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检索 

高级搜索
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法大人物  >  正文

【人民政协报】王灿发:托起环境法治的脊梁

来源:采集人/逸驰网记者 张子涵  5-11   阅读:
T AAA

《人民政协报》见习记者纪娟丽

日前,在“首届中国十大年度环保人物”的评选中,中国政法大学教授、污染受害者法律帮助中心主任王灿发以一个环保志愿者的身份荣获此项荣誉。

走进污染受害者法律帮助中心,办公室里挂满了受帮助者送来的鲜红的锦旗。见到王灿发时,他刚从国外的研讨会上归来,风尘仆仆的模样。采访几次被热线电话打断,这位原本纯粹的学者,因为一种强烈的社会责任,使自己的生活变得忙碌和实在。

点燃星星之火

3月18日,贵州新义柑橘案终于终审判决了,这是王灿发近来最高兴的事。

柑橘是当地农民的主要收入,然而,新开发区造成了当地几千亩柑橘落果,面对着全家的生计在一刹那间落空,农民们在苦痛中开始艰难的上访路。先是找到当地政府,无果。又找到了国家环保总局信访办,才得知有王灿发的“污染受害者法律帮助中心”。

王灿发没有让农民们失望,了解到灾害的严重,当地农民的贫困,他毅然带着中心志愿者和媒体记者出发了。经过几番周折,艰难取证,几年的时间过去了,终于有了一个交代。

采访被一个电话打断,是重庆的一位污染受害者,案子虽然已经判决获胜,但是赔付一直未能执行,他是再次向中心求助的。

王灿发组建的“污染受害者法律帮助中心”以及帮助热线为中国许多求助无门的环境污染受害者提供无偿帮助。王灿发以他20多年专攻环境法的学识和律师资格,免费为无力支付诉讼费、律师代理费的污染受害者打官司,甚至垫付其他费用。

从学者到志愿者

王灿发所做的这一切都是偶然的。他1982年在吉林大学法律系毕业后,到厦门大学任教,1年后到北大进修。在那儿,我国早期环保法规的起草者陈正康的课深深吸引了他。那时环境法对于中国来说是很新的一门课程,他感觉“那是对人类有很大好处的专业”,从此立志搞环境法。

王灿发出生于山东农家,对农民的苦楚和弱势地位感同身受。他不是那种夸夸其谈的学者,他研究环境法有一种扶助弱小的朴素感情在支持。中心和热线电话的建立,就是农民们上访的泪水浇灌出来的。

1995年,江苏邳州一个养鸭大王的4000只鸭子10天之内死光了,靠此为生的农民由一个富户转眼之间就变成了一个穷光蛋,他住在窝棚里,贷款没法还,痛不欲生。想起诉排污单位,可是法院不愿受理,又两手空空没钱交诉讼费、请律师。这个真正靠诚实的劳动养活自己的一户农民就这样完了。王灿发在《中国环境报》上看到这一消息后,内心感到一种刺痛,他给这家农民去了一封信,说愿意为他们打官司。

王灿发的信让这家处在绝境中的农民看到了一点希望,他们来到北京。三四个人中,为首的是个70多岁的老人,满头白发,憔悴的面容透视着生活的无奈。那些鸭子是他们生活的所有依靠,是他孙子孙女的学费,是他的“棺材板钱”……在王灿发面前,他们哭了。跟着农民来到当地,他看到受害者家徒四壁,决定无偿为受害者代理案件,于是说服了一家律师事务所免费接下了这起官司。他先后三趟去邳州,经过一番“激战”,受害农民得到了40万元赔偿金。

这次胜利给王灿发很大鼓舞,这是他用专业知识第一次实实在在为老百姓办了一件事。他想,全国肯定有许多像这几位农民一样受害而求助无门的。于是,他有了一个念头,成立一个机构,为环境污染的受害者提供咨询和帮助。于是,王灿发从1996年开始找资助,到处游说有实力的机构和个人,但到了1999年才找到第一笔资金成立帮助热线。如今,五年多时间过去了,中心为万余人提供咨询和直接的维权服务。

为环境法治建设努力

中心是一个志愿者团体,王灿发也是以一个环保志愿者的身份从事着这份并不简单的事业。中心办公室日常由志愿者轮流值班,一般是在校研究生,不拿任何报酬。中心的资金也是王灿发从四处募集的。而这一切,王灿发都是为了中国环境法治建设所做的努力。

环境官司难打是众所周知的,至于真正难到什么程度只有那些切身体会过的人才能知晓。王灿发说,“环境官司太难打了,有时候胜诉后执行也难。中心只能是让人们意识到自己的权利,支持法律的行为,法治环境的变化不是一朝一夕的,但是需要人们不断地努力,有努力才有希望。中心也选择那些典型、疑难环境案件的受害者进行帮助,希望这有数的案件能起到榜样的作用。”

一方面,王灿发用一个个环境案件唤起人们环境保护和环境法治的意识;另一方面他还组织培养中国环境法方面的律师和法官队伍。中心从2001年起开始培训全国的律师和法官。免费把他们请到北京,参与环境法方面的专业培训,并管吃管住。只让他们承诺:律师,在当地有环保案的情况下,每年至少给中心办一件案子;法官,为了祖国的大自然,公正执法。

在王灿发几年的志愿者生涯中,他深切地感到了污染受害者的需要,也感觉到了一己力量的薄弱。但是,对于中国环境法治社会的未来他充满信心。他坚定地告诉记者,“中心虽然只能帮助有限的一些人,但是正是这有限的一些人在影响着整个大环境。通过努力,一定可以完善中国环境法治,实现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发展。”临走时,中心的热线电话又一次响起。

关闭

相关文章:

读取内容中,请等待...
| 最近更新 |
| 热点新闻 |
| 法大微信 |
扫一扫,知道更多
| 微博 |

手机版 | mobile phone version

中国政法大学新闻中心版权所有 © 网络工作室负责维护
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电子信箱:news@cupl.edu.cn


新闻网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