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政法大学是一所以法学为主的多科性的教育部直属全国重点大学和国家“211工程”重点建设大学,在法学教学、科研、社会服务领域具有突出的整体优势,是中国法学教育、法学研究的重要基地和法学对外交流的中心。建校55周年来,学校秉承推动政治进步和法治昌明的办学传统,发扬“艰苦奋斗、致公为民、法泽天下”的学校精神,在半个多世纪的办学历程中,积极推进教育教学改革,努力探索法学研究和法学教育的新模式,力求将高等教育的普遍规律和法学教育的特殊规律相统一,逐渐形成了具有鲜明特色的人才培养模式和办学体系。
中国政法大学是全国法学教育的最高学府,是治国理政的杰出人才培养中心。55年来,共为社会各界输送以政法专业人才为主的各类优秀毕业生20万余人,为推动国家的政治进步和法治昌明做出了巨大贡献。该校坚持以人才培养为根本任务,以培养推动国家政治文明和法治建设的杰出人才为目标,创造性地形成了以“法的精神”为底蕴,以“厚德、明法、格物、致公”为品格,培养厚基础、高素质、宽视野、强能力、真本领的复合型人才的育人模式。
1、以“四跨”为特征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中国政法大学把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作为培养复合型人才的重要途径,开创性的实行了“四跨”培养模式,即:跨学科培养;跨学历培养;跨学校培养;跨国家培养。
适应由长期的单一法科大学向多科性大学的转变,中国政法大学探索实施跨专业、跨学位的培养模式。它是“法+x”或“x+法”、“x+x”的双专业、双学位的培养模式,也被称为“456”人才培养模式。其内涵是:全部专业实行四年制本科教育,所有专业学生入学两年后有机会选择第二专业,从而在5年内完成双专业、双学位的教育,在部分专业中实施六年制本硕连读,在法学专业教育上探索六年制本硕联读的精英教育。自2003年全面实施该培养模式以来,已有1300余人取得了双专业双学位。
从2005年9月派出学生到山东大学学习开始,中国政法大学已与中山大学、吉林大学、武汉大学等7所国内名校实现了学生交换培养,目前互派学生人数已超过500人。该校坚持教育要面向世界,近年来将本科生的跨文化交流作为国际交流工作的重点,正式派出学生访学的有分布在五大洲的十多所著名大学,参与学生近200名。该模式的开展提高了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国际竞争力,也大大地提升了学校的境外知名度。
2、 以科学、融通、合理为宗旨构建课程体系,全面推进课程建设
中国政法大学全面修订人才培养方案,精心打造与培养复合型人才相一致的课程体系,逐步形成了具有法大特色的法学专业课程和非法学专业课程相融通,专业课程与通识课程相结合,基础理论与实验教学相渗透,思维训练和技能培养相补充,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相一致的科学合理的课程体系。在立足专业课程的同时,着力深化通识教育改革,2005年启动新一轮通识教育课程改革,提出了打造“有灵魂的通识教育”的理念。集全校乃至校外的最优质师资资源,重点建设《中华文明通论》和《西方文明通论》两课,以此作为能够统领整个通识教育课程体系核心课程,受到学生的普遍欢迎。
经过积极努力,该校的精品课程建设取得了显著成效,近两年已建成《中国法制史》、《西方政治思想史》2门国家精品课程,《国家赔偿法学》、《公司法学》等5门北京市精品课程以及36门校级精品课程。双语课程的建设也卓见成效,已开设32门双语课程,涉及4个语种,7个专业。其中法学专业双语教学课程25门,占全部双语课程门数的78.1%,还建成网络课程229门、视频课程19门,网络课程达到专业必修课程总数的60%。
该校的法学教材建设也成绩雯然,一直为我国的法学高等教育和人才培养做出着特有的贡献。近几年来,该校以法学精品教材为龙头,重点推进全校教材建设,着力打造14种法学精品教材,目前共有“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教材2种、“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30种,北京市精品教材11种。
3、以注重实效为目的大力强化实践教学
