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12月20日,为学习贯彻党的十七大精神,落实中央和北京市关于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精神,推进十七大精神进课堂、进教材、进学生头脑,进一步深化十七大精神的学习宣传工作,北京市委教育工委、市教委举办“学习贯彻十七大精神与加强首都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论坛”――2007年度北京高校德育论坛,会议将对“百万首都大学生同上一堂课”活动进行阶段性总结。许嘉璐、李卫红、朱善璐等领导和各大高校校长出席论坛。
我校徐显明校长在下午的“大学校长谈德育论坛”上发表了题为“大学教育中的德性问题”的主题演讲。图文实录如下:
[主持人]:……下面我们请中国政法大学的徐显明校长演讲。 [14:55]
[徐显明]:王书记、各位同仁,非常高兴有机会和大家交流一下我们的想法,我不像章良校长那样,把自己学校作为一个案例,总结出那么多的经验。我更多是从理性上讲,对宏观的问题做一些思考。所以我的题目是“大学教育中的德性问题”。我思考了五个方面:第一个是教育中与德性有关的基本命题。高等教育当中和德育教育有关的命题中有哪些?我思考了四个: [14:56]
[徐显明]:第一,教育本质。教育本质始终是引领我们的灵魂,这是我们所有从事教育的人都应该思考的。当然在这个命题上可能会有不同的答案,有的人说教育是以传授知识为主,但是我个人认为,传授知识是排在德育之后的第二位的使命。所以,教育的本质始终是引领人的灵魂。我们每一个人的这一生,它的德性和动物性之间有一个比例关系,人生下来的时候更多的是动物性,随着成长、获得社会认知的增多,大概在四五十岁的时候,到了不惑之年或者是知天命之年的时候,动物性和他的德性大概占50%左右。在人生的后半段主要是德性的成长过程,德性占据了人性当中的90%。人的一生是动物性和德性相互较量的过程,因此教育最本质的含义是引领人的灵魂,使人的德性不断增加。 [14:57]
[徐显明]:第二,教育的功能是什么?在现代教育学当中,教育最重要的功能应该是消除人和人之间的差别,所以把教育的功能,尤其是在基础教育,在国家的义务教育过程当中,就是要消除人与人之间的差别,为社会上的差别的消除提供一种最基本的手段,这就是教育的功能。 [14:57]
[徐显明]:第三,教育的价值是什么?教育的价值在于构筑社会公平和正义的一种生态。没有教育,社会的公平正义这种价值就难以树立起来。所以,构筑这种生态才是教育的基本价值。 [14:58]
[徐显明]:第四,教育的意义是什么?教育的意义在于体现人的主体性、人的德性和人的智性的“三性”的统一,在四个命题之下我有一个判断,就是没有德育的教育便是一种罪恶。进入二十一世纪之后,人类面临许多新的罪恶的侵扰,排在第一位的就是没有德育的教育,排在第二位的是没有劳动的财富,排在第三位的是没有诚信的交易,排在第四位的,今天有媒体的朋友,请允许我多说一句话,没有责任的媒体也是一种罪恶。还有没有正义的强制、没有公正的审判等等,这些都是人们面临的新的罪恶,但是所有罪恶当中排在第一位的便是教育,有的教育失去了德性,教授的只是方法,人们获得了方法,就会用这种方法来危害社会,所以没有德育的教育是一种罪恶。 [14:59]
[徐显明]:第二个判断是没有公正的教育,受教育权变成一种特权。大家注意到了义务教育法正在修改,我们所要追求的目标是达到均衡发展。在义务教育阶段如果还出现人和人之间的差别的话,受教育权就不是普遍的权力。所以在这个意义上它就很难成为人权,所以我就把它判断成为一种特权。 [14:59]
