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检索 

高级搜索
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法大人物  >  正文

黄行洲:独辟蹊径的翻译之路

来源:新闻中心  张澳璇   3-29   阅读:
T AAA

【人物简介】黄行洲,1998年毕业于中国政法大学政治与管理学系行政管理专业,现任中国驻奥地利大使馆领事部领事。本科毕业后,黄行洲赴德国慕尼黑大学攻读政治学、日耳曼语和汉学三门主副专业,获得硕士学位;2005年,进入慕尼黑翻译学院中文系学习,主修经济翻译,辅修人文科学翻译;2007年受聘于福州大学外国语学院德语系,主讲德语口笔译课程;2015年3月,黄行洲校友受外交部委派赴维也纳常驻,先后在中国驻奥地利大使馆办公室和领事部任职,成为学校历史上首位以德语为第一工作语言的外交官。

初识黄行洲校友,很难把这样一位拥有着丰富翻译经历的外交官和法大校友的标签联系到一起。为什么毕业于行政管理专业的他,会选择这样一条独特的翻译之路?一路走来,黄行洲有怎么不同于常人的经历和感受?谈到这些林林总总的经历,还要从他最初的赴德留学说起。

另类的赴德行,艰难的留学路

如果黄行洲最初赴德的选择,凭借的是年轻时勇于闯荡和尝试的一腔热血,那支撑他度过之后漫长求学历程的则是坚持与付出。

德语零基础的黄行洲,在十个月内顺利通过了德国的语言入学考试,但入学后依然面对着巨大的困难。当时的黄行洲还需要接受传统的德国硕士学习——要在完成一门主业学习的同时兼顾两门副专业。谈起当年三门专业几十门课程重压下的学习,黄行洲记忆犹新的就是专业阅读任务。德语无法和母语出身的学生相提并论,而英语也不过是大学四级水平, “我不得不付出更多的时间,掉更多的头发——虽然最终的成效仍然不及他们。”

本世纪初,赴德留学本身就是“另类的选择和艰难的开端”。放弃国内常规的发展途径选择一条不仅前途未卜,而且未来不易的道路需要的不只是冲动,更需要勇气和坚持。在学习政治学课程的第一节课时,对大学校园尚且不熟悉的黄行洲走错了教室,迷迷糊糊地听了一节课,似懂非懂。直到下课后询问同学才明白,这节课是历史课,原来自己走错了教室。多年后回首,黄行洲依然对这件小事记忆犹新。

每个人的职业开端都是磕磕绊绊,在摸索中走得无比艰难。和大部分毕业生留校考研,再进入事业单位的发展相比,赴德深造绝对是一条充满挑战的道路。而当年的黄行洲偏偏就怀着一腔热血,在白纸一样的人生规划上起步,从最简单的语言开始摸索,走出了一条不平凡的法大人之路。

邂逅的是翻译,遇见的是美满

很多人都会想向黄行洲提出这样一个问题:政法专业出身的你,为何选择了翻译作为职业?看过他优秀履历的人都会认为,黄行洲是一位从小就极富语言天赋的人,其实对他来说,选择翻译专业是一场机缘巧合的邂逅。

多年前,黄行洲在自己居住的学生宿舍楼里拜访一位上海朋友。彼时的黄行洲已经完成了慕尼黑大学的硕士专业学习,正在考虑下一时期的发展。正是这次无意的拜访,改变了他的职业道路:从这位朋友的口中,黄行洲听说了慕尼黑翻译学院,于是便抱着试一试的心态参加了学院中文系的考试。

得益于监考官张人礼教授的知遇之恩,黄行洲有幸直接进入慕尼黑大学二年级开始学习。在这里,他出人意料地收获到“物质和精神”的双重奖励。黄行洲开始利用课余时间从事一些笔译工作。笔译工作相比于其他的勤工岗位,时薪更为可观,很大程度上减轻了他的经济压力。更重要的是,笔译兼职工作使他有更多机会打磨自己的翻译水准。也正是因为这样勤苦的练习,黄行洲的笔译能力很快得到了系主任和专业教师的肯定。而这些领域内学者的肯定和指导更是给了他极大的精神鼓励,这也成为了他此后十余年笔耕不辍坚持翻译的动力源泉。

