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5日,中国政法大学图书馆济济一堂、气氛热烈,专家们就法治中国建设展开研讨。
中国政法大学党委书记姜泽廷指出,中国政法大学作为新时代全国政法教育中心,要深刻领会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的战略部署,把全会精神融入办学治校、教书育人全过程,切实把学习成果转化为推动学校高质量发展的强大动力,为“十五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目标的顺利实现贡献法大智慧和力量。
最高人民法院咨询委员会副主任委员、第十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宪法和法律委员会副主任委员江必新表示,“十五五”规划编制是全过程人民民主的生动实践,要深刻把握社会主义民主法治建设与“十五五”规划制定、实施的命运共生关系,既要增强法治服务保障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主动性和实效性,也要以高质量发展推动全面依法治国。要完善资源保障和配套支撑,在精准评估的基础上确保规划的权威性、连续性和灵活性。要正确处理效率和公平的关系,统筹推进立法、执法、司法、守法全过程效率改革,为“十五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有力的法治保障。
清华大学法学院党委书记邓海峰结合“双碳目标”与美丽中国建设,围绕生态文明法编纂谈法治实践路径,提出科学立法需通过法典化构建以点为基的规范体系,提升环境法律连贯性与效力界限清晰度;严格执法要明晰部门职责、完善制度供给、统一适用标准;司法需恪守裁判规则,优化公益诉讼等制度衔接与救济功能;全面守法则要强化法律责任刚性约束,改变责任规范零散化现状,重塑社会行为模式,推动生态环境治理现代化。
中国政法大学副校长刘艳红聚焦国家安全法学自主知识体系构建,指出该体系是服务国家安全法治建设的重要支撑,为国家安全体系和能力现代化提供人才与智力保障,其建设必须全面贯彻总体国家安全观,立足整体性、系统性等特征秉持大安全思维,且因国家安全法学属于交叉融合的领域法学,需打破学科壁垒,整合多学科知识,顺应领域法学发展趋势,响应全会对国家安全的部署要求。
中国政法大学法学院教授李树忠提出,民主法治既是“十五五”规划的保障,也是规划重要内容,已被纳入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十五五”法治建设需协同推进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同时要对标规划12项重大部署,针对性解决现代化产业体系、科技创新、统一大市场等领域的法律需求,确保法治保障精准有效。
中国政法大学习近平法治思想研究院执行院长喻中认为在政治层面,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突出法治体系与人民民主并立,二者统一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在重点领域,重申国家安全法治体系与中国特色军事法治体系的重要性,凸显法治对国家安全的保障作用及与军事治理现代化的关联;在涉外领域,正式提出涉外法治体系,将其列为“十五五”期间重要任务,要求健全国际商事纠纷解决机制以推动涉外法治能力建设。
中国政法大学法治政府研究院院长赵鹏指出,经济社会发展对法治的支撑保障需求日益凸显,法治需为各领域发展提供稳定规范的制度基础;“十五五”规划对法治政府建设提出更高要求,政府需优化监管规则,平衡“放”与“管”的关系,适配高水平对外开放中的出口管制、数据跨境等新需求;法治政府建设重点应围绕统一大市场建设转变职能、破除地方保护,构建适配新质生产力的动态监管框架,以及严格规范公正文明执法,为高质量发展营造稳定可预期环境。
北京大学法学院院长郭雳从涉外法治角度切入,强调其需与高质量发展、高水平开放相适应,建设过程中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通过立法先行完善涉外法律法规体系,提高执法司法效率与法律服务水平;同时巩固涉外法治体系,既完善市场化、国际化营商环境相关法规,也健全反制裁、反干涉、反长臂管辖法律法规,还要坚定法治自信,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法律文化价值,构建中国特色涉外法治理论与话语体系,提升参与全球治理的法治能力。
中国政法大学校长马怀德在总结讲话中表示,要深入贯彻落实经济社会发展与法治建设同谋划同部署同推进,着眼统筹教育强国、科技强国、人才强国建设,扎实推进“十五五”时期法学理论研究和法治人才培养等各项工作,在服务国家发展大局中统筹规划学校事业发展,以高质量理论研究护航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建设,为开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新局面提供更加有力的智力和人才支撑。
(光明日报全媒体记者 杨飒)
链接:【光明日报客户端】专家就法治中国建设展开研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