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检索 

高级搜索
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法大人物  >  正文

劳动法诊所:学法以致用

 6-13   阅读:
T AAA

编者按:“法学学科是实践性很强的学科,法学教育要处理好知识教学和实践教学的关系。”习近平总书记在考察法大时强调,要打破高校和社会之间的体制壁垒,努力以中国智慧、中国实践为世界法治文明建设作出贡献。六年来,法大始终坚持立德树人,德法兼修,厚植理论加实践的教育传统,以“学用结合”培养大批高素质法治人才。早在21世纪初期,法大就相继成立了数个法律诊所,建立法律实践教学教研室,开展多门实务课程,构建实践教学体系,推动公益法律服务事业发展。

(通讯员樊银库)劳动法诊所是实践教学体系中的一环,这门课程让不同学院的同学融为一个集体,让当事人专程发文表达感谢,让每一个参与其中的人依依不舍,让老师、同学和当事人一致称赞它有温度。在这门课上,你可以了解劳动法学的理论高峰和实践前沿,还可以用习得的“法术”扶危济困,让满腔的热血流进现实。

作为实践教学体系中的一环,劳动法诊所让每一个人参与其中,让不同学院的同学融为一个整体。“有温度”——这是每一位老师、同学和当事人对它的评价。

2022年四月,在湖北工作的王女士遇到了麻烦,她任职的公司拖欠了她不少的工资,尽管决定利用劳动仲裁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王女士仍然担心自己对专业的法律程序会力有不逮:“劳动法对我们这些普通人来说真的很复杂。”于是在朋友的推荐下,她寻求了中国政法大学劳动法诊所的帮助,最终取得了理想的结果。事后王女士激动地表达了感谢:“你永远可以相信中国政法大学!真的太厉害了!”

以实践育人,以专业助人

对于诊所的师生来说,王女士的案子只是他们所援助的众多劳动纠纷中的一件。“劳动纠纷是当今数量非常庞大的社会纠纷类型。劳动者本身作为弱势的一方,面对拥有完善法律服务部门的公司,是不占优势的。并且大多数普通劳动者没有足够的经济能力负担诉讼费用,但他们拥有法律意见咨询的需求,劳动法诊所正是面向这种需求设立的。”劳动法诊所指导教师于汇解释道。

中国政法大学劳动法诊所成立于2005年2月,是我校最早开设的法律诊所之一。法律诊所是法学教育中与理论教学相对的一种实践教学形式,这种模式借鉴了医学院学生的临床实习手段,通过教师指导学生参与的方式,为弱势的当事人“诊断”法律问题,开出“处方”,提供法律服务。目前诊所发展出课堂理论教学、法律援助值班、劳动法模拟法庭等多种教学形式,让同学们在多样化的课堂上收获真知,在实践中培养法律执业技能和职业道德。

在课堂上,老师多围绕实务问题讲解相关理论,教授包括文书写作、证据搜集、证据清单制作和接待当事人等在内的实务技能。指导老师之间形成了明确的分工与协作的授课方式,还会邀请校外实务人士给同学们授课,讲述各自专业领域的实务技巧和理论问题。

课堂教学之外,劳动法诊所采用老师指导、小组负责的值班制度,为来信来访的当事人提供法律服务。由于诊所的公共邮箱一直处于各小组的密切关注之下,收到求助邮件后,小组会在内部组织讨论并给出法律意见;如果存在争议或有疑难问题,同学会及时请教老师,确保给予当事人最为专业有效的反馈。上文提到的湖北王女士,也只是抱着试试看的态度向诊所发出了求助邮件。出乎她意料的是,第二天就收到了同学们非常详尽的回复,帮助她整理出清晰明确的证据清单与相关诉求。这份建议在之后的仲裁中起到了巨大作用,甚至让仲裁员认为王女士聘请了律师。后来王女士也表示,有些后悔没能在一开始就找到政法大学劳动法诊所,因为在同学们的帮助下,她又发现了两项新的可以请求劳动仲裁和公司赔偿的事项。好在经历种种波折,王女士最终如愿拿到公司拖欠的全额工资和赔偿金。

师生齐心力,精神赓续传

2010年到2023年,劳动法诊所的主要援助方式由诉讼代理变为法律咨询,主要法律普及方式从现场宣讲变为普法视频,值班地点也从海淀校区大门口搬到了昌平校区法律援助中心。“十年时间过去了,学校的很多基础设施都发生了变化,但是,劳动法诊所的师生们为弱势群体发声的初心和使命始终如一,从未改变。”曾多次参与劳动法诊所教学指导的杨飞这样说道。

