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检索 

高级搜索
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媒体法大  >  正文

新浪年度“十大好书”与《新京报》年度好书颁出 江平先生八十自述与蔡定剑教授遗作均榜上有名

来源:新闻中心   1-9   阅读:
T AAA

【人民网】新浪中国好书榜2010年度“十大好书”揭晓

人民网北京1月7日电 (记者张健、文松辉)新浪中国好书榜2010年度“十大好书”颁奖典礼1月6日在中国现代文学馆隆重举行。当选新浪2010年度“十大好书”的分别是:《巨流河》、《沉浮与枯荣:八十自述》、《民主是一种现代生活》、《国家记忆》、《重新发现社会》、《1Q84》、《送你一颗子弹》、《中国在梁庄》、《当我们谈论爱情时我们谈论什么》、《白雪乌鸦》。

颁奖典礼上,新浪文化读书频道还推出了“新浪中国好书榜2010年度特别推荐图书——《我与地坛》”。2010年的最后一天,作家史铁生突发脑溢血逝世。散文《我与地坛》是史铁生最具代表性的作品之一,这篇一万五千字的文章,在1991年发表后,感动和激励了许多人。“我们在官方微博上发布的史铁生去世的新闻被网友们转发了两万四千多条,当天提及史铁生及其作品的微博讨论有五万多条,足见一个好作者和一本好书对读者的影响。新浪中国好书榜现在做的事就是将更多的好书带到读者面前,让好书的影响力传得更远,让读者在阅读时有更可靠的参考。”新浪文化读书频道负责人说。

票选环节方面,网友投票得出的前十名依次为:《白雪乌鸦》、《国家记忆》、《民主是一种现代生活》、《1Q84》、《鲁迅的胡子》、《“中间地带”的革命》、《送你一颗子弹》、《巨流河》、《我的抗战》、《俺们农村》。从公布的总榜看,网友投票结果中有六本书入选了“十大好书”,这个数据表明网友和专家评委的阅读选择似乎越来越一致。

原文链接:http://book.people.com.cn/GB/69360/13678517.html


【新京报】本报年度好书致敬6作者

由新京报书评周刊主办的致敬礼1月8日在现代文学馆揭晓6本致敬图书,并同时发布年度图书畅销榜,沈昌文、李敬泽、李洱、孙郁、止庵、黄集伟等近百位文化界人士参与致敬典礼,并共同回忆一年来的阅读盛宴。

好书聚焦责任感

在经过初评和终评两轮投票后,最终由江平口述陈夏红执笔的《沉浮与枯荣》获得年度图书,80高龄的学者江平亲赴现场接受致敬。江平说让他感到惊奇的是,不仅有老一代人愿意看这本书,也有很多年轻读者表示出关心,他们想知道过去经历的苦难历程,这让自己觉得很欣慰。也说明读者群里有很多人对民主与法越来越感兴趣。

而在分类好书中,2010年刚刚辞世的蔡定剑最后一本图书《民主是一种现代生活》获得年度社科书,蔡定剑的儿子蔡克蒙前日刚刚从国外赶回北京替父亲来领这个奖。24岁的蔡克蒙现在在巴黎留学,他回忆自己的父亲这个年纪应该刚进中国政法大学读书,“我觉得他最基本的是知识分子的良知,看到社会不公平的现象,觉得作为一个知识分子有责任站出来说话。”

获年度历史传记书的《国家记忆》的作者章东磐也是特意从外地赶到北京来接受致敬,他透露自己的朋友现在又发现了大量抗日战争照片,所以准备再去美国一次把大量档案照片复制回来。而年度文学图书作者梁鸿则感叹,梁庄没有因为自己而改变什么,这让她羞愧和难过。年度商业书《80年代:中国经济学人的光荣与梦想》作者柳红尖锐指出80年代经济学人与现在走红的经济学者之间的区别,年度生活书作者方舟子则表示,比起以打假身份被肯定,科普作者身份更让他看重。

旧书逞强畅销榜单

与年度好书同时公布的还有2010年度畅销榜。郭敬明的《小时代2》成为年度畅销冠军,但是除此之外,排行榜上的主流还是几年前出版的旧书。特别是2003年出版的《窗边的小豆豆》和《哈利·波特》系列,依然保持在畅销榜上长盛不衰的局面。

更有意思的是,韩寒与郭敬明的作品再次同时登上2010年度榜单,两人的对比又成为不可避免的话题。不过话题最终并没有聚焦于简单的比较,而成为对中国年轻写作与出版势力的一种检阅,“我觉得他们很有希望,比如我们办了很多杂志,这些孩子有理想有激情,我觉得比我们以往的那些腐朽的没落的以及代表着旧意识的杂志和期刊好得多,我觉得他们特别特别有希望”,长江文艺出版社安波舜说。

七年理想从未改变

新京报阅读主张

致敬礼代表着新京报及其书评周刊创办七年多以来从未改变的理想,我们努力搭建一个公共的、开放的平台,用文字表达对作者的敬意,用版面参与图书出版业的繁荣,用排行榜记录读者的选择,用评价阐释公共立场、专业品格、独立思想、现实情怀的阅读主张。今年是新京报年度好书评选的第七个年头了,我们向荣获年度好书的作者、编者表达最崇高的敬意,你们书写了这个时代最珍贵的思想和记忆。同时新京报尊重市场的力量和读者的选择,今天揭晓的2010年度图书畅销榜单也完全基于读者的实际购买,我们同样向上榜畅销书的出版机构致敬。你们的努力传递了这个时代的阅读趋势和品格。

