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研究生教育工作的重要指示和全国研究生教育会议精神,进一步加强研究生导师队伍建设,全面落实研究生导师立德树人职责,不断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2021年12月7日下午,法学院研究生导师培训会在线上召开。我校副校长常保国出席会议并讲话,法学院院长焦洪昌、校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中心副教授许晶晶、全体研究生导师,院长助理、研工办主任陈维厚、法学院研究生辅导员及研工办全体工作人员近百人参会,副院长雷磊主持会议。
常保国在讲话中介绍了全国研究生教育大会后我国新时代研究生教育改革发展的重大举措,他希望法学院和研究生导师进一步推进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习近平法治思想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工作。加强师德师风建设,落实导师作为研究生培养第一责任人的职责,完善岗位管理,将师德师风、学术水平、指导精力投入、育人实效等纳入导师评价考核体系。
雷磊对国家和学校研究生教育的有关文件精神进行了解读:第一,强化导师管理责任、落实研究生培养第一责任人机制。导师要加强对研究生学位论文的指导,还要了解研究生的思想状况,将专业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有机融合,关心研究生心理健康。第二,加强师德师风建设,树立立德树人典范。国家对教师的评价机制已经由科研单轨制转向了科研与人才培养双轨制,要强化教师的思想政治素质考察,要求坚持把师德师风作为教师评价的第一标准。第三,贯彻“破五唯”教育评价改革精神,培养高质量人才。
导师代表席涛教授就如何做好一名研究生导师进行了分享交流。他表示,“投入与产出”是作为导师的基本理念。投入是时间和精力的付出,具体就是指导学生阅读文献、选题、上课、开题报告、预答辩、答辩等。而产出则分为精神产品和物质产品,前者就是上课、论文、著作,后者就是毕业生。培养出的毕业生是否符合社会需要,是否能变成社会的稀有产品,得到社会的认可,是评价研究生导师的重要标准。席涛教授还以法与经济学专业近年来多名毕业生的就业状况为例,证实导师的“投入与产出”理论。
许晶晶以《疫情下的心理应对》为题作了分享。她首先介绍了9月份以来北京市高校心理危机状况和我校心理咨询中心接受研究生咨询的情况,强调了导师在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的重要性。她表示,要建立导师、学生、学生工作、家长系统性的协同机制,导师要充分运用切入法和扫描法,关注学生的学业、生活、家庭等状况,积极与学生进行沟通谈话。同时,老师也要关注自身的心理健康状况。
陈维厚首先感谢各位老师对研究生工作的支持,并对各位老师为提高法学院研究生质量所作的努力与付出表示致敬。他表示,法学院是全校研究生人数最多、类型最多、专业方向最多的学院,研究生教育取得的成绩是所有老师共同努力的结果。陈维厚就2020至2021年度校院两级的研究生年度质量报告进行解读。年度报告对硕博研究生的各方面数据进行了定量分析和梳理总结,包括优秀生源率、一志愿录取率、按期毕业率、毕业人数、论文匿名评审情况、学位论文学术审查情况、三级论文抽检情况等。通过数据对比,期望能从中发现问题、诊断问题、总结问题、解决问题,并进一步全面提升研究生教育质量。
法学院党委书记刘大炜因公务原因未能出席会议,委托转达了他的意见。刘大炜表示,希望导师在教学科研中要高度重视意识形态工作,注意可能引发的舆论舆情问题。还要关注研究生的心理健康,发现问题应当及时与辅导员、心理咨询中心老师等联系。
焦洪昌最后总结讲话。他代表学院衷心感谢常保国副校长对法学院研究生教育工作作出的指示、许晶晶老师的精心讲授以及各位老师与研工办的辛勤付出,这次会议意义十分重大。针对学院的下一步研究生工作,他提出了三点要求:一是要对认真贯彻有关文件精神,对法学院研究生培养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进行认真归纳和梳理,制定出切实可行的改进对策,为进一步提高培养质量打好基础;二是希望各位导师要继续在导师工作和思政课程建设方面进一步下功夫,保持法学院在全校的领先地位;三是希望大家理解校院的各项政策,团结一心、齐心协力做好法学院各项工作,共同为学院研究生人才培养贡献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