[徐显明]:第三个判断,没有正义的教育,教育便会以功利为目的。大家可以去看看新浪网和搜狐网,每天在里面做的广告,滚动里有我们一些很著名的大学。我数了一下,一个月的时间左右,在一个栏目里有20个广告,我们一所大学居然一天在里面占据了7个,就是7/20。教育失去阵地的话,它便以追究功利为目的,所以我们现在的教育要警惕陷入到市场经济的陷井当中去,一旦进入到这个泥潭当中,你便失掉了教育的本质目的。 [15:01]
[徐显明]:第四个判断是没有主体性的教育,受教育者只能处在教育关系的客体,它永远成为不了主体,所以一个问题,我们只要思考,素质教育是我们现在要开展的一种形态,但素质教育并没有回答人的主体性问题,所以现在我有一个想法,素质教育下一步的发展是什么?我个人思考应该是人格教育。人格教育才能恢复人的主体性,如果人的主体性都得不到恢复,人总是处在客体教育上。就像我过去打的比方,大学教育是什么?不要把学生当做矿石,也不要把大学当做冶炼者。如果大学的教育是一个冶炼过程的话,那么它的主体地位在哪里呢?所以我们要转变一些观念。不要把学生当做矿物质,要把学生当做生物。不要把大学的过程当做矿物的冶炼过程,而是应该把它当做生物的生长过程。所以要恢复学生的主体性。这是我与大家要交流的第一个想法,教育有关的基本命题。 [15:01]
[徐显明]:第二个想法,大学的德性特征。这里面有几个我们每天都在思考,而答案不一定一致的情况。大学之“大”,到底大在哪里?教学之“学”,究竟学在哪里?大学之学到底蕴含了哪些含义?我们天天都在大学里,在我看来,我们今天要思考大学的功能,大学之大,第一大在于有大德,大学之大,首位在大。就像中国的明天,大学里所讲的,“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明德、亲民、至善这三者结合在一起就是大学。所以没有德性的大学是不受人尊重的大学。大学和社会上的机构区别在哪里呢?大学的权威性和政府的权威性比较的时候差别在哪里呢?政府是管理的权威,它是公共资源配制的权威,它也是公共信息发布的权威,所以对政府来讲有这三个权威地位。而对大学来讲权威地位是什么?大学首先是道德的权威,大学其次才是知识的权威,大学还应该是思想的权威。所以大学要做到这三个权威地位,这个大学才是一所受人尊重的大学。所以排在地位的应该是大德。排在第二位的是大学问或者是大知识,大学就是把比较聪明的人变得更加聪明的人的过程,或者是把聪明的人变得智慧的过程。因此大学里面是有大学问和大知识。大学的大知识有几个态度,第一是要把前人的知识传播给后人;第二是要有创新意识;第三是要有创新知识,所以大学里是需要图书馆,政府里是不需要。第四,我们还应该有运营的知识;第五是要有交换的知识,我们没有的,要进行国际交流,国际交流的意义就是把别人的知识拿来为我所用。 [15:02]
[徐显明]:大学里有五个基本态度,在这上面才能够称之为知识的权威,所以它是具有大知识和大学问的。把大知识和大学问合一起的人才可以称作大师,我们每个大学中最受尊重的老师,如果他可以称作大师的话,他一定是同时具备着两种德性:第一,在品德上为人所敬仰,第二是在学术上具有权威的地位。两者是缺一不可的,如果他只有两者其一,他就不能被称作为大师。第四,大学里还应该有大爱,大爱也是大师德性的表现,当然其他人的爱,比如展示,教师要爱他的学术,把学术作为他的信仰。最好的教师是什么样的教师?做学术的人,只要是教师,都在从事这个职业,但是它的动机和目的,可以作出划分。最底层的,应该是为了功利而做学术,这样的学术是做不大的,所以这样的人是永远成不了大事。第二种是处于某种兴趣做学术,所以做学术需要保持某种兴趣、某种冲动。在这种情况下,学术有可能做大。