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五四青年节前夕,习近平总书记到中国政法大学考察,同中国政法大学师生和首都法学专家、法治工作者代表、高校负责同志座谈,并就全面依法治国和法治人才培养发表重要讲话。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深刻阐述了全面依法治国在“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国家长治久安以及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全面论述了法治人才培养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建设中的突出功能和价值定位,为加快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建设,培养德才兼备的高素质法治人才指明了方向、明确了目标、提供了方法。
法治人才培养在全面依法治国中的重要地位
全面依法治国是一个系统工程,法治人才培养是其重要的组成部分。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建设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实现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都离不开一支高素质的法治工作队伍。法治人才培养上不去,法治领域不能人才辈出,全面依法治国就不可能做好。
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对全面依法治国进行了战略部署,明确提出了要加强法治工作队伍建设,创新法治人才培养机制。法治人才的培养是全面依法治国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基础性、先导性工作。法律的生命力在于实施,而法律的实施在于人。在全面依法治国的大局和全局中,必须坚持把法学教育和法治人才培养摆在优先发展的位置。创新法治人才培养机制,培养造就一批熟悉和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的法治人才及后备力量,是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重要保障。
我国法学教育面临的挑战及应对策略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法学教育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这些年来,我国的法学教育和法治人才培养成效显著,法治人才培养规模和质量不断提高,形成了较为完备的法学教育体系、较为齐全的法学学科体系,为法治领域输送了数以百万计的专门人才。同时,我们也应当看到,当前的法学教育仍面临五个方面的挑战。
一是国内经济社会发展提出的新挑战。从国内经济社会发展形势来看,我国经济、政治、社会、文化、生态都在发生深刻的变化,经济社会的改革发展、法治中国的建设对我国提高国民素质、培养创新人才提出了新的需求,也对高素质法治人才培养提出了新的要求,我们必须培养一大批能够满足国家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高素质法治人才。
二是国际形势发展变化提出的新挑战。从国际形势来看,政治多极化、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科技进步日新月异,人才竞争日趋激烈。我国积极推进“一带一路”建设,全面参与全球治理,正在从一个世界大国迈向世界强国。这对我国的法学教育提出了新的挑战,我们需要培养一大批具有世界眼光、国际视野、具有国际交往能力、熟悉国际规则、善于处理国际法律事务的法治人才,也就是说需要培养一大批能够参与全球治理的法治人才。而培养能够参与全球治理的法治人才,就要有好的法学教育。这样的人才必须有家国情怀,能够在国际交往中自觉地维护国家的主权、安全和发展利益,追求公平正义,平等地保护中外当事人的合法权益、促进世界和平发展。
三是高等教育快速发展提出的新挑战。我国的高等教育已经迈入大众化教育阶段。随着高等教育规模的增长和数量的扩张,法学教育必须适度控制规模的增长和量的扩展,注重办学质量的提升,走以质量提升为核心的内涵发展道路,着力培养高素质的法治人才。
四是全面依法治国提出的新挑战。我国的法治建设已经进入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新阶段,不仅要坚持依法治国、依法执政、依法行政共同推进,而且要坚持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一体建设;不仅要做到“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而且要做到“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这对我们法学教育和法治人才培养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 培养的法治人才应该在立法、执法、司法、普法等方面满足社会的需求,满足法治建设的需求,尤其要注重满足中国法治发展的需求,不仅要为大城市、发达地区、沿海地区培养高素质法治人才,而且还要为中西部地区、少数民族地区和基层培养一批能够下得去、留得住、干得好的优秀法治人才,从而推进整个国家的法治建设。
五是科技迅速发展带来的新挑战。现在,科学技术发展非常迅速,日新月异,特别是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等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对法学教育和法治人才培养提出了许多新的挑战。现如今,青年学生的信息源更多来自互联网、计算机、手机等,如何借助现代信息技术来培养高素质法治人才,也是一个很大的挑战。同时,法治实务部门也需要懂法治、懂现代信息技术、懂信息管理的法治人才。
为了应对这些挑战,法学教育需要更新理念、创新发展,法治人才培养要坚持立德树人、德法兼修。首先,要厘清法学教育的定位,在重视通识教育的同时更加强调法学教育的专业化。其次,法学教育又不仅仅是专业教育,而且是一种专门职业教育。法学教育需要做好法官、检察官、律师、立法人员、执法人员教育培养工作。再次,法学教育培养的法治人才将从事立法、执法、司法、普法等方面的工作,不仅要掌握法学理论知识方法、法治基本技能,而且还应该具有法治信仰、法治理想、家国情怀。
做好“五个强化”,提升法学教育水平和法治人才培养质量
一是强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理论的指导。没有正确的法治理论引领,就不可能有正确的法治实践。要坚持以马克思主义法学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理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指导来开展法学教育,加强法学教育的思想引领,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让法学院校成为贯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理论的重要阵地和推进法治理论创新的重要力量,为形成具有中国特色、中国气派、中国风格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学理论作贡献。
二是强化法学学科建设。加强法学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课程体系、教材体系等方面建设,要立足中国、以我为主、兼收并蓄、突出特色。要优化学科结构,完善学科体系,构建学术体系,把握话语体系,调整课程体系和教材体系,增加社会急需的新知识、新理论、新技能方面的课程,强化法学学科同其他学科的交叉融合。要处理好中西关系,立足中国、借鉴国外,对世界上的优秀法治文明成果,要积极吸收借鉴,也要加以甄别,有选择地吸收和转化,不能囫囵吞枣、照搬照抄。我们不能做西方理论的“搬运工”,而要做中国学术的创造者、世界学术的贡献者。同时,要处理好古今关系,要传承中华法系的精华,也要去其糟粕,挖掘历史、把握当代。而且,还要处理好当下与未来的关系,法学教育和法学研究不能只顾眼前、只看脚下、只利自己,要仰望星空、关怀人类、面向未来。
三是强化实践教学。法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法学教育要处理好知识教学和实践教学的关系,让学生不仅具有理论知识,而且具有法治实践能力。要实现这一点,仅靠法学院校的教育教学是不够的。要重视与法治实务部门的合作,打破高校和社会之间的壁垒,邀请有理论水平的实务专家到学校来参与法治人才培养,让实务部门参与制定培养方案、设计课程、编写教材、专业教学、指导学生等。
四是强化法学教师队伍建设。清华大学的老校长梅贻琦先生说过:“所谓大学者,非谓有大楼之谓也,有大师之谓也。”法学教育、法治人才培养,离不开一支高素质的法学专业教师队伍。法学专业教师要坚定理想信念,在思想上有定力,人格上有魅力,学术上有功力,教学上有活力,实践上有能力,追求言为人师、行为世范。现在,有的老师只注重专业教学,只教书,不注重育人。法学专业教师要克服这种现象,坚持立德树人、教书育人、言传身教,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来引领法学教育和法治人才培养。
五是强化德法兼修、明法笃行。这是习近平总书记提出来的一个很重要的命题,是专门针对法学教育和法治人才培养提出来的。法治人才不仅要懂法学专业知识、理论、技能,还必须要有高尚的品德。法学教育,不仅要加强专业教育,而且要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加强品德教育,让我们的学生首先学会做人,然后再成为高素质的法治人才。法学教育要把法律职业伦理或者说法律职业道德修养作为必修的课程,法律职业资格考试也应该加大关于法律职业伦理道德的考试内容。
(作者系中国政法大学校长、法学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