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检索 

高级搜索
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法大人物  >  正文

【法大就业故事】周涛涛:奋斗于西藏,远方亦吾乡

来源:新闻中心   6-13   阅读:
T AAA

编者按:在2023年全国政协十四届一次会议的“委员通道”上,我校校长马怀德曾谈到,大学生的就业关系到国家的发展和祖国的未来。多年来,中国政法大学始终将毕业生就业工作作为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环节,精准施策,用心用情。为展示我校毕业生就业创业风采,彰显法大优秀学子的时代责任和使命担当,设立“我的就业故事”专栏,共同见证学子们从学校到社会的蜕变,生活与理想的双向奔赴。

毕业之际的选择往往充满挣扎。“我该去往哪里?”是无数大学生毕业时面临的首要问题。前方道路千万条,该去哪、怎么去,是青年学子为之反复思考的问题。

“到祖国和人民最需要的地方去!”我校马克思主义学院中国近现代史基本问题研究专业2019级研究生周涛涛用自身行动回答了这个问题。今年,这名固镇青年远涉3500公里来到西藏自治区党委政研室参加工作。当被问及为何会来这么遥远的他乡工作时,他笑着答道,“既然都是为人民服务,我愿把青春献给祖国最为需要的地方。”

胸怀大志踏踏实实做好准备

报考公务员,做人民公仆,是周涛涛在大学时确定的目标与理想。为实现这一志向,周涛涛在报考研究生时选择了法大马院中国近现代史基本问题研究专业。通过学习近代以来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艰难历程和党百余年筚路蓝缕的奋斗历史,他更加理解了中国共产党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的初心使命,更加坚定了为人民服务、做人民公仆的赤诚之心。

研究生毕业前,西藏自治区党委政研室的人才引进政策吸引了周涛涛的注意。为进一步优化干部队伍结构,加强西部地区人才队伍建设,西部地区广泛面向内地进行人才引进工作。但是内地生去西藏工作的困难也是巨大的,要不要前往西藏地区工作成为摆在眼前的难题。

周涛涛明白,西藏自治区经济基础薄弱,物质条件与内地差距较大。但既然选择了为人民服务,又何惧艰难险阻?“我是发展一枝花,哪里能开哪里插。”同时,他认为该岗位的专业、职责等要求与自己的期望相符合,再三思考之后,周涛涛决定报考该人才引进计划。

既有所选择,便义无反顾。西藏党委政研室的人才引进采取“面试+文稿写作+笔试”的程式进行。为此,周涛涛在准备结构化面试的同时,苦练文稿写作能力,并大量地做行测、申论考题。从全面学习到重点突击,从素材积累到遣词造句,他无时无刻不在辛勤备考中。想把试考好,就得精心设计、精打细算,吃得苦中苦、打好基本功,周涛涛开玩笑地说:“只要大家拿出过法考的劲头,就难有过不了的考试。”

在简历方面,周涛涛也进行了精心设计。他将自己与该岗位有关的经历、所具备的能力、所获得的奖项等基本信息写清楚,以便能在最初的筛选中脱颖而出。他还将自己以往发表过的文章都列举出来,证明自己能够胜任政研室的工作。

“路虽远行则将至,事虽难做则必成”。在经过充足准备后,周涛涛最终实现了自己来政策研究室工作的目标。

厚积薄发冷静沉着应对挑战

如何才能让自己的简历更加漂亮,以捉住对方的眼球?面对考试时的突发情况如何有条不紊地应对?在周涛涛看来,这些高校毕业生最为感兴趣的问题,答案就在我们的校园生活里。

担任我校党史学习教育宣讲团学生讲师、法大青春讲师团青春讲师、在《学理论》《中国政法大学校报》等期刊报纸上发表多篇文章……在丰富的简历内容背后,周涛涛有自己的“秘密武器”。首先是“学”,他给自己定下的目标是每年十本专业书籍、二十本社科类书籍的阅读量。在熟悉基本知识,把基础理论摸准吃透的基础上,不断拓展自己的视野。其次是“写”,在他看来,将自己脑中所想条理清晰地展现在纸面上,是社科学生必须掌握的本领。为此,他积极撰写理论文章,经常投稿征文比赛,频繁参加学术会议。最后是“讲”,他认为肚里空有墨水倒不出来可不行。所以,他努力抓住一切可以分享观点的机会,将自己有关马克思主义、党史的所学所思所悟讲给大家听。

