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检索 

高级搜索
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法大人物  >  正文

13年与书香为伴,32年结法大情缘——访中国政法大学教授、图书馆馆长曾尔恕

来源:新闻网记者 曾芳   2-23   阅读:
T AAA

前言:北京的冬天悄然而至,第一场雪花盛宴后温暖正在慢慢消融,低温中我走进法大昌平图书馆,在迎接中国政法大学建校60周年之际,我有幸采访了这样一位法大人物。她因读研于1979年与法大结缘,后留校任教,至今已伴随法大走过了32年的岁月。引起笔者好奇的是,虽早已过了退休的年龄,她却依然坚守在教师的岗位上,不仅如此,在法大图书馆她还有一个重要的身份:已有13年经验的领头雁——法大图书馆馆长。“13年与书香为伴,32年结法大情缘”——她就是中国政法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图书馆馆长曾尔恕教授。

曾尔恕老师在百忙之中接受了我的采访。放下手头繁忙的工作,谈起法大的点点滴滴,她总是满怀感恩和爱恋。在散发着书香的馆长办公室里,伴着窗外的竹林鸟语,沏起两杯热茶,我们促膝而坐,听她为我们讲述那些过去的故事。

学路曾断痛失知

现任全国外国法制史研究会副会长的曾尔恕教授在学术界有着很高的声誉,在法大也是颇受学生喜爱的外国法制史教师、博士生导师。然而,她当年的求知之路却充满了荆棘障碍。“我们是经历过文革的最后一代大学生,1965年入学才一年,1966年就文革了。”当曾尔恕教授回忆起自己在南开大学外语系本科专业学习时,眼角流露出一丝眷念。

在文革那个特殊的年代,“革文化的命”对满怀求知欲望的大学生来说是一个莫大的打击。“当时只上了一年就中断了学业,没学到什么,总觉得自己学习中断了。上完大学一年级以后就没有再完整的学完大学阶段应该能够学完的东西,始终是觉得很遗憾的。”谈起自己年轻求学时的那些坎坷,曾尔恕教授向记者连着重复了三次这个词——遗憾!

然而,坎坷并未结束,坚毅的信念却逆势生长。曾尔恕在五年后本科毕业,于1970年分配工作时被分配到张家口农村劳动一年。一年之后,人生就在离学习渐行渐远之际,遇上了重新分配工作的机会。经过考虑,她最终还是选择了到中学去当老师。

“当时也有机会到政府机关,但是最终还是选择了当老师”。谈到当时的抉择,曾尔恕教授回忆说因为那时自己还是想回到教育口,她出身教师之家,父亲曾炳钧先生治学致知和为人处事的态度一直深刻的影响着她(曾尔恕的父亲曾炳钧为当年北京政法学院的四大教授之一)。

“所以我对当老师还是很有好感和倾向的,我喜欢学校的生活。”曾尔恕教授自信又满足地说。于是1971至1979期间她就在张家口中学中专里当上了这个美丽的职业——老师。

然而就是这个跟随心灵的选择,也逐渐将曾尔恕教授引回到学术的殿堂。1979年的时候,当她得知北京政法学院复办将招收研究生的消息时,就毅然决定要抓住这个机会。

“当时我就用非常短的时间把自己所能找到的资料找到,然后把资料都贴在家里眼睛能见到和接触到的地方开始记背。”她相信,机会从来都是留给有准备的人的。年轻时的曾尔恕教授一刻也没敢松懈下来——怀着美丽坚定的理想,做着自己最真实的努力。

在学业的道路上经历过那么多的坎坷,当被问及为什么还要继续选择这条路时,曾尔恕教授笃定真诚地答道:“因为那时候非常渴望自己还能够再有学习的机会”。

桌上茶水的热气正慢慢消散,有如往时的阴霾之后见太阳。实然,未经历坎坷泥泞的跋涉,哪能知道阳光的可贵。未经历风雨交加的黑暗,哪能体会风和日丽的可爱。正是因为在学习的道路上曾经遭遇中断和经历坎坷,曾尔恕教授才比别人更知道知识的可贵。

