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检索 

高级搜索
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媒体法大  >  正文

【中国青年报】中国政法大学创新德育工作新模式——少了空洞教条 多了润物无声

来源:记者 李丽 实习生 李春莲   9-13   阅读:
T AAA

“我没有一丝的自卑和伤感,相反,我感受最深的是幸福和感激。辛苦的过去已变成了宝贵的经验,师长的关心和支持是我的坚强后盾,我有信心有勇气迎接各种困难和挑战!”

这是中国政法大学2005级行政管理专业的高贯嵩,在参选校“自强之星”演讲时说的一段话。从2005年起,中国政法大学每年都从贫困大学生中评选出百名“自强之星”,高贯嵩就是今年选出的一个“明星”。

高贯嵩来自一个贫困的农民家庭,因为贫困,他曾“觉得别人都比我优秀”。然而,学校开展的“自强之星”评选,“让我觉得,贫困并不可怕,只要我们自强自立。”

高贯嵩在生活费有了着落之后,毫不犹豫地向需要帮助的其他同学伸出了援助之手:大一,让出了安排给他的新长城助学金和黄乾亨奖学金;大二,把自己的勤工助学岗位让给了家乡受灾的同学,自己到校外兼职做饭店服务员、超市促销员。

谈到这些学生典型,中国政法大学学生工作部部长李秀云说,来自学生身边的例子,更能震撼学生的心灵,这样的典型能和其他同学产生互动,“让学生自己教育自己,效果非常好。”

近几年来,在总结了50多年德育工作经验的基础上,中国政法大学结合高等教育规律和大学生成长规律,创造性地提出了“教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科研育人、环境育人”的“五育人”工作方法,使大学生德育工作趣味盎然、润物无声。

“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要避免假大空,学生们最烦这个了。”中国政法大学副校长马抗美说,把思想政治教育化解成具体的项目和行为,让学生自己体会其中的真善美,比空洞的教条,效果要好得多。

2005年10月,中国政法大学学生处推出了辅学课程。在综合考虑了学生的需要以及老师们认为“应该教导的东西”后,课程设计安排了化妆服饰、心理辅导和大学生问题处理等10门课。按照最初的设想,这个课程的授课对象是新生,但没想到,“报名的学生非常多,反响特别热烈。”李秀云回忆说,“哪个年级的本科生都有来听课的。”

正因为如此,2007年的辅学课推出了20门课程,并正式更名为“全人战略发展计划”。这些课程既有涉及同学日常生活的诸如人际交往、心理辅导的问题,也有开拓同学科学视野的天文观测术、科普知识等,还有以培养同学文化修养的中国茶文化和钢琴欣赏课程。

李秀云主讲的“美食欣赏与制作”备受学生推崇,已经讲了4轮。课上,李秀云从粮食讲到制作菜品,从菜色搭配讲到美食欣赏。内容看似简单,却透着美的情趣、创新意识的培养和生活智慧的启发。一般来说,选修课人数不会超过30人,可“去食堂包饺子的时候,来了70多人”。

在食堂操作间,学生们亲眼目睹了师傅们挥汗如雨的辛苦,亲身体会到了生米变成熟饭的不易。一堂课下来,“他们就认识到应该尊重师傅们的劳动成果,应该节约粮食。”李秀云说,这样做比只是挂上“节约是一种美德”的宣传条幅,效果要好得多。

像“大学生全人培养计划”这样的品牌项目,中国政法大学还有很多。如“大学生成长沙龙”、“大学生心理素质教育”等,都非常具有针对性和时效性,都是通过服务来实现价值,解决大学生成长发展中的问题。

原文链接:http://zqb.cyol.com/content/2007/09/13/content_1891786.htm

关闭

| 图片新闻 |
| 热点新闻 |
| 法大微信 |
扫一扫,知道更多

手机版 | mobile phone version

中国政法大学新闻中心版权所有 © 网络工作室负责维护
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电子信箱:news@cupl.edu.cn


新闻网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