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士生的培养非同小可,其质量不仅关涉国家人才培养的整体质量,而且直接影响时代创新能力的提升、民族文化的传承,以及与之相关的学术声誉和民族形象。在西方,博士生的质量是高等教育的“金字招牌”,是要“层层把关”的,非常严格。但近年来我们国家在这一方面却越来越随便。从基础学科特别是人文学科来讲,主要表现在6个方面的问题:
1、片面追求“研究型大学”的卡耐基指数,拼命扩招,导致滥招,成了博士生教育的“大跃进”。
2、学生入学动机不纯,为热爱知识和专业而求真求创新的博士只占少数,以拿学位做谋职跳板的居多,所以来去匆匆,这里面还不乏官员与富翁的“镀金”。
3、博士生基础薄弱,很大一部分根本不知道怎样写论文,甚至文句不通,词不达意,通篇错字、造字。人文学科的博士生连文字干净整洁的基础都不具备,有的语文基础还不如20年前一个像样的中学毕业生的水平。
4、因为以上的原因导致:博士从选题到资料,再到论证过程,都缺乏创新的价值与学术贡献。常见炒剩饭的多,无病呻吟无的放矢的多。他们既不重视也不敢对与本专题有关的学术史作出认真的清理与交代,不能站在当代学术论坛的平台上参与学术对话,问题意识普遍欠缺。所以当前的博士论文大多数在选题、资料、论证过程这三大要素上都了无新意,其撰写的必要性应当受到置疑。
5、小偷小摸比较盛行,转引他人论著中的历史资料、论证过程、论证方法与论点都不注明出处,或注得不准确、不全面;大段小段地抄录他人论著的资料、数据,乃至论证过程不作任何说明,旁若无人。更为常见的是尽量不看甚至完全不看原始资料,从别人的论著中把资料抄来,把转引当作直引。还有的将他人提交学术研讨会公开交流却未曾在报刊发表的论文据为己有,鹊巢鸠占,顶多在标题与段落上做点文章。
6、为了应付论文发表的数量竞赛,或刊物“级别”过关,博士生一边拼命炮制,一边不惜代价到处求人发表;有的不仅一稿两发,还一稿三发甚至更多。
可以说,凡是在我国学术界存在的违规现象,无论是低级错误,还是“高级”错误,在我国的博士生教育中都存在,而且师生“互动”。学风之浮躁固然自古皆有,而今日浮躁之广度与深度,堪称历史之最,实在应该好好管管了。
出现上述现象的原因是复杂的。有的基于生源的缺陷(如人文学科)与拼命扩招之后的雪上加霜,有的源自不懂学术规矩,有的来自导师的德、能不足;有的则与管理的不良与体制压力“逼良为娼”密切相关。总之,单方面的整顿根本不能解决问题,需要的是“综合治理”。
一个好的导师可以带出一个或几个好的学生,一个好的体制却能造就出一批或若干批好的学生。我建议:
1、控制招生数量,管好招生质量,不要让权力与金钱因素染指招生环节。
2、优化导师队伍,明确导师责任,确定导师授徒的最高限额,杜绝批发式与放羊式。
3、倡导学术规范,培育对学术的敬畏之心。参照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的Turnitin网站,建立类似的中文网站,从技术上加大打击剽窃的力度。
4、把好匿名评审关与答辩关,既不允许因“窝里斗”而刁难优秀的博士生获取相关学位之类现象存在,也不因人际关系复杂而放松导师组的质量把关。
5、改善管理,明确责权,放宽博士生修学与准备论文的年限,取消对博士生在校期间发表论文的苛刻要求,把培养经费下放到每个博士生,减少层层提成。
6、尽管笔者并不赞成量化管理模式与“高校排行榜”之类的竞争工具,但为了加强学术批评的力度与成效,建议高校排行榜的评价体系针对高校中的剽窃等学术丑闻现象,在研究生教育与学术成果的权重中增设负分,以为警示和约束。
http://202.106.161.5:7777/was40/detail?record=1&channelid=13795
(责任编辑:袁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