有时候兴趣会被转移,当被转移的时候,进入到另一个学科。最高状态大概就是爱因斯坦对居里夫人所做的评价,与其说居里夫人做的发明对我们有震撼,莫不用说居里夫人对科学的信仰和态度使我们更感到震撼。当做学术达到一种信仰状态的时候,那么这种爱是无边的。所以教师一定要学术,我们的工作人员一定要爱学校,我们的学生一定要爱学业,所以大学里应该有大爱。当然大学里还应该有大楼,这个“大楼”不是指建筑物,我很羡慕章良校长几十万平米的新建筑,大学里的大楼首先指的是学术条件,其次还包含这个大学的学术环境,包含着这个大学里的教师和学生的物质生活,这些合起来叫做大楼,所以大楼不仅是指建筑物。这就是大学之大,大学之大,首在大德,没有道德的大学是不受人尊敬的。 [15:04]
[徐显明]:大学之学的所有含义中,我认为最主要的是一个大学的学术产品。首先我们大学里是学府,我们区别于官府,也区别于食府。学府里面学人,有一部分是学者,一部分是学生。学者要从事学术,学生要完成学业。而所有的学结合起来组成学科,然后这个大学就形成传统的,这个学校就叫做学统,就是以一个大学最重要的事是否形成传统,我们有的一些大学越来越不像大学,它的历史比较悠久,但它的样子在发生变化,变化的主要原因在哪里?就是改变了原来的学术传统,一旦学术传统改变了,这个大学就不像个大学。所以大学之学,重在学统,这是包含着德性,这样大学之大、大学之学就决定了在大学里生活的人和在社会上生活的人在道德上有所差别。大学里的人,我想应该拥有这样四种品德:第一,独立之人格,人格的独立性只有在大学里才能够保持;第二,自由之精神。她把自由当做一切价值的最高准则;第三,她有创新之能力,她是将新的知识、新的思想。第四,她有守承之责任,“守承”是指守护国家、守护民族、守护这个大学的传统,目前中国大学要保持它的德性的话,应该去“官僚化”、去“功利化”、去“世俗化”,所以大学应该成为道德的楷模、创新的基地、良知的仓库,还应该成为社会的灯塔。 [15:06]
[徐显明]:第三部分,我想跟大家交流的是大学管理中的价值冲突的分析。作为大学校长要管理大学,除了琐碎的事务之外,更应该宏观的思考一些价值冲突。在一个大学中,有这样几类价值是矛盾的。第一类是正义和利益之间,正义是社会的主价值观,但大学里所有的人都需要利益,正义和利益有时候就处在冲突当中。我们看一个大学的德性,就是看你获取利益的时候,是不是能够像孔子所讲的“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大学爱财,也要取之有道。判断一所大学天天都在进钱,这个钱的来源和目的是不是肮脏的?在高等教育史上有一个案例,就是剑桥大学曾经拒绝了一大批捐款,这笔捐款是来自烟草公司,公司只提一个要求,在你楼里把我公司的名字标注出来就可以了。但剑桥大学的教授最后投票,把上亿英镑的钱拒绝了。烟草公司赚的钱是肮脏的,因为它是与健康不相融,它的钱再多,也不应该投在大学里。当一个大学有能力拒绝一些肮脏的钱的时候,这个大学的德性基本上就建立起来了,这个大学的传统基本上就树立起来了。所以,正义和利益之间存在着冲突,我们需要来解决它。 [15:07]
[徐显明]:第二是自由和秩序,尤其是学术自由和学术管理。大学里,现在大学制度有两块基石,一块是学术自由,另一块是自学自治。这两块也会发生冲突,所以自由和秩序始终是在冲突当中,我们选择哪一个?一个大学的活力往往表现在自由上,而一个大学的公允化和平面化往往表现在它秩序上。大学如果要成为一个创新型的大学,要把大学变成一个高水平的、世界一流大学的话,它的主价值更应该选择学术自由。 [15:08]
