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检索 

高级搜索
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法大人物  >  正文

法大筑梦人|卢健:在沙漠边缘,根只会越扎越深

10-15   阅读:
T AAA

开栏语:

扶贫风雨无悔,小康今朝功成。2020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实现之年,也是脱贫攻坚收官之年。还有不到半年时间,中国人千百年来的梦想即将实现,这将是无比激动人心的历史性时刻。

如同宏大的历史,都是由一个个具体而微小的事件构成,我国的脱贫攻坚之路,也写满了千万种殊途同归的扶贫样本。

在扶贫道路上,涌现出了一批立得住、叫得响、推得开的扶贫一线法大先进典型,他们是打赢脱贫攻坚战的代表、法大力量。

今天我们开设“法大人物之筑梦人”栏目,以此记录扶贫进程,描摹中国精神,在脱贫攻坚收官之年,记录脱贫路上法大人的搏击与求索,奋斗与欢欣,艰难与无畏......

(封图 王安琪 通讯员 钟舜桐 闵露妍)

人物介绍

卢健,2015年毕业于中国政法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就职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2018年1月参加新疆维吾尔自治区“访惠聚”驻村扶贫工作,2020年7月至今赴南疆参与脱贫攻坚普查督导工作,被评为新疆维吾尔自治区“访惠聚”驻村优秀工作队员。

心中有真情,贫户焕新景

卢健的基层驻村经历虽然已经过去两个多月,但是那八百五十多个日日夜夜对于她而言仍旧是历历在目。

那时卢健身兼数职,负责工作队的宣传、采购和财务工作,也是央都玛村第三村民小组第一小组长,主管第三村民小组的所有工作,同时也在厅“访惠聚”信息宣传组担任编辑和信息员。后来又接手了村里的群众工作(A岗)、稳定工作(B岗)和党建工作(B岗)。随着工作的适应和深入,任务却也在不断加重,她明白这份沉重是信任的别名。

卢健负责的央都玛村是阿克苏地区北部的一个小村镇。她所负责的村民小组共有六户贫困户,有两户因病、两户缺土地、一户缺技术、一户缺劳动力致贫。针对这六户的致贫原因,卢健带领小组长先后多次到他们家中入户走访、了解家庭基本情况。在这期间了解得越深入,她和同伴们心里的石头也愈发得沉重。卢健说,有些贫困户在建档立卡初期,家里的情况的确不乐观。一家五口人挤在一间老土坯房里,三个孩子仅有的破洞衣服都是混着轮流穿,走进院子里满眼只见尘土飞扬,家庭经济收入一年到头才只有几千块。

贫有百样,困有千种,扶贫有多难,这片土地上的人就有多拼。他们针对每户贫困户的具体情况,深层次分析致贫原因,结合家庭实际情况,因地制宜,因户施策,实现“一户一计划、一户一方案”。从就业扶贫和产业扶贫两方面同时发力,设置公益性岗位比如交通劝导员、清洁工等帮助他们就近就地就业,邀请农科院的专家深入实地为他们讲授林果业管理、驱虫、灌溉等方法,给他们传授新的科学的种植管理经验。

幸有三春暖,不畏前行难

俗话道,万事开头难,卢健深以为然。她坦言,像她一样刚毕业就进厅机关工作的人,多少有些“不接地气”,基层工作经验不足,也没吃过苦。所以在驻村之初,与乡镇工作人员、村民打交道时,难免不得要义、无所适从,因此自己也时常沮丧、气馁。更让卢健为难的是,所驻村村民全是维吾尔族,但她几乎不会维吾尔语,这导致她和村干部、村民沟通交流产生了障碍。再加上基层工作经验的缺乏,刚开始驻村工作的开展可以说是难上加难。

除了在工作上有新的挑战,卢健在生活上也出现了好几个难关,其中便有痛其体肤的“跳蚤关”。初到南疆驻村时,村民仍保留养殖牛羊鸡等牲畜的习惯,但“三区分离”(即居住区、养殖区、种植区分离)却尚未完全落实,卫生条件较为恶劣。即便做好各种防护,但在走访入户、帮老乡干活的时候还是经常被跳蚤和蚊子咬。被咬之后,身上便起几十个跟鸡蛋一样大小的包,又疼又痒还不敢挠。后来被咬的次数多了,她也慢慢有了应对经验,对跳蚤的反应不再那么强烈和敏感。她笑道:“或许是身体‘入乡随俗’了吧。”

种种挑战和困难让卢健深受打击,并且驻村环境相对闭塞,久而久之她便产生了沮丧气馁等负面情绪,心理比较压抑,经常失眠、头晕,导致脱发、免疫力下降、记忆力衰退,甚至患上支气管哮喘。她一度动摇了自己的抉择,甚至产生了要放弃这份工作的念头。

幸好,后来在领导同事的帮助关怀下,卢健及时调正心态,向周围有驻村经验的前辈们学习求教,慢慢适应了驻村生活,渐渐开始胜任“访惠聚”驻村工作队员一职。而让她觉得最温暖的,还是来自家人亲友的鼓励和支持,自始自终,他们一直都是卢健的坚强后盾。沮丧失落时,他们加油打气,送上安慰和鼓励;天冷换季时,他们关怀切切,提醒嘱咐加衣;条件艰苦时,他们寄买零食,托人捎带营养品。