如何在面试时沉着冷静地应对各种突发情况呢?周涛涛分享了三点很“接地气”的建议。是保持形象,在平日里养成注重个人卫生、走路抬头挺胸的好习惯,给人留下良好的第一印象。是敢于担责,多去捧捧“烫手山芋”,勇于迎接各种挑战,在解决困难中培养自己冷静沉着、遇事不乱的本领。三是提升修养,见人热情打招呼,与人交谈不卑不亢,积极主动帮助他人解决困难。“当真正的挑战来临时,其实看的不是你随机应变的能力,而是你平时的修养。”正是得益于学习中的厚积薄发,他在应对面试中突发情况时做到了有条不紊、对答如流。

自强不息化为“格桑花”“护地泥”

现如今,随着利好的西部人才引进政策逐渐增加,西部基础设施日益完善,中东部与西部的交流日渐增多,越来越多的学子在毕业后选择去往西藏、新疆等西部省区工作。对前往西部工作的同学,周涛涛表示热烈欢迎,但同时他也想问大家一个问题:“你们真的想好了吗?”

困难是显而易见的。周涛涛回忆起自己刚来西藏时面临的“窘境”。“缺氧和高寒,果然名不虚传!”缺氧是第一号“敌人”,拉萨平均海拔3650米,氧含量只有内地的78%。初来乍到的他最惧怕的是爬楼梯。同时,高寒也是个不可小觑的“对手”,五月时节,当内地人们都开始穿短袖短裤之时,他还穿着秋裤。相比自然环境带来的挑战,精神上的孤独更让人难以忍受。刚来报到的周涛涛人生地不熟,只能通过随笔写作和与家人视频通话来缓解自己的思乡之情。但周涛涛咬牙挺过来了。在他最无助的时候,是组织的关心、家人的支持、老师的鼓励和同事的帮助让他迅速走出了精神孤独与肉体痛楚。

为帮助新人更快适应高原上的生活,周涛涛分享了许多实用的小技巧,如初到时要少说话、少走路,一星期内不要洗澡,在进藏之前吃一星期左右的红景天等等。

周涛涛以为,除了在身体上尽快适应当地环境,更要从心理上保持一颗愿化为“雪域格桑花”“高原护地泥”的恒心。“既来之则安之,既然选择了西藏,那就得要有坚持下去的信心。”在他看来,眼前的困难都是暂时的,只要咬紧牙关撑过去,高原上的战斗岁月必将成为人生中最宝贵的经历。

每天下班后,周涛涛南望远处巍峨雪山,北览近处雄伟布宫,壮丽之景美得令他窒息。单位分配的房子带着一个小院子,他用双手开垦出了一片小菜地,种了些西红柿、青椒、小白菜、西瓜等蔬果,与小院里的桃树、苹果树、榆钱树一起向阳而生。在“故乡之上,祖国的西藏”,它们郁郁葱葱,长势喜人。绿油油的叶子,象征着明天的希望、西藏的希望。

编辑 赵晏苒(实习)

关闭

相关文章:

读取内容中,请等待...
| 图片新闻 |
| 最近更新 |
| 热点新闻 |
| 法大微信 |
扫一扫,知道更多
| 微博 |

手机版 | mobile phone version

中国政法大学新闻中心版权所有 © 网络工作室负责维护
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电子信箱:news@cupl.edu.cn


新闻网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