在继承和发扬实践教学传统优势的基础上,中国政法大学自2001年以来打造了以全面提高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为核心的实践教学新体系。该校是国内最早开展法律诊所教学模式的学校之一,目前已开办环境法、知识产权法、行政法、经济法等四个法律诊所,正在筹办青少年犯罪和婚姻法两个新诊所。作为校内实习基地,诊所每年可为学生提供240个出诊机会,不仅能使学生以最快捷的方式理论联系实践,还给他们提供了无偿帮助弱势群体、了解社会的最好平台。
中国政法大学重视加强实验室建设,目前拥有教育部仅有的两个文科部级重点实验室中的一个——证据科学实验室,建成社会心理、国际商务等7个专业教学实验室、2个模拟法庭、1个国际空间法模拟法庭,为提高相关专业学生的实践能力提供了优越的条件。
该校近年高度重视实习基地建设,规范本科生专业实习工作,实施专业教师和实践教学基地兼职教师双重指导的实习指导工作模式。2006年新建基地98个,2007年总数已达207个,其中包括北京市海淀区人民法院、国家发改委经济体制与管理研究所等一批重要的司法机关和企事业单位,学生进入基地集中实习率达到100%,这在全国高校中是绝无仅有的。
为使学生较早参加科研和创新活动,中国政法大学还设立学生创新基金,每年投入十多万元,自2006年开展以来,共资助创新基金项目212项,资助金额近18万元,参与申报的学生近1500人。
4、丰富第二课堂 强化综合素质教育
形式多样、内容丰富多彩的第二课堂,使中国政法大学形成了有法大特质的人文风土。“学术十星”、“准律师大赛”、“江平民商法奖学金”、“校长奖学金”等数十项学术竞赛项目,成为培育学生的学术创新能力,推动学生进行研究型学习的孵化器。本科生学术刊物《学术法大》的创办,也受到学生的欢迎,至今出版10期。学术资源和成果的长期积累使该校在全国课外科技竞赛中取得了突出成绩,2003年该校作品获第八届“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特等奖、三等奖各一项、二等奖两项,2005年获特等奖一项,三等奖四项;2006年获“中国空间法模拟法庭竞赛”亚军。2007年,该校获得教育部批准建设国家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基地。同时,包括准律师协会、农村与法治研究会、自强社等近百个学生社团,也成为学生自我教育、自主成才的重要载体。于1996年成立的准律师协会被评为“全国八大优秀社团”,其创始人佟丽华曾两次获得司法部“全国法律援助先进个人”称号,并获“2005年年度十大法治人物”等殊荣。
多年来,一代代法大学子以各种形式倾情服务社会。作为第二课堂的延伸,该校逐步完善了以暑期团队实践为龙头,以社会实践基地建设和学生返乡实践为两翼,以普法宣传、法律援助、模拟法庭为主要内容的社会实践格局。经统计,近四年该校共组织开展各类法律志愿服务活动6365人次,组织社会实践团队110余支,共有10个实践项目获得市级以上奖励,其中准律师协会发起的“发挥法学名校优势,关怀社会弱势群体”法律援助活动被评为2005年度北京高校“优秀学生社团活动项目”;2006年推出的暑期社会实践“双百行动计划”被团中央授予全国社会实践示范项目。“人民送我学法律,我学法律为人民”已经成为法大学子服务社会的实际行动。
5、法典化的教学管理与人本化的教学服务
在“教师为主体,学生为本位”的办学理念导引下,中国政法大学校把教学管理作为加强教学工作,培养杰出人才的关键环节,不断创新教学管理和服务的方式,提高管理和服务水平,并以“典”的形式出台了《中国政法大学本科教学管理典》。
教学质量是学校的生命线,该校把质量控制作为教学质量不断提高的关键手段,制订了《中国政法大学本科教学质量保障典》,建立了质量保障的长效机制。该典由质量目标系统、组织程序系统、规范标准系统、质量监控系统等四部分组成,包括六大质量目标的80余项文件和规章制度,无论形式还是内容,在国内高校应属首创。
为保证教学管理的信息化、专门化,该校早在2002年就引进了清华大学开发的电子教务系统,实现了教学管理各环节的信息化,自主开发网络评教与研学平台,通过网络研学,丰富教学资源。同时通过成立本科教学服务中心,实行柜台式一站式服务,方便快捷的为学生提供选课改课、成绩单打印、集中组织重修、免修等与学习直接相关的一切服务。
55年来,中国政法大学培育了很多具有学术创新精神和能力的学子,据不完全统计,全国高层次法官、检察官和律师的1/3,具有高等教育学历的司法工作者中1/10均来自中国政法大学。尤其是近三年来,该校本科毕业生一次就业率均在90%以上,使该校成为名副其实的国家最重要的杰出人才的摇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