风雨春秋始学勤

“1979年到法大读研的时候我们是学校的第一届研究生,这已经是第32个年头了。”作为学校的第一届研究生,曾尔恕教授见证了法大高层次教学发展的风雨历程。

谈到当年复办时候的第一届研究生班,他们的多元而纯粹令曾尔恕教授至今依然记忆犹新。“那时一个班的研究生汇集着全国各地的同事们,他们多来自各个专业。学校办学之初,条件很艰苦,但是那个时候的人因为曾经经历过文革,经受过学业中断、国家很多方面都已经停顿的时期。我们亲身经历了这样一种不幸,也是亲眼目睹了国家遭受的破坏,我们都很有理想,想好好学习知识,尤其是法律方面的,因为我们深知文革就是由于法律虚无而造成的恶果。”

“学校很吸引自己的地方,主要就是那时候的师资。”曾尔恕教授介绍说,学校最早有两部分的师资渊源。一部分是解放前留学回来的学者,有如钱端升、江平等老一辈学者都有着留学英美、欧洲、苏联的经历。他们中西贯通,视野开阔,是有很深厚造诣的优秀学者。另外一部分是老一辈的革命家,这些老干部在年老时依然致力于恢复中国法律制度的建设,他们追求真理向往民主进步。不仅有丰富的实践经验,而且有崇高的法治社会的理想。

据曾尔恕教授回忆,学校里这两股师资力量在教学科研上的表现非常突出。她深情地谈到:“我在上学的时候,这些老师还没有完全退出教育舞台,所以自己接受过这些大师们的教导,倾听过他们的教诲。在文革之后我依然能够深深感受到大师们教学的严谨和为人处世的方式,自己确实是深受影响。”

于是,在艰苦的学习条件下,曾尔恕开始了她勤奋而又快乐的研究生生活。那时候学校学习的基础设施很匮乏,但她在学习上依然非常的刻苦。每天大清早5、6点钟起来就到院子里读外语,去老师家上课,带上干粮到北图首图去查资料。

然而匮乏的条件并没有阻碍她学习的热情。“那时候还没有复印,我们就抄写。上课没有位置,就拿着个小马扎坐在学院路校区的小礼堂上课”。回忆起那段求学的时光,曾尔恕教授坦言还是感到很幸福。

茶水在久沁后香味渐郁浓,品一口也足见内韵深厚。曾尔恕教授的这些勤奋努力并没有白费,研究生毕业后便留在法大任外国法制史的课程,一年后学校给了她一个到美国乔治城大学进修的机会。一路努力,一路回报。进修归来的曾尔恕带着学成的知识和对教育的热情继续投身于法大的教育事业。

感惜校恩挑重任

她是学生眼中谆谆教导、和蔼可亲的好老师。在课堂上,有她传道解惑的教诲。

在学术论坛上,有她侃侃而谈的发言。在馆长办公室里,更有她不断忙碌的身影。

她将自身的能量都传给学生,虽然常常感到疲惫不堪,但是她依然在想尽办法多给学生一点,学问多做一点,工作再出色一点,留给法大多一点。

作为图书馆馆长,除了平常的教学以外,曾尔恕还要管理图书馆的日常工作。她十年如一日埋首于书卷中,她深知作为馆长与个人作为一个学者相比责任更大。因为图书馆面向的是全体师生,不仅有校内的,还有校外的。

她谈到,1983年中国司法部、教育部在北京联合召开了“文革”后的首次全国高等法学教育工作会议,确定了加速培养法律人才的方针和设想。普通高等法学教育初步形成由司法部按大区设置的中国政法大学、西南政法大学、华东政法学院、西北政法学院和中南政法学院5所大学,以及12所综合大学法律系为主干的大学法学教育渠道。为了适应法学教育重新恢复的形势,在司法部的直接指导下,隶属于司法部的五所法律院校图书馆及三所政法管理干部学院和劳改劳教机构图书馆成立了由中国政法大学图书馆为主任委员馆的“司法部部属院校图书馆协作委员会”。2000年随着中国高校体制改革,该协作委员会不再接受司法部的领导,其名称也改为“全国政法院校图书馆协作委员会”,成员馆不仅有以上五校及各大学法学院图书馆或资料室,还包括各地方政法院校图书馆、中国社会科学院图书馆、最高法院图书馆以及国家图书馆咨询部等。协作委员会的作用主要表现为组织全国法律院校及法律部门的图书馆开展法律图书及法律信息的学术研讨和工作交流。

