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检索 

高级搜索
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媒体法大  >  正文

【法治网-法治日报】霍政欣:法治是浸润人心的国力

来源:法治网-法治日报   8-7   阅读:
T AAA


□ 本报记者 王斗斗

中国政法大学教授霍政欣没有想到,16年前那看似偶然的选择,会定义他此后的学术之路。

2009年2月,法国佳士得拍卖圆明园鼠首和兔首铜像的消息,灼痛国人。

“那是在血脉偾张的狂热与激荡起伏的情绪中度过的寒冬。”霍政欣用文字记录下那段疼痛的记忆。

1860年英法联军劫掠史实清晰,国际法返还文物原则明确。为何这些文物不能堂堂正正回来?

这个疑问,驱动着他,潜入文物追索的法律深海。

痛与追——

“文物流失最重要的原因就是国弱”

2021年7月,山西太原。历经百年漂泊,天龙山石窟第八窟主尊佛首,终归故土。

站在人群中,霍政欣静静凝望,见佛首含笑,“似有一股神奇的力量”。

霍政欣曾参与佛首追回工作,他坦言,“那一刻,情感是复杂的”。先是,佛首回归的喜;而后是,心中涌起的痛。

他环顾石窟群,见满壁残躯,提醒自己:一尊佛首回归,只是很小的一步,前路漫漫,任重道远。

曾伯克父青铜组器归国,子弹库帛书第二、三卷回家……亲历多件重大文物追索峰回路转,霍政欣深知:“文物流失,最重要的原因就是国弱。每一件瑰宝归国,都在印证着‘文运同国运相牵,文脉同国脉相连’。”

漂泊万里的文物,无不思归,然而追索之路,仍深陷国际法与国内法之双重困境。

从国际法看,面临公约缺失溯及力、核心条款措辞模糊、适用范围相对狭窄等缺陷;从国内法看,面临善意取得、取得时效及消灭时效制度等障碍。

如何清除法律障碍,铺平文物回家路?

2014年,霍政欣受国家文物局委托主持起草《关于保护和返还非法出境的被盗掘文化财产的敦煌宣言》,这是中国首次在文物返还领域主导制定的国际性规则;

2024年,他再次受国家文物局委托主持起草《关于保护和返还殖民背景下流失或通过其他非正义、非道德方式获取之文物的青岛建议书》,提出解决历史上流失文物追索返还这一国际性难题的原创性中国方案;

自2025年3月1日起,新修订的文物保护法施行。霍政欣作为专家曾参与修订工作。他说,新修订法律中新增关于跨国文物追索返还的条款,不仅是我国文物保护法治体系的重大进步,也是我国统筹推进国内法治与涉外法治、加强涉外领域立法的重要举措。

霍政欣解释说,新增条款突破现行时效制度限制,明确规定时效制度不适用于非法流失文物,为破解法律障碍提供了坚实有力的我国国内法支撑。

“流失文物追索,既涉及国际法,又涉及国内法,是涉外法治的鲜活体现。”在霍政欣看来,中国作为文明古国和世界大国,应在统筹推进国内法治与涉外法治的系统工程中,积极推进流失文物追索返还。

他特别建议,着力加强国际规则制定权,将国际调解院打造成文物国际争端解决新平台,为系统解决文物追索返还的世界性难题贡献中国智慧。

矛与盾——

“构建攻防兼备涉外法律法规体系”

清晨六点,雷打不动的五公里。这是霍政欣每天和自己的约会。坚持20多年,极少爽约。

“跑步能给我力量。”霍政欣笃信,欲文明其精神,先自野蛮其体魄。

面对一些国家长臂管辖与无理制裁,他提出,加快打造涉外法治的“矛”与“盾”。

面对国家竞争越来越体现为规则、制度、法律之争,他呼吁,构建“攻防兼备”的涉外法律法规体系。

在“攻”上,加快我国法域外适用的法律体系建设,健全我国法域外适用的标准和程序,打造维护国家和公民合法利益的“涉外法治之矛”。

在“防”上,围绕反制裁、反干涉、反长臂管辖等,充实应对挑战、防范风险的法律“工具箱”,加快制定反制类法律的配套实施制度,加快形成执法实践,构筑维护国家主权、安全、发展利益的“涉外法治之盾”。

