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6日,由光明日报社和中国政法大学联合主办的“法治中国论坛—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学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在北京举行。来自法律实务部门、科研院所、法学高校的专家学者参加论坛。

(图为论坛现场 光明日报郭俊锋摄)
论坛期间,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清华大学、中国政法大学、武汉大学和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共同发起组建法学一流学科建设共同体的倡议。23位专家学者就新时代法学学科建设思路、标准、路径、目前学科建设不足等问题发表主旨演讲,并进行了专业、深入地探讨。
最高人民检察院副检察长徐显明在发言中回溯了高等教育起源,提出学科体系是知识体系的外化和凝练,法学学科体系、学术体系和话语体系的建设都离不开知识体系。法学学科建设,就是要围绕师资队伍建设、推动创新科研成果、培养高素质和高层次人才。
中国法学会副会长张文显从正确认识和把握“中国特色”与“世界一流”的科学内涵及其相互关系的角度提出,法学“双一流”建设应体现主体性和原创性;应有民族性和融通性;应具有时代性和战略性;法学“双一流”建设的中国特色,最根本是坚持自己的方向和道路,即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高等教育发展道路,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
西北政法大学校长杨宗科认为,构建和完善中国特色法学体系,应当从积极实现中国传统优秀法律文化成果服务国家治理的现代化、加快推进马克思主义法学的中国化、全面推动中国特色法治体系理论的学科化、顺应信息社会发展趋势促进法学新兴学科交叉化、以“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为核心目标推动国外法学学科优秀文化成果的融合化五个方面推进。
为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和习近平总书记考察中国政法大学重要讲话精神,全面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建设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的重大战略部署,中国政法大学校长黄进在论坛上宣读了《组建法学一流学科建设共同体倡议书》。
作为开放性、非营利性的高端合作交流平台,共同体将携手各法学一流学科高校、法治实践部门以及所有致力于推动法学一流学科建设发展的专家学者,共同探讨中国特色世界一流法学学科建设内涵和标准,协同构建中国特色世界一流法学学科体系、学术体系和话语体系,以一流的人才培养,一流的科学研究,一流的社会服务,一流的国际合作交流,一流的文化传承创新服务于全面依法治国伟大战略,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共同奋斗。倡议书在论坛现场得到了热烈响应。
本次论坛由光明日报社总编辑张政、中国政法大学党委书记胡明分别发表致辞,光明日报社副总编辑、中国政法大学光明新闻传播学院院长沈卫星主持论坛开幕式,中国政法大学副校长李树忠主持主题演讲。
(原文来自《经济日报》2017年12月26日版)
原文链接:【经济日报】第四届“法治中国论坛”在京举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