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检索 

高级搜索
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学院动态  >  正文

国际法学院朱利江教授主持青年教师创新团队学术研讨会

来源:国际法学院  12-30   阅读:
T AAA

12月26日下午,中国政法大学国际法学院朱利江教授主持的青年教师学术创新团队举行线上学术研讨会,就当下若干国际法热点问题及其话语权的构建展开对话。北京大学法学院博士后廖雪霞、中国社会科学院国际法研究所助理研究员孙南翔、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助理教授刘洋、对外经济贸易大学法学院助理教授李沣桦、副教授陈儒丹、讲师车路瑶、讲师孔得建以及全球化与全球问题研究所讲师杨昊出席了本次会议,国际法学院的同学们积极参加了本次研讨会。

本次研讨会分为两个部分,第一个部分围绕“中国涉外法律和话语体系”展开;第二个部分的主题是“公共卫生与国际法”,均由陈儒丹老师担任主持人。

在第一个主题“中国涉外法律和话语体系”中,孙南翔老师首先以“中国涉外法律建设和话语体系建设浅谈”为题进行了发言,从整体角度对中国法的域外法律建设和国际法话语的互动关系进行探索,指出中国法体系具有特殊性,其域外推广和宣传的困境包括语言翻译、法律体系信任度、文本解释权旁落等,这需要进一步在法律外交、权威发布、法律界互动、条约研究、智库建设和参与国际组织和机制等方面的加强和提高。随后,廖雪霞老师以“从南海争端看中国国际法表达”为题进行了演讲,通过对2009年越南和马来西亚大陆架划界案、2019马来西亚大陆架划界案中,中国分别出具的反对意见的文本,以及随后各方回应的分析,认为法律语言的决策需要实现考虑目的和法律后果,其具体选择需要考虑准确性和必要性,而话语权的建立则需要从规则的运用和创造着手,兼顾政治实力和法律权威两个方面。最后,李沣桦老师以“北京市‘两区’立法方案和难点”为题进行了演讲,聚焦北京市关于建设“国家服务业扩大开放综合示范区”和“北京自由贸易试验区”的立法研究,分别对相关立法必要性和立法难点进行了介绍,为如何在地方立法中吸收借鉴国际经验、加强国际规则对接、提升法律话语权提供了实践视角。

在第二个主题“公共卫生与国际法”中,刘洋老师首先以“国际公共卫生的法律建构——意识形态批判”(“The Legal Construction of Global Public Health: A Critique”)为题进行了发言,以当前国际公共卫生法的局限性和历史演变为脉络,揭示了其中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意识形态、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间的长期冲突,指出在目前疫情大流行的关键时期,中国应当抓住机会实现主体性。最后,杨昊老师以“疫情中的全球治理:区块链技术的潜在价值”为题进行了演讲,认为新兴技术在政治理论中具有特殊意义,在新冠疫情暴露全球治理问题的当下,基于去中心化算法的区块链技术可以在保护隐私的同时产生监督力和执行力,并通过智能合约确保强制力,这对全球治理具有重要价值。

研讨会上,各位老师畅所欲言,发表自己独到的见解,从国际经济法、国际公法和国际政治的角度出发,结合中国的实践需要和目前学界的最新动态,提出了许多宝贵的意见。本次研讨会在朱利江老师的简要总结中圆满结束。

编辑 陈韵如

关闭

相关文章:

读取内容中,请等待...
| 图片新闻 |
| 最近更新 |
| 热点新闻 |
| 法大微信 |
扫一扫,知道更多
| 微博 |

手机版 | mobile phone version

中国政法大学新闻中心版权所有 © 网络工作室负责维护
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电子信箱:news@cupl.edu.cn


新闻网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