中国政法大学图书馆在全国高校法律图书馆的交流与合作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同时也在对外进行着更广阔和深层次的交流。

曾尔恕谈到,2008年由中国政法大学图书馆参与承办的中美法律信息与图书馆会议在香山成功召开,前不久第二届中美法律信息和图书馆论坛也在美国费城成功举行。

既是老师又是馆长,曾尔恕教授坦诚个人在时间和精力上也曾经有过很多的冲突,作为一个学者她说自己还有好多书没有翻阅,所以抽着空隙就读书学习。作为一个图书馆馆长,手上还有很多事情都亟待着去处理,所以熬夜、加班也已经是家常便饭。

当问及如何在高端的学术研究和繁忙的图书馆工作两端进行平衡时,曾尔恕教授恳切地谈到:“文化上的东西还是共通的。作为一个学校的老师再来从事图书馆工作,益处就是更能了解老师和学生的需求。”轻描淡写间尽显师者的责任和担当。这位大师的风范也在学术与工作间展露得淋漓尽致!

崇学尚知促馆建

“大学有了好的教师队伍和图书馆才能够谈得上大学教育。”

在曾尔恕馆长眼中,图书馆可不仅仅是一个教辅单位。如果一所大学的图书馆不能够发展,那么这个大学就不可能体现教育的功能,其教育也就不能达到一流的水平。

曾尔恕馆长谈到“最近与班子成员及学校相关部门走访了几所大学,深深感到图书馆正在经历空前未有的变革时期。飞速发展的新技术、读者群体的新需求,为图书馆的发展提供了新的机遇,同时也带来巨大的压力和挑战。在外界充满躁动和喧嚣的这样的年代里,唯有图书馆还能使人沉静下来,还是一个能让大家有一个理性思考、与传统对话、与世界知识对话的空间。然而,于平静中见激越。图书馆也不是世外桃源,也要与时俱进。我有时候会想到指南针、造纸术、印刷术和火药四大发明是中国古代最辉煌的技术成就。想想看,这些成就无不与信息相关。那是我们的祖先为了突破封闭的环境,与更广阔的外界与世人与后代进行信息的交流与沟通的创造;今天人们纪念电脑业界的标志性人物乔布斯、关注神八的成功发射并与天宫一号对接的消息,其实都反映出人们想通过更先进的手段获取更丰富的外界知识有关。图书馆就应当是承载和获取巨大信息的知识库。”

谈及图书馆馆长的工作,曾尔恕馆长回忆说一开始的时候也并不顺利。由于涉及到的图书馆学、信息科学等陌生的学术领域,在刚接手图书馆工作的时候也遇到了很多的困难。13年过去了,在图书馆管理实践中她一直坚持着自己的一套理念。她说:“我做图书馆的工作13年,更真实地感受到图书馆工作的重要性。我所听到的老师对学校在图书馆建设方面的强烈要求最典型的一句话和令我感到震撼的话是:‘如果图书馆不能满足我们对资料的要求,我们在这里的工作就没有意义了!’我所收到的学生给我的有关图书馆最动人的画面是在冬日蒙蒙的凌晨学生在图书馆外排队等待进馆的长龙。我最高兴的是知道图书馆在师生的学习和科研活动中发挥了作用,前几天有在海外学习的老师对图书馆能够提供远程服务表示衷心感谢。师生们能够在图书馆找到心灵的归宿、得到学术真理探求的满足,是我们作为图书馆人的工作的原动力。所以,力求更主动、更全面地满足广大师生在学习、研究乃至文化生活各方面资源及咨询需求,力争将图书馆建成学术交流、知识加工、文化传承的中心已经成为各高校图书馆的共识和实践,也应当实实在在地成为我们图书馆的目标。

在图书馆服务方面,积极地改善馆舍条件,引进多元化图书,实行借阅参合一的办法。以一所一流大学的服务为标准,自身寻求不断的改进和进步。曾馆长说:图书馆的馆舍的扩大并不只是为了储藏纸质图书。在重点保障图书馆的特色馆藏的概念下,纸质图书与数字资源受并重,是当下图书馆馆藏的基本指导思想。曾尔恕馆长谈到,建一个新的阅览室是近期一个完善图书馆建设的新举措,新的阅览室将被命名为“法大文库”,用以放置从法大建校以来在这儿工作过的学者、老师的著作。作为基础,文库将在60年校庆时作为图书馆献给学校展现我校的学术积淀的一份厚礼。将来,文库建设将成为常态,继续丰富内容。