十多年前,劳动法诊所值班地点还在海淀校区,诊所同学接过一起帮农民工讨薪的案件。当事人拿不出任何实质性书面证据来支持自己的诉求案件难以立案,几乎陷入绝境。但接手的同学并没有放弃,而是花费了大量个人时间帮助当事人梳理头绪,最终,终于找到了一份施工期间开具的动工证明。成功立案后,这名同学作为当事人的代理人出庭仲裁,因证据问题,仲裁员坦言他们几乎没有胜算。师生们在综合考虑后,劝解当事人放弃劳动仲裁转而走劳动监察的路线,当事人最终听取建议,取得了不错的结果。

坚持、专业,是众多诊所师生的真实写照。尽管对于他们来说这只是课程中的一个案例,但他们却深切体会到了冰冷的案件背后,当事人的辛酸与血泪。学习法律实务技巧、取得代理出庭的经历从来不是诊所人追求的最终目的,学法以致用是方法手段,为劳动者发声才是诊所师生奉行的精神宗旨。

十年后的现在,劳动法诊所的师生们依然在法律援助上俯首耕耘,精神依旧。而这种精神不仅指引着师生们的每一次法律援助,也在一期期学员的交替过程中赓续传承。

在每期诊所的面试考核标准中,社会责任感占有很大的权重,老师们会将热心公益的同学放在优先考虑的行列。而在日常的教学当中,老师们也很注重对学生精神层面的引导。在理论教学上,诊所的第一节课就是对劳动法诊所的概括性介绍,其重点正在于讲述劳动法诊所的宗旨和精神;在日常值班的实务指导中,老师们更是以身作则,为学生们做出表率带头作用。

用以厚德,学以明法,见以格物,行以致公。截止目前,劳动法诊所已经收到无数当事人的感谢,重重叠叠的红色锦旗铺满了法律援助中心的墙壁。

普法出新招,探索新篇章

2005年劳动法诊所成立时正赶上国家法律普及工作的热潮,诊所师生走出校园、走进社区,深入到广大劳动群众当中,广泛开展劳动法普法宣讲。

杨飞老师回忆道:“有一次,我们就以咱们学校旁边的亢山广场为根据地,‘搭戏台,唱大戏’,向周围的居民普及法律知识。”不仅如此,学生们还走上街头,广泛地开展“游击作战”。到了2020年,由于疫情,诊所的现场普法工作按下了暂停键。但劳动者们面临的纠纷并不会停止,甚至疫情带来了更多更复杂的劳动问题。于是,在综合考虑客观条件后,诊所师生决定将普法工作转到线上,以普法视频的方式解读社会热点,宣传劳动法知识。

在普法视频制作过程中,学生们主动查找资料并编写剧本,自编自导自演,制作了一批包括“无固定期限劳动合同”“竞业限制协议必守吗?不一定哦~”等爆款视频,网络点击数量超过了两万。

同时,学生们也在积极探索普法视频的新形式。诊所的普法视频一直以案例故事表演为主,用一个热点小故事普及一个劳动法知识。但有的小组敏锐地察觉到传统视频的劣势——参与度低。尽管它在讲故事方面很有优势,但未必能广泛传播。于是,她们结合现实,独辟蹊径地开创出互动式普法视频,极大提高了视频的参与度和传播力。由她们小组制作的视频“重生之我是大老板”在网络平台的播放量明显高于其他视频。

谈及诊所普法形式的转变,杨飞说道:“在互联网短视频时代,这种新形式的普法与传统街头普法相比具有更广泛的受众群体和更广阔的受众地域。同时也能扩大诊所的社会影响力,让更多的劳动群众知道我们这种公益性的法律服务机构。”现在的师生们依旧在积极探索新的普法形式,未来,劳动法诊所预备登陆更多的网络新媒体平台,向更多的人普及劳动法知识,希望帮助到更多有需要的劳动者。

“学法以致用,济世护劳工”,这是劳动法诊所的宗旨,也是他们在实践中岁岁不变的初衷,更是他们牢记一生的精神财富。

法学教育不能停留在课本上,高校教育不能止步于围墙内。法学的实践教学,不再在“虚构案例”中纸上谈兵,而是将战场转移到真实的法律实践里,同时帮助当事人解决问题,为社会公益服务事业添砖加瓦。更重要的是,在实践教学中,厚德、明法、格物、致公的校训被埋在了一代代学子的骨血里,他们成为法律的拥护者、捍卫者和传播者,带着学法致用、济世安民的温度,从课堂到法援中心,从学校南门到祖国各地,直到田间地头邻里乡间,直到高楼大厦霓虹灯下,直到广袤的华夏土地,直向未来的法治中国。

编辑 张倩倩

关闭

相关文章:

读取内容中,请等待...
| 图片新闻 |
| 最近更新 |
| 热点新闻 |
| 法大微信 |
扫一扫,知道更多
| 微博 |

手机版 | mobile phone version

中国政法大学新闻中心版权所有 © 网络工作室负责维护
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电子信箱:news@cupl.edu.cn


新闻网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