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检索 

高级搜索
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媒体法大  >  正文

【昌平报】毕业生不写论文写创业计划书

来源:昌平报  赵锡洁   11-10   阅读:
T AAA

新的学期已经走过一半,在身边同学都忙着准备毕业论文的时候,中国政法大学大三学生穆国丽却用一份创业计划书,跨过了毕业论文这个大学中的最后一道难关。

继去年首次推出“创业计划书折抵毕业论文”的政策后,今年,中国政法大学再次“发力”,规定只要是本校全日制大三或大四的本科生,就可以个人或创业项目团队的形式参加“北京高等学校高水平人才交叉培养毕业设计(创业类)支持计划”(以下简称“毕设(创业)计划”),通过学校组织的项目申报答辩,并确认为“毕设(创业)计划”支持项目进入毕业设计环节后,创业计划书可以折抵毕业论文。

“上个月,学校教务处网站上贴出了通知,班委也在班级群里发了相关的信息。给我激动的,赶紧报了名。”大学以来,穆国丽一直有着一个创业梦,也集结了几位有着同样想法的同学,但由于课业的压力和各方面经验的缺乏,创业项目迟迟没有启动,“本来想着忙完毕业论文之后就正式开始筹划我们的项目,但没想到突然来了这么个好消息,可以用创业项目的成绩来抵毕业论文,真是赶巧了。”

穆国丽申报的创业项目叫做“Tutor Bridge”,是面向在校大学生(以中国政法大学和中国石油大学为主)和昌平区中小学生家长双方的一种信息共享服务,为需要找家教的学生家长和需要兼职的大学生提供一个媒介平台。

为了完成这个项目,穆国丽和她的团队创建了“Tutor Bridge”的微信公众号,组织学校内的大学生家教集体面试,将265位家教的信息录入数据库;并设计制作了宣传单,在昌平一中、二中、实验中学和前锋中学等学校展开宣传。

今年的“毕设(创业)计划”答辩采用“双导师”制,除了有校内的指导老师外,还聘请了来自企业、风投机构和创业孵化器的优秀创业导师作为学校兼职教师,为学生们的创业计划提供校外指导,提高大学生的创业意识和创业能力。

穆国丽团队的校内指导老师是商学院的老师李超,校外的导师是中国政法大学2000级校友马昭蓉。“李老师了解我们项目的每一个阶段,并不断地提出建议。马老师的实战经验丰富,驰骋教育市场10多年,对于教育市场的问题以及发展方向很有见地。”穆国丽说。

在两位老师的共同指导下,“Tutor Bridge”项目正在逐步完善,虽然还处于起步阶段,但对于穆国丽来说,收获却不少,“从一个不成形的想法到确定的项目内容,再到组队开始实战,我的组织能力得到了很大提升,不仅锻炼了口才,还认识了很多创业导师、大学生家教和学生家长,人脉也大大拓宽了。”

中国政法大学就业创业指导中心副主任徐庆表示,去年第一届“毕设(创业)计划”有12个项目立项为创业类毕业设计支持项目,今年有23个项目立项,比第一届增加了11个,学生们的创业积极性更高了,“希望可以通过‘毕设(创业)计划’,鼓励并支持学生创业,营造浓郁的校园创新创业氛围,以达到培养创新型人才的目的,最终实现毕业生高质量就业与创业。”

如今,参加第一届“毕设(创业)计划”的大四学生黄俊霖,已经带着他的创业团队,在“双导师”的指导下,完成了一次次的修改和补充,他的创业项目“科学怪人大学生创业众筹平台”也将逐步推广实施,为有创意创新想法的在校大学生、有志于创业的已毕业校友或在校老师提供资金支持。“学校用创业计划书折抵毕业论文的政策,为我的创业梦提供了一片生根发芽的沃土。”用黄俊霖的话来说,“创业不在早晚,有条件一定要上!”

原文链接:http://e.bjcpn.com/epaper/2016/11/9/News10808_1.html

编辑 骆红维

关闭

| 图片新闻 |
| 热点新闻 |
| 法大微信 |
扫一扫,知道更多

手机版 | mobile phone version

中国政法大学新闻中心版权所有 © 网络工作室负责维护
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电子信箱:news@cupl.edu.cn


新闻网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