在信息化教育方面,更注重服务跟进。在她那里,图书馆可不仅仅是简单的借阅服务。她不仅要求图书馆资料要跟进学科发展,而且建立起学科馆员制度,密切和校内各院的联系,以便能更贴近学生老师的需求。“需求引导服务”,这是曾尔恕馆长每月馆内工作会议对图书馆工作人员反复强调的服务理念。曾尔恕馆长还经常上校内的BBS查看同学们对于图书馆工作的建议和意见,并进行及时的回答和处理。

“学生和老师的需要就是我们的工作,他们有什么需求我们就要有什么跟进”,这就是图书馆的工作,一个简单而又贴心的理念。十三年间图书馆在服务工作中取得的成就和突破,离不开这朴素而又真诚的为师生服务的理念。

怎么样的图书馆是曾尔恕馆长心目中的图书馆?她这样描述道:“不管在外面多喧嚣多热闹,我希望同学进到这个图书馆后,就如同找到一片净土,你们的心就可以沉静下来,能够在这里沉静下来念书和想问题,用丰富的文化提升自我修养。”

正是因为有师生对知识渴求的动力,所以曾尔恕馆长一直很重视老师、学生对信息资源的需求,提到近些年图书馆致力于自身资源的建设提升服务质量的动力时,她谈到:“如果他们在这儿不能够得到应该获得的资源,他们怎么做研究?怎么继续学习和工作?赖以生存的基础是什么?所以,如果图书馆工作做不好,那教育就缺失了很大一块。”

“经过多年艰苦努力的工作,法大图书馆在所有政法类学校的图书馆里能够提供的法律类图书资源是最丰富的,大家在这儿学习搞研究,有所得。我就觉得很满足。”简单的满足里却有着最大的幸福!工作至今也是源于一股尊重知识的信念和力量。“我在这里做一个图书馆的馆长要让在这读书的孩子,工作的老师们,觉得在这能够找到支撑他们学习、工作研究的资源”——为师生提供一个更优质的服务是她的责任,更是她的幸福!

一生一世法大人

从1979年入学,继而留校任教、担任工作,至今已经有32年的时间了。

法大,是她奋斗了近半辈子的地方!她的青春从这儿开始,奋斗和付出在这里,收获与喜悦也在这里。所以她在这里都充满了深情和回忆。

“经历过失去文化的年代,我更懂得珍惜知识,担任老师和馆长也是希望自己能够把知识传承下去,把文化传播开去。”或许在她那里,工作已经不再是工作,而更像是生活。她把对学习的热爱和对知识文化的尊重融入到了工作里边,她尊重知识尊重科学尊重我们的文化传统,用自身践行求真求知、爱岗敬业的风尚。

“要养成一个读书的习惯,一个学习的习惯。热爱知识、文化和读书。”是曾尔恕老师作为一名老法大人送给法大学生的一句话。她说:“在学校的学习时间是有限的,但是学习本身应该是终身的。”她希望今后法大的学生不管走到哪里,做什么。都能持有一颗求知、求真的心,做到格物然后致知,真正做一生一世的法大人!

结语:笔者一直为能够采访到曾老师而暗暗欣喜,并且做了很多准备,整个采访过程中,总能感受到曾老师真诚的话语和对法大深厚的感情。走出馆舍,冬日的阳光已洒满校园,前人的坚守和付出总能让人感到满心的温暖。事实上,在政法大学,像曾老师这样孜孜不倦,具有人格修养和学术造诣的老师和工作人员还有很多很多,他们时刻坚守着岗位,为人师表,爱岗敬业,为一届届法大人带去知识和信仰。曾尔恕老师便是这些优秀教师和工作者的缩影和结合。而对于法大而言,有着这样博学和善授的优秀师资,将成为法大人续创辉煌的最好理由。

(编辑 米莉)

关闭

相关文章:

读取内容中,请等待...
| 最近更新 |
| 热点新闻 |
| 法大微信 |
扫一扫,知道更多
| 微博 |

手机版 | mobile phone version

中国政法大学新闻中心版权所有 © 网络工作室负责维护
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电子信箱:news@cupl.edu.cn


新闻网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