却依然是北风卷地百草折的景象。就在不久之前,这里还是一片银装素裹的世界。
然而在这辽阔之中稍显荒凉的城市边缘,却耸立着一排排现代化的教学高楼——中国石油大学克拉玛依校区。克拉玛依这个蕴含丰富油气资源的聚宝盆,就是在这里,孕育着这个城市最宝贵的一笔财富:学校、学生、人才。
2015年12月10日,中国石油大学(北京)克拉玛依校区揭牌仪式在乌鲁木齐举行。该校既是克拉玛依市的首所本科院校,也是首所落地新疆的疆外教育部直属211高校。在教育部的号召之下,来自中国政法、中央财经、北京外国语、上海财经等十六所高校的数十名优秀教师主动离开北京、上海等城市,奔赴遥远的西北重镇,助力打造克拉玛依校区高素质、高水平的人才队伍。
在这之中,中国政法大学的刘丹老师,也正和其他援疆的老师一道,为边疆高校的建设贡献着自己的力量。
良师益友 立德树人
北京时间4月12日下午两点,对于中国石油大学克拉玛依校区来说正是师生们吃午饭的时间。此时的刘丹,刚刚给中国石油大学克拉玛依校区本科生上完课。现年52岁的刘丹,已经在这个西北城市度过了八个月的时光。
2015年开始,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一带一路”倡议已经成为中国的“新名片”。而新疆的克拉玛依作为连接中亚的重要城市,战略地位更是不言而喻。当教育部选拔一批优秀教师、尤其是法学教师援疆的消息传到法大之时,刘丹心中一种支援边疆的责任感油然而生,又考虑到院里的其他很多年轻老师刚刚在北京扎根,作为一名已经有着数十年教龄的她更觉责无旁贷。为此,在新学期之前的暑假里,在法大主讲经济法的刘丹便开始为石油大学克拉玛依校区制定、编写《经济法》《竞争法》《证券法》教学大纲和教学日志。2018年8月26日,刘丹正式赴中国石油大学(北京)克拉玛依校区报到。
尽管事先做了充足的准备,当正式在新学校开始工作之后,刘丹还是感慨良多。由于并没有单独的法学专业,因此刘丹在克拉玛依校区是在经济系为同学们教授经济法课程,这就意味着课程培养方案的重新协调。根据学校课程设置的安排,大一大二的同学修读她的课程,刘丹也经常需要在讲授经济法的过程中为同学们补充其他部门法的法学概念,并且有针对性地修改课件。
在学生的生活方面,刘丹不仅担负起授业解惑的重任,也在点滴小事中注重培养学生的三观,从而实际上承担起“传道”的“立德树人”职责。出于加深和学生交流的考虑,原本住在校外的刘丹搬到校内,每个晚自习都会准时出现在学生自习的教室里。从8:30分一直到23:00晚自习结束,都会看到刘丹解答学生疑惑的身影。现今,克拉玛依校区共有学生两千多人,而学校的师资、行政人员却只有一百多人,因而很大程度上要依靠外校来援助的老师。在这里,从教经验较为丰富的刘丹还承担起了相当一部分的行政工作,并负责年轻师资的培养、招聘、出题、打分评价等事项。
从术业有专攻的“经济法专家”,到授课、德育、行政的“多面手”,这是刘丹实际工作的转变,更是她对待工作一丝不苟的真实写照。而在正式的课堂之外,刘丹也抓住了每一个机会,践行着“传道、授业、解惑”的工作理念。
2018年11月2日周五晚,中国石油大学(北京)克拉玛依校区J2国际交流中心报告厅迎来了学校建校以来最大规模的一次学术讲座。数百人在此聆听刘丹主讲的讲座——《股权大战背后的公司法热点问题》。在讲座之中,刘丹结合相关案例,着重讲解股权结构、公司收购等一系列的问题,生动的语言一次次将讲座引向高潮。经过一星期的紧张学习,周五晚上正是学生们准备放松的时间,但众多莘莘学子却毫无倦态,争先恐后地向刘丹提出各类疑惑。原定于23:00结束的讲座在刘丹的坚持下一再延长,“虽然我已经讲了两个多小时,但他们那一双双渴求知识的眼睛,总能激发出我的精神动力来回答他们的问题。”时隔数月,刘丹回想起那次讲座的盛况,依然感慨不已。
2019年3月15日,应学生们邀请,刘丹再次主讲了一次以消费维权为主题的讲座。在教授学生依法维权的过程中,她着重强调了理性维权中的规则意识和法律意识。不仅有学术知识的介绍,还穿插了对学生在社会生活方面价值的指引。
桃李不言,下自成蹊。在学生眼中,她是良师,亦是生活上的益友。在学校组织的评教中,刘丹的两门《经济法》课程一门被学生评为满分95分,一门为94.44分;她所主讲的讲座及图片被总结为院长工作报告里的重要成就;作为法大教师代表,刘丹也多次被石油大学盛赞有强烈的大局意识、高度的政治觉悟,具备过硬的专业素养和敬业精神……2018年10月18日,中国政法大学国内合作处处长刘建、民商经济法学院党委书记王洪松等一行到访中国石油大学(北京)克拉玛依校区,交流对口援建工作并代表学校向法大援疆的老师表示慰问,在两校领导的交流中,刘丹更是被校区管委会副主任肖磊誉为法大和石大“两校交流合作的重要桥梁和纽带”。