我们相信保持和延续阅读的习惯并不是为了挽救传统媒体或者出版印刷业,而是为了让我们在这个喧嚣、浮躁、碎片化的时代保有独立思考的能力,为了进步而美好的思想、文化、专业、创意文字、设计得以传承和发扬光大。

好书作者回眸2010

江平 好书可让人反复阅读

就我个人来说,我觉得每年很难找到几本特别优秀的图书。我这本书被评为年度图书,那就说明我们现在还没有更好的图书出来。在文学类图书方面,我觉得总体没有体现这个时代的特征,社会科学也不够……

总体而言,中国出版市场还是繁荣的。出版社很多,出版的图书品种也很多,有一些受读者欢迎的书,也是自然而然的事情。但是对我而言,很少有书让我读两遍甚至三遍。我觉得,一本好书不仅要让人买,而且要让他们反复读。现在,这类图书太少太少。

江平(年度图书《沉浮与枯荣》作者)

章东磐 对最近出版不满意

实际上,我是一个会读书的人,手里正在读的是《民主的细节》,前一段重读的是《福特传》。从我们获奖的《国家记忆》来看,内容提供者,是美国国家档案馆,作者是美国照相兵。这个奖是给当年那些军人和真正的作者。从装帧和印刷讲,这本书最多60分。一本被《新京报》评为好书的书,内容和外在品质应当相匹配。

我在深圳的家附近,有一个不大但很不错的书店。但是,我总要去两三次才能买到一本我想要看的书。

总体来说,我对这几年的出版不是特别满意。我更多的,是希望通过阅读,了解那些我不知道的,而且需要知道的事,而且它是真信息。在此次《新京报》致敬的其他5本书里面,《大象为什么不长毛?》我会去读,我希望一本书里更多的是精确的、真实的、客观的、新奇的信息,还希望这个书要有好的写作,读起来像听音乐一样,在心里能引发内在的共鸣。

章东磐(年度历史书《国家记忆》作者)

梁鸿 渴望找回曾经的美好

新京报对好书的评选,体现了它秉承的立场。譬如,蔡定剑的书当选,说明了中国人对公民意识的渴望,这如果成为一种潮流,将会有助于构建健康良好的社会。方舟子的科普图书亦如是,帮助培养人们的科学意识,对社会非常有益。我写这本书,其实更大程度上是一部乡村心灵史。我小时候,因为在青山绿水中成长,所以我对美有感觉,我们的下一代,成长在恶劣的自然环境里,对美很淡薄,因此我在书中才一再地去回望、提醒。大自然会影响我们的心灵,尤其是在成长的过程中。

梁鸿(年度文学书《中国在梁庄》作者)

方舟子 我的科普并非面向儿童

获奖很荣幸,不过如果能够颁给我一个科普类,而不是生活类的图书奖,那将更合适一点。我听说有的读者去买书,是偷偷的去买,怕别人知道了自己要买一本“少儿读物”,但实际上我这本书并不是少儿书,而是给成年人看的,而科普这个概念也不仅仅只是给儿童的,我们所有人都应该提高自己的科学素养。我觉得科学是高于生活的,它可能会在生活中有点指导作用,但更多是推动人类社会的进步,同时也是代表着人类精神世界的追求,所以它也不是很实际的。不过我也能理解,现在图书市场上,科普类的图书太少了,要选的话也就这么几个人,选的话也没有太大的意思。

我今天来到这个活动,是以作家的身份前来,但很多来跟我打招呼的人都还是把我看成一名打假斗士,其实我这些年来做得更多的是科普的工作,打假只是其中一个平台,我一直想改变大家对我这种印象,但似乎很难。

方舟子(年度生活书《大象为什么不长毛》作者)

柳红 怀念以前的经济学者

今天上台领奖的基本上都是三四十岁以上的人,而我想起,八十年代活跃的那些经济学人全是二三十岁的人,那是因为当年的老人愿意提携年轻人,有一本经济类刊物明确规定只刊登35岁以下作者的文章,每个人都得在文章下标注自己的出生年月。如果一定要把八十年代的经济学人与现今走红的经济学者做一个对比,我觉得,现在有些经济学者被权力和资本收买了。其他年度好书都很好,在我的意料之中。

柳红(年度商业书《八○年代》作者)

刘星红 重新开始启蒙

章东磐的发言给我留下了很深的印象,因为这本书,人们开始来找回这70年前的历史,有点晚,但是幸好有人来做这件事情了。另外柳红写的关于80年代的经济学家也非常好,两个时代的经济学家有着很大的差别,我觉得知识界对80年代还是很肯定的。

蔡老师这本书不是一个系统的学术著作,它是不同文章的集合,从常识和逻辑这些大家都知道的事实来讲民主的价值,呼吁建立一个民主社会。知识分子不应该不关心劳苦大众,而是应该站出来。蔡老师在这本书第二次加印的时候增加了一篇回应文章,这种敢于为真理去辩护的勇气是很值得尊敬的。

蔡老师的去世,让很多学者、媒体都在关注他所做的事业,能够引起多少深远的影响我不知道,但至少是一次启蒙。

刘星红(年度社科书《民主是一种现代生活》作者夫人)

原文链接:http://news.bjnews.com.cn/2011/0109/104706.shtml

关闭

| 图片新闻 |
| 热点新闻 |
| 法大微信 |
扫一扫,知道更多

手机版 | mobile phone version

中国政法大学新闻中心版权所有 © 网络工作室负责维护
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电子信箱:news@cupl.edu.cn


新闻网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