[徐显明]:第三是公平与效率。每一个大学的资源都是有限的,在有限的资源配制到不同学科上的时候,原则就会发生冲突。有一些学科是为生存而奋斗,是长线的学科。而有的学科恰恰处在边缘状态、新生状态、朝阳状态,这时候配制大学资源对大学校长来说就有所选择。学科建设上始终比坚持理想原则坚持“扶强不扶弱”,要把强势学科做的更强,弱势学科怎么办?这就出现公平和效率的冲突,这对矛盾怎么消除?这里面也有德性的问题。 [15:10]
[徐显明]:第四是生存与发展。一个大学里每一个人的状态是不一样的,每个学科的状态也是千差万别,所以生存和发展之间始终有冲突。这个冲突也是需要管理者去消除。 [15:11]
[徐显明]:第五是管理与自律。要相信大学里的“三自”原则,在学术上是自主的,在学术研究道德上应该是自律的,在学术的研究上应该是自由的,这“三自”就是以自律为核心,但是大学需要加强对教师的管理,尤其是师德方面的建设。这一系列的冲突需要我们教育,大学管理的本质是进行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最好的管理是想办法消除这些冲突,如果不能消除这些冲突,就想办法把冲突降低到最低点,能够把冲突降低到最低点的管理就是最德性的管理。 [15:13]
[徐显明]:第四个想法,对大学评价的标准,定在现有的美国化和单一化的状态,这“两化”是大学评价中的两大弊端。什么是受人尊重的大学?这句话是上个世纪30年代美国哈佛大学校长的一个判断,他说一所大学之所以受人尊重,不在于这个大学有多少大楼,也不在于这个大楼有多大的规模,而在于这个大学有一代代受人尊重的教师。我想一定这话是启发了我们,所以变成我们中国式的表达,“大学之大,非大楼之位也,乃大师之之位也”,这段话是同一个含义,但是哈佛大学校长的话更引我们的思考,要办什么样的大学?要办受人尊重的大学,我们现在的表述越来越多,我不反对,甚至我还非常鼓励,还很羡慕一些大学要把自己办成世界一流大学。中国政法大学也试图把自己办成世界一流大学。但在我们把自己办成世界一流大学之前,我们的思考是先使这所大学受人尊重,我们的基础目标是办一所受人尊重的大学。 [15:14]
[徐显明]:我觉得受人尊重的一所大学有四个特征:第一,一定是有德性。它是社会道德的楷模,是社会的灯塔。你有道德,人们才向往你,才尊重你。第二,一所大学受人尊重,一定是有思想性,所以有思想的大学能成为社会良知的仓库,能成为社会思想的储存地的时候,当打开这个大学的大门,能够有各种思想为社会服务。第三,这个大学应该有它的贡献力,贡献力在大学的学科可以分为四类,第一类自然科学,最高贡献是贡献一种新的知识。第二类学科是工程技术类学科,最高水平的贡献是贡献一种方法,包括新的工艺。第三类是社会学科,社会科学的最高贡献是贡献一种思想。第四类学科是文史学科,这些学科的最高贡献是贡献一种新的文化,或者是给人们贡献一种新的生活方式。这些贡献,都看你这个大学的贡献力。所以受人尊重的大学应该是有贡献力的大学,而你这个大学应该具有不可替代性,就是有特色性,有特色的大学才是受人尊重的。 [15:15]
[徐显明]:大学的德性、大学的思想性、大学的贡献性和大学的独特性,这“四性”合起来,我们才认为这所大学受人尊重。但我们现在评价大学的时候,因为德性是不能量化的,思想性也是不能量化的,特色性还是不能量化的,所以现在对大学的评价已经陷入一个单一化的状态,仅仅以知识为标准,SCI、EI等等,这完全表现为一种数量,以数量为大学的一种排名,正在忽略一个大学的德性,正在忽略一个大学的思想性、正在忽略一个大学的特殊性。因此我认为这种评价标准正在陷入到一种“美国化”的状态。如果把这“四性”综合在一起评价一所大学的话,我相信欧洲的很多大学,像贡献了哈贝马斯的大学、贡献了福柯的大学,它的排名一定不在美国这些大学之下,这是我和大家交流的第三个想法,在大学评价当中要有德性的标准。 [15:17]
