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检索 

高级搜索
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媒体法大  >  正文

【北京考试报】政法大学有株红高粱——记“感动法大”2011年度人物李振洋

来源:许 卉   4-20   阅读:
T AAA

他来自山东高密的一个普通农民家庭,胶东平原上“面朝黄土背朝天”的生活给了他仗义质朴的品质。他是中国政法大学校园里的一株红高粱:刚正不阿,拿起法律武器捍卫正义和真理;自立自强,将爱和希望的种子播撒在贫困山区。他就是“感动法大”2011年度人物李振洋。

刚正不阿,立志学法律

高三暑假时,村里有个童工在镇上的玻璃厂受了工伤,厂方拒绝支付医药费和工资。嫉恶如仇、爱打抱不平的李振洋只身来到玻璃厂讨公道,却被人拳打脚踢赶了出来。这让李振洋立下了报考中国政法大学的决心。

2009年8月,李振洋以647分考入中国政法大学国际法学院。大一寒假,拿着法条和学生证,李振洋来到村里拖欠村建筑队工资的承包商家中,和经理据理力争,最终解决了部分村民的工资拖欠问题。“这法律没白学!”乡邻给李振洋的评价,让李振洋更加坚定了当初的选择:“我会一如既往坚持下去,对得起父老乡亲,更要对得起自己所学的法律。”

大三下学期,李振洋报名参加了学校行政法法律诊所和农村法律诊所。拆迁补偿纠纷、婚姻继承纠纷、子女抚养纠纷,以及各种鸣冤叫屈……一个个鲜活让人心酸的案例,让他更加坚定了运用所学服务群众的信念。“或许自己的力量微不足道,但能做一点是一点。既然选择法学,目光就不应该仅仅瞄准在律师多么赚钱、法官多么威严上,而应该时刻提醒自己,一个法律人,肩负的是前辈们的期望与嘱托。”李振洋将这些话写在日记里,也时刻铭记在心中。

笑对人生,男儿当自强

“学生需自立,男儿当自强”是李振洋经常挂在嘴边的话。

一入学,李振洋便开始参加勤工助学工作,大二时成为勤工助学岗位工作部的组长。他还担任中公教育、中国日报的校园代理,并且利用周末做校外家教。艰难困苦,玉汝于成。他从未因不公抱怨,从未因困顿停歇。

在班里,李振洋连续两年担任生活委员,负责将一封封信件、沉甸甸的包裹和放假回家的车票送到同学手中,为缓解同学们紧张的学习压力、凝聚班集体而组织各种活动。

军训时,高强度的训练使好多同学裤子开线。为了帮大家省钱、节约时间,李振洋利用午休帮大家缝补衣服。定向越野中,李振洋脚被扎伤,血沾满了鞋子。为了不耽误方阵训练,简单地处理后,他硬是挺了下来,没请一次假。“人生或许就是一次军训。疼?使劲跺脚,跺麻了,就不疼了。”

播撒爱心,支教在路上

2010年暑期李振洋和另外12名同学一起赴广西壮族自治区平南县大坡镇安林村小学支教。这里没有蚊帐,被蚊子叮了一个个包,毫不在乎;没有床铺,桌子、板凳睡得安稳;自己做饭,空心菜、稀粥吃得香甜……就是在这样的条件下,他们圆满完成了任务,被评为“优秀支教团队”。

五年级有个女孩叫张月兰,父亲外出打工,母亲在家种田,微薄的收入难以支撑4个孩子的学习费用。她除了帮妈妈种田,还照顾两个弟弟。做饭、洗衣、插秧,她承担了许多同龄人本不该承担的责任。她贫寒的家境和对知识的渴望让李振洋想到了少年时的自己。“我小时候也跟她一样,一个本子用一年,正反面用完也舍不得扔掉。冬天在结了冰花的玻璃上写字,吃一顿饺子是何等奢侈……或许,若干年后,他们中有人能和我一样走出家乡读大学,改写人生命运。每念及此,总有一种说不出的欣慰。”李振洋感慨地说。

李振洋从此开始资助张月兰,每月给她和同学们汇去生活费和书籍,并承诺将会一直资助她到高中毕业。“我不敢说能给那里的孩子带去了多少快乐和温暖,但从他们的来信中我知道,他们的生命里从此增添了另一种动力,那就是走出大山,看看外面的世界有多么精彩。”

2011年7月中旬,李振洋又和校西部志愿者协会的同学一起,再次奔赴甘肃省白银市会宁县老君坡乡沙寨村支教,担任初中班主任。

有人说李振洋傻,而他只是一笑置之:“如果将支教的意义局限在体验生活上,那实在是过于狭隘,甚至自私。只有经历过支教的人才会明白,给一个贫困地区的孩子注入新动力、带来对未来更多的希望,是多么令人满足和欣慰。”

原文链接:http://www.bjeea.cn/html/ksb/zhongyaoxinwen/2012/0418/42345.html

关闭

| 图片新闻 |
| 热点新闻 |
| 法大微信 |
扫一扫,知道更多

手机版 | mobile phone version

中国政法大学新闻中心版权所有 © 网络工作室负责维护
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电子信箱:news@cupl.edu.cn


新闻网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