风沙艰苦 不改初衷
在学校里,由于刘丹从学习生活上无微不至的关怀,很多远离家乡的学生都把她当做自己母亲一般的亲人,在她在假期离开学校返乡之时总是会收到学生如儿女般的问候。而实际上,52岁的老师也在一直牵挂着自己家中的老人、牵挂着法大和石大两地的学生。
在刘丹决定离开北京前往克拉玛依之时,她最为放心不下的不是未来即将面临的诸多不习惯,而是她家中的两位老人——母亲和婆婆已经分别是79和84岁高龄。而母亲为了支持她的决定,便回到了老家由姐姐照顾。而一开始持保留意见的爱人在经过深思熟虑之后,也转而支持了她的决定。在寒假期间,刘丹也往返奔波于山西、吉林、北京数地,用短暂的假期期间弥补不能在老人膝前尽孝的遗憾。
作为法大民商经济法学院经济法专业的硕士生导师,从2018年9月至2019年7月这短短1年的时间里,刘丹先后指导的法大同学的硕士学位论文就有16篇,这就使得她几乎随时随地都在手机上看学生的论文。由于北京和新疆两地相隔遥远,她便经常与学生通过视频、语音通话聊天、指导、关爱北京的学生——甚至比在北京时更加严格地要求学生。因为长期在手机上阅读论文,导致刘丹出现了眼压高等症状,但这却从未影响到她对学习生活的指导和关怀。
事实上,由于学校建在克拉玛依戈壁荒漠之中,空气的干燥程度是长期生活在北京、上海的人无法想象的。初来乍到的刘丹经常流鼻血,经常是讲课时不一会就会口干舌燥;此外,夜里动辄十级十二级的大风经常会将电线杆、行道树吹倒,楼外墙的墙砖也经常是散落一地。刘丹回忆起她住在八层楼房上时的一次经历时依然心有余悸,“北风呼啸着发出的声音让所有人都不敢入睡,白天的时候老师们都不敢单独在宿舍待着。”
除此以外,购物的不方便一直是困扰师生的“老大难”问题,而学校偏西北风味多咸、多油辣的食堂饭菜,对于刚到西北地区的老师们而言也是一个考验。尤其加上干燥多风的气候,让老师们普遍在一开始都容易上火、生疮。提到这些时,刘丹便感慨万分:“想到这么多石油工人这么多年来都在这里铺设管道、开采油气,让东部地区能够获得稳定充足的能源。我便觉得在这里,任何困难都是能够适应的。西北的风沙是多,可还是温暖的晴天更多一些。”谈到这里,刘丹不由得望着远处,那一片片忙碌的油田。
风情边疆 大有可为的地方
克拉玛依,是多民族聚居的城市,也临近中国边疆的重要口岸。在这里任教,刘丹自己便给自己定下维护民族和谐和促进边疆发展这两项重要任务。
在校园生活中,刘丹关爱学生成长,经常和学生谈心,像母亲一般关爱自己的每一个学生;作为老师,她积极参加这里的文艺演出,不只是为了同学生们共同享受表演的过程,更重要的是用自己的实际行动促进不同民族学生之间的交流互动,筑牢学生心中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作为援建教师的代表,刘丹多次参加高校座谈会,为克拉玛依市地方发展战略、人才战略、城市转型献计献策。在中国石油大学克拉玛依校区对援建教师欢迎会上,刘丹代表法大发言,表达了法大作为双一流学科院校对援疆工作的大力支持,以及法大在促进边疆地区发展中的责任、使命与担当,这一段充满引领性和前瞻性的发言受到与会代表广泛赞誉与高度评价。而作为经济法领域的专家,在授课之余她也经常受邀参加当地投资公司等举办的专家座谈会,就克拉玛依市国企改革、国有资本运营和公司治理提供专家法律咨询。作为一名援疆教师,刘丹眼中的克拉玛依经历过改革开放40多年的发展,社会经济发生的变化超乎想象,一切都充满了生机:“很难想象我是在边疆的省份,在这个人口三十多万的城市市政建设非常有序:街道特别干净,信息化程度也非常高;民生保障方面,学生从幼儿园到小学等从入园到餐饮等费用全部免费。”
“这是中华民族的边疆,是一片广阔的天地,是大有可为的地方。”最后,刘丹这样向法大的学子说道。
已过天命之年的刘丹,就是这样用她的一腔热忱和辛勤汗水,孕育着这个城市未来所必须的人才。这一片广阔的天地,正张开双臂,期待我们的到来,走向梦想中的星辰大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