“越是动荡的世界,越是不确定的世界,越需要法律规则,来维护不确定中的确定性。”霍政欣话音一转,“可以说,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也是涉外法治发展的机遇。”

作为中国国际电视台(CGTN)时事评论员,霍政欣经常就重大国际法议题发声,从专业法律角度阐释中国立场,驳斥不实指控,积极引导国际舆论。

当前国际传播格局下,中国常面临“有理说不出、说了传不开”的困境。“解决这个问题,政府和媒体作用重大,法学学者也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霍政欣视法治为国际通用语言,能以理性穿透隔阂,清晰表达中国主张。

“法治是国力,是浸润人心的国力。”他建议,加强法治国际传播,让植根于中国沃土的成功法治实践,得到国际社会的准确理解和尊重。

知与行——

“法学唯有与实践结合才能展现魅力”

霍政欣当年痴迷的国际私法专业,已从小众变为热门。

上世纪90年代,国际私法是门“最难学也最难教”的课程之一。

“那时,我们坐在教室里,听老师大谈什么涉外合同、涉外侵权、涉外婚姻等,总有种遥不可及的感觉,觉得与自己隔得远着呢!”霍政欣说,可想而知,学习国际私法的动力和兴趣自然大受影响。

20余载,斗转星移。

今日之中国,已成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头号贸易大国,年出入境超6亿人次。国际私法,作为调整国际民商事关系的法律部门,其分量之重,今非昔比。

今日之中国,正前所未有地走近世界舞台中央。“法科生若未掌握国际私法精髓,难言在法律领域有所建树。”霍政欣说。

在霍老师的课堂上,章公祖师肉身坐佛像追索案,是他常讲常新的案例。“过程比小说还精彩,就像发生在昨天。”

从1995年文物被盗,到2015年肉身佛在匈牙利展出,再到中荷两国的平行诉讼——荷兰的诉讼在2018年被荷兰阿姆斯特丹地方法院裁决驳回,理由是村民委员会不是荷兰法上的适格原告。中国的诉讼经福建省三明市中级人民法院和福建省高级人民法院两审终结,村民委员会胜诉。

这是我国法院对流失海外文物行使涉外民事管辖权并作出判令返还的第一案。此案将外交追索之外的司法路径变为现实,其涉及的复杂法律问题,为理论研究提供了鲜活样本。

霍政欣全程参与,更将其转化为教研富矿。他深谙,法学研究不能止步于理论研究成果发表,必须通过研究成果解决实践问题。“法学唯有与实践结合,才能展现其魅力。”

霍政欣明年50岁了。

“到了这个年纪,总觉得有根无形的线,牵着我往回看。”

2005年,霍政欣从武汉大学法学院毕业后,到中国政法大学国际法学院任教。

“年轻时,没想那么多。选择国际法,出于纯粹的喜欢。如果说有什么理想,就是希望能将个人所学、所爱,深深融入国家与时代的脉动之中。”

“现在看,实现了。”他顿了顿,眼里漾起笑意,“如果有下辈子,还走这条路。”

人物简介

霍政欣,中国政法大学国际法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国际私法研究会副会长,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国际法与涉外法治教师团队”负责人。参与反外国制裁法、对外关系法、外国国家豁免法等多部重大涉外立法咨询和研究工作;参与多项重要多边与双边条约谈判;作为中国法律专家,在多国法院参与涉外法治纠纷的解决。(王斗斗)

责任编辑:小云

《法治日报》2025年7月31日

链接:法治日报--2025年07月31日--涉外法治--霍政欣:法治是浸润人心的国力

编辑 陈睿

关闭

| 热点新闻 |
| 法大微信 |
扫一扫,知道更多

手机版 | mobile phone version

中国政法大学新闻中心版权所有 © 网络工作室负责维护
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电子信箱:news@cupl.edu.cn


新闻网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