在这些温暖面前,所有的困难似乎都变得不值一提。咀嚼苦涩之后,卢健品出了奋斗的甜美。在工作过程中,她接触了各种人,干了各种工作,提升了待人处事能力;学会了一些维语,提高了语言沟通技能;看了许多书,增强了知识积累;也学会了做些简单的饭菜。最重要的是,她结交了许多并肩作战的亲密“战友”,认识了很多默默无闻在基层奉献的平凡又不凡的人,在这条艰难的路上,她并不孤单。

少时明方向,青年成栋梁

在法大的四年里,卢健在老师的精心培养下收获了专业理论知识,学习了许多技能,同时广交益友,遇到了可亲可爱的师兄弟姐妹。上学期间,她参加了校记者团、社联、院学生会等社团组织,并在大二时留任院学生会维权监察部部长。法大丰富多样的志愿服务活动、鼓励大学生走向社会的良好氛围以及同样热衷于投身社会志愿服务的师友也都深深地影响了卢健。在空闲时间,她经常参加社会实践和各类志愿者活动,四年以来她的志愿时长累计三百多个小时。

于卢健而言,对她影响最深的是大二暑假期间报名参加的一次青协暑期远程支教。在哈尔滨阿城区料甸满族乡中学支教的一个多月,让她对少数民族地区有了进一步了解,同时也让她对自己未来的职业生涯有了更多的思考。

“到基层去,到边疆去,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当被问及最初参加基层扶贫工作的契机和初心,卢健回忆起当时为何毅然决然报名“访惠聚”驻村,她表示,一方面是响应自治区党委、人社厅党组的号召,另一方面是觉得在基层能更直接地和群众接触,为大家服务,还可以借助基层这个大平台,得到许多学习、锻炼、提升的机会。这既是一个偶然的机遇,也是一个必然的结果——在法大求学的日子里,她已经成长为乐于奉献、实干耐劳、坚定认真的青年人。

如果说卢健就像一棵挺拔的白杨,抖擞的绿叶传递着饱满的热情与旺盛的干劲,那么法大就是一方沃土,滋养着每一株向阳生长的小苗。

壮志付言行,一步一脚印

截至目前,卢健负责小组的六户贫困户已全面实现脱贫致富,“两不愁三保障”已无问题,每一户人都有稳定的经济收入来源,生活也过得越来越好。

谈及印象最深刻的经历,卢健说起了贫困户吾斯曼·克热木家的故事。他家以前条件很艰苦,房屋破败得不能称之为住房,走访入户时根本下不去脚。后来有了政策扶贫,他家享受了一系列帮扶项目,还有了安居房。房子盖好后,卢健和同事们去他的新家时,全家人脸上洋溢着笑容,不断地对卢健和同事们说谢谢。那一刻他们的眼神里不含任何掩饰,没有一点杂质,清澈如阳光下闪耀的清泉,毫不戒备的赤裸直白,好似直深入卢健的内心深处。日子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过得越来越红火,孩子也都上了学,后来克热木一家人每次见到卢健都热情地邀请她去家里做客吃水果。

在驻村期间,卢健获得过维吾尔自治区“访惠聚”驻村优秀工作队员的称号,得到了村民们尤其是小朋友们的喜爱。走在村里的小路上,遇到的小朋友特别喜欢追着她喊“卢健姐姐”“,会悄悄给她送来自制的特色小手工,家里自产的西瓜、杏子……

滴水穿石,润物无声,是广大扶贫工作者经年累月的真实写照,而点点滴滴的温情,也正是让卢健能努力工作、快乐生活的最大动力。

两年多的基层驻村经历,不仅增强了卢健的基层工作经验,提升了个人工作技能,同时也让她对基层组织如何运行、工作如何开展、群众如何生活有了新的认识。更重要的是,这段可贵的经历对未来的规划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引发了她对工作、学习、生活新的思考,坚定了要以身许党许国、报党报国,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决心。

从过去八百五十多个日夜的“访惠聚”驻村工作到当下两个多月的自治区脱贫攻坚普查督导工作,卢健以奋斗为笔,实干作墨,正书写着“用青春扎根基层、把深情奉献乡土、以行动诠释赤诚”的全新篇章。

“脱贫攻坚”这个命题看似空中高阁,实则无时无刻不映射在卢健所代表的法大人所迈出的每一小步、做出的每一份努力之中。即使已经毕业,他们依然在践行着“挥法律利剑,持正义天平”的精神:轻小我之安稳而重大我之得失,此乃“厚德”本色;秉方执圆而张弛有度,彰显“致公”风格。法大四年的法学教育土壤,除了能给学子在社会上安身立命的本领,更赋予了法大人独有的韧劲,能够在迷失时坚守本心,在逆境中乘风破浪。

谈到未来规划,卢健的话平凡又朴实,她对自己的期许便是:“踏踏实实做好眼前事,为新疆的和谐发展、为自己热爱的事业贡献力量,成为一个对国家、社会有用的人。”

这位沙漠边缘的“疆二代”只想把根扎得越来越深。

编辑 王安琪

关闭

相关文章:

读取内容中,请等待...
| 最近更新 |
| 热点新闻 |
| 法大微信 |
扫一扫,知道更多
| 微博 |

手机版 | mobile phone version

中国政法大学新闻中心版权所有 © 网络工作室负责维护
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电子信箱:news@cupl.edu.cn


新闻网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