[徐显明]:第四个想法,我们可以谈一下大学的道德建设。道德是一个体系,我认为这个体系是由三部分构成,处在基础地位的是公民道德,就是使人成其为人的道德。比公民道德高一个层次的是职业道德。职业伦理一定比公民伦理更高,而处在道德顶层的,我把它叫做政治道德。当一个人能够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毫无自私自利之心的时候,他就是最优秀的政治家,他一定是最优秀的道德的楷模,就是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人。这样的道德是政治道德。道德是这样的一个体系。 [15:18]
[徐显明]:现在大学面临什么样的问题呢?我们的道德教育是倒置的。公民教育应该在基础教育中完成,使人成其为人的过程应该是义务教育的责任。我把教育分成三个层次:基础教育叫做使人成其为人的教育,大学教育是使人成其为才的教育,研究生教育是使才成其为器的教育。而我们现在的问题是,当道德教育倒置的时候,比如说我们的中小学教育,现在正在对它进行政治道德的教育。很小的孩子就要树立远大的共产主义理想、社会主义理念等等,可是到了大学阶段,我们反过来对他进行公民教育,大学生里面要开设公民读本、要开设法律常识,这个现象就叫做道德教育的倒置。这导致了什么状态呢?大学正在承担着基础教育应该承担的责任。实际上基础教育的责任现在推后到大学教育里。使人成其为人的教育,目前竟成为中国高等教育的基础使命。这是我们现在要面临的一个问题。 [15:19]
[徐显明]:在整个道德中,你会按照另外一种标准来划分,可以把道德分为小德、中德和大德。大学应该是养大德的地方,但现在大德不得不从小德做起,小德的表现是什么?是“三心”,恻隐之心,就像孟子讲的,当你看到一个人掉到井里的时候,你是否心动?坐而视之,兽也;起而救之,人也。第二要有报恩之心。我们现在有一些大学中,我记得上海交通大学有一个搞德育的老师上台的第一句话,大家有没有带手机啊?大家不知道怎么回事,有一部分同学回答说带了。如果你带手机的话,现在已经到了十月份了。现在你就在课堂上,我给你一分钟的时间,你给你父母发一个信息,告诉父母,天凉了,应该增添一些衣服。学生在课堂上发了这个信息,很快家长都给回了信息。家长回信息之后,在家里对孩子的评价是什么呢?说这个孩子长大了,这个孩子懂事了。孩子第一次知道关心父母。这是什么心?最起码的感恩之心。所以在古代传统里这是小德,但小德也不得不在大学课堂上教育。小德当中还有一个敬畏之心,要对人、对事业保持敬畏之心,这是小德,但是我们的道德应该从小德养起。中德是什么?仁义礼智信,仁是爱仁义,义是道义,我们现在有的学生借了钱还不知道还了,贷款以后还要还,不知道还款的道德居然都产生了。义的教育没有、消失了。礼是有恭让,智者甚为,但是不是暴力,用你的智慧超过别人的时候才叫智。信者,你去履行。仁义礼智信属于中德。中德,我们现在也缺乏。最后是大德,其中有四个表现,第一要有政治信念,我们要树立共产主义的理想,要相信我们党的领导的正确性。第二要有价值观,就是公平正义。第三要有制度的安排,就是民主法制。第四将来要有所作为,要关注人权、关注民生。这些德才是政治道德,才是大德。所以我们大学里的道德体系应该从小到大,从基础到最高,就是这样的过程。 [15:22]
[徐显明]:谢谢大家! [15:22]
原文链接:【人民网文字直播】学习贯彻十七大精神与加强首都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论坛
【人民网】百万首都大学生同上一堂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