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检索 

高级搜索
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媒体法大  >  正文

【人民论坛网】中国政法大学召开法治文化培育专题研讨会

 11-2   阅读:
T AAA

2011年10月27日下午,中国政法大学党委宣传部主办了主题为“法治文化培育与文化强国战略”专题研讨会。中国政法大学校长黄进,副校长马怀德,中国政法大学终身教授李德顺,人文学院院长文兵教授,法学院院长薛刚凌教授,法律史研究所郭成伟教授,研究生院副院长刘斌教授,法律史研究所所长马志冰教授,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院长常保国教授,新闻学院副院长刘徐州教授,政治学系林存光教授、系主任庞金友副教授,行政法研究所刘飞副教授,民法研究所于飞副教授等专家、教授参加了本次专题研讨会。中国政法大学党委副书记高浣月教授主持本次研讨会。 此次专题研讨会召开于十七届六中全会提出文化强国战略的大背景之下。学校校方领导、专家、教授认真学习全会公报后,结合法大的实际办学情况和自己的专业背景,提出了“法治文化培育与文化强国战略”的主题,并就此主题发表独到见解。

中国政法大学黄进校长认为,此次全会特别强调要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这实际上是中国迈向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进军号角,对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建设,离不开社会主义法治文化的培育。

法治文化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国家依法治国、政府依法行政、司法机关公正执法,所有社会成员依法行事的社会方式。法治是社会主义文化的重要特征和重要内容,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的完善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的重要内容。要实现建设文化强国的伟大目标,离不开社会主义法治文化的培育,离不开法律制度建设和法治文化建设。

作为一所以法科为特色和优势的高等院校,培育社会主义法治文化是法大的重要任务和历史使命,学校应肩负起培育社会主义法治文化的担当。要做法治思想的引领者、法学理论的创新者、法律制度的构建者、法学教育的先行者、法治生活方式的布道者,引领全社会学习法律、敬畏法律、遵守法律,让法治成为中国人的生活方式,让法治成为中国社会的文化。

李德顺教授就“法治文化的内涵”发表了自己的观点。他认为,我国的政体应该是崇尚法治。法治不应该仅仅理解为司法系统和司法部门的事,而是国家政治的实质特征和核心内容。它不仅仅是用来治理国家的一种手段,而是应成为举国上下在政治生活当中普遍遵循的规则,普遍实现的一种生活方式。法制文化,意味着法治精神社会普遍化地实践,是法治精神的实践过程和实现结果。面对政府公信力弱化和百姓安全感的挑战,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政府行为透明化,有助于政府的公信力增强、百姓的安全感增强。

在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时期,法大要从四个方面贡献力量:为建设当代中国引领社会思想的法治理念和理论,提供理论和思想成果;培养法治建设的高端人才;为社会法治建设服务;以身作则,实施依法治校,为依法治国提供试验性的样本。

刘斌教授介绍了法大在法治文化建设方面做出的努力和取得的成果。理论方面,法大通过学报法治文化专栏、法治文化网、国内外会议论坛的召开、教学等方式,在法治文化的概念、法治文化内涵和外延的界定、法治文化理论框架的建构、法治文化的分类、法治文化与相关学科、部门法治文化等六个方面进行了研究和探讨。实践方面,法大在5年前已开始了法治文化方面的人才培养;成立了法治文化研究中心,为今后法治文化的研究和发展奠定了基础;在社会上做了大量的实践调研,并开展了相关课题研究,取得了不错的成绩。

刘教授建议,依托和发挥学校法学和政治学学科的优势,整合相关学科的研究力量,成立法治文化或者是法治文化与政治文明的研究机构,促进学校自身的建设,为社会主义法制文化的建设贡献力量。

薛刚凌教授认为,我们的经济发展、政治文明和文化现在走到了一个新阶段,各有不同的评价体系,如何相对匹配、相对支持是文化发展中的一个重要问题。尤其应注意的是,我们国家实行的是双轨制——人治和法治。在新的发展时期,应该吸取传统文化中的精华,建立一种机制,使传统文化和法治文化能够相匹配,打造新时代中国所需的中国特色的法治文化。

庞金友副教授提出了在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建设中不能回避的五个关键问题。首先是文化体制的问题。中国文化的内容大体包含三部分——传统文化、现代西方文化、马克思主义文化。在当前的文化格局下,应从三者之间寻找一个最基本的平衡点支持文化强国战略。其次是文化差异的问题,中国的文化差异最突出的是精英阶层内部的文化差异。解决这个问题的可行办法是,让大众同时参与文化的决策,参与文化的发展。再次是文化多元的问题,我们要在吸取国外多元文化发展的经验和教训上,立足于我国国情,打造、培育多种文化,让多种文化并存共荣、和谐发展。然后是文化动力源的问题。在当前中国,文化体制改革和文化动力源由国家、政府推动。要想实现文化的大发展,政府应转变职能——放权。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共同把动力注入到文化变革的过程当中。最后是文化独立性的问题,当前中国文化的发展,存在两大文化独立性问题:文化与经济过近,文化与政治过近。在建设文化强国的背景下,政府应转变决策,让公众一起参与到文化建设中。

中国政法大学副校长马怀德教授认真总结了各位专家、教授的发言,并提出了自己的看法。他认为,法治文化体现的是法的精神、法的理念,强调法的权威,法治的权威,强调规则的统一适用,强调平等,强调程序,强调民主,强调理性,强调尊严。在中国培育社会主义法治文化,应看准4个问题。第一 ,执政者率先垂范。政府要守法,政府的高官、企业的高管要有法治精神、法治理念,这样才有可能真正意义上把法治精神融入到血脉中去。第二,媒体的理性。媒体是信息的传播者,也是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传播过程中,媒体要有理性和规则意识。第三,教育。法治文化的培育要靠社会、家庭、培训机构和教育机构共同努力,要让中国的每个公民从小到老其骨子里都要有法治意识。第四,民众要理性。如何让民众理性地表达自己的意见,这是媒体的责任,也是每个公民个人的责任。

最后,专题研讨会在中国政法大学高浣月副书记的谢词中结束。(陈金明 刘智文 李盟盟)

原文链接:http://rmlt.com.cn/News/201110/201110281656239776.html

关闭

| 图片新闻 |
| 热点新闻 |
| 法大微信 |
扫一扫,知道更多

手机版 | mobile phone version

中国政法大学新闻中心版权所有 © 网络工作室负责维护
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电子信箱:news@cupl.edu.cn


新闻网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