即便有了这样一个顺风顺水的开端,黄行洲依然感觉自己这半路出家的外语学习者的翻译之路困难重重。语言是一门需要积累的科目,和那些从小便浸润在德语环境中的高翻相比,他不断地提及自己缺乏“童子功”,而这绝不是后天努力可以完全弥补的。这种差距让他多了一份鞭策自我的动力。“翻译考察的是全面的能力,译者不仅要具有良好的母语和外语水平,还要有广博的知识面和很强的应变能力。”此后,黄行洲广泛涉猎书籍讲座,不断拓展自己的知识面。不论是翻译专业著作,还是历史人文类阅读,抑或汉语和外语的专业词汇,他竭尽全力将自己变成一块海绵,沉浸在日常的学习和思考中。而政法专业背景更是给了他活跃思维能力和敏捷的应变能力。

独特的翻译者,不俗的法学僧

对于黄行洲的选择,很多人都会持质疑的态度。政法专业出身的翻译能专业吗?法学岂不是在工作中毫无用处了?

面对如此多的质疑,黄行洲却认为,政法专业背景于他而言并非劣势和负担,反倒使他在与其他的翻译同台竞技之时,于博观而约取中多一份淡然和镇定。

多年前,黄行洲作为福建省人民政府特邀外事翻译以及省内唯一拥有国家德语二级口译和笔译证书的译员,全程参与了一起重大涉外刑事案件的翻译工作。开庭前,法官提供了一些卷宗,作为译员,他需要在短时间内熟悉案件的基本情况,以确保顺利完成法庭内外的口译和笔译任务。外语专业出身的译员很难在短时间内阅读大量卷宗、熟悉案情,法大人的优势此时便显露了出来:根据案件的具体情况选择专业的译名,在庭审过程中面对法官、公诉人、律师、被告和包括被告所在国外交官在内的旁听者而保持从容淡定——圆满完成这些任务,就需要译员有较为扎实的法律专业知识、较高的外语水平和较好的心理素质。

“法律案件不能仅停留在准确翻译术语和句子,更要注意案情和法庭论辩中的逻辑表达。”军都山下四年孜孜不倦的学习造就了黄行洲的逻辑思维,使他具备了在法庭的唇枪舌战中抓住重点的能力,确保了他迅速而准确地完成了庭审翻译的任务,受到各方的一致好评。

黄行洲不仅在法律翻译工作领域游刃有余,还在与德语相关的诸多领域都做出了不俗的成绩。2007年,他从德国留学回国后进入福州大学外国语学院德语系,主讲口笔译课程,和同事一起成为福建省高校德语专业的创始人。教学之余,黄行洲始终坚持翻译实践,他翻译之路延伸到了儿童文学翻译、科技翻译、哲学著作翻译等诸多领域,累计翻译稿件上百万字。现在作为中国驻奥地利领事馆领事的黄行洲,秉承着“不忘初心”“外交为民”的情怀为世界华人华侨服务,为中国的大国外交战略贡献着自己的绵薄之力。

二十年弹指一挥间。黄行洲走出了一条不同寻常的法大校友之路。作为毕业生中首位德语专业教师和首位以德语为第一工作语言的外交官,或许他不像基层公检法机关的校友那样日夜伏案,也不像律师校友那样忙碌奔波,但他同样在以自己的努力践行着一个法大人的精神。在总结毕业二十年的学习和生活时,黄行洲说了一句意味深长的话:“每个人的价值观是决定人生轨迹的重要因素之一。”

回顾他的职业发展,每一次职业选择的背后,都是他不断尝试的勇气和勤勉踏实的付出。 “成功的花,人们只惊羡她现时的明艳。然而当初它的芽儿,浸透了奋斗的泪泉,洒遍了牺牲的血雨”。这是冰心女士的一首小诗,也是和冰心女士一样祖籍八闽的黄行洲校友时常吟诵以励志的话语。

编辑 黄雨薇

关闭

相关文章:

读取内容中,请等待...
| 最近更新 |
| 热点新闻 |
| 法大微信 |
扫一扫,知道更多
| 微博 |

手机版 | mobile phone version

中国政法大学新闻中心版权所有 © 网络工作室负责维护
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电子信箱:news@cupl.edu.cn


新闻网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