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约通讯员 丁慧)为庆祝法大建校70周年,传承法大文化,传递法大精神,突出国际法律人才培养的办学特色,中欧法学院推出中欧特色课程巡礼系列,全面介绍中欧法学院的特色课程。
“联合国国际货物销售合同公约”(CISG)课程由来自比利时鲁汶大学(KU Leuven)的教授Jacques Henri Herbots讲授。Jacques Henri Herbots是鲁汶大学的名誉教授,曾担任鲁汶大学法学院院长。他的研究方向是合同法和比较合同法,特别是国际货物生产和销售法。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本学期的CISG课程采取线上授课形式。Jacques Henri Herbots通过“腾讯会议”平台,为同学们带来了五节直播课程。在开课之前,他还通过教务老师提前向同学们发放了课堂讲义,供大家预习使用。

“CISG”课程围绕着《联合国国际货物销售合同公约》(CISG)的法律适用问题展开。在第一节直播课中,Jacques Henri Herbots从概述CISG的立法历史和立法意义入手,详细解释了CISG的适用范围,分析了货物和合同的定义及CISG解决的法律问题类型,并重点强调了CISG的解释问题。
在第二节直播课中,Jacques Henri Herbots梳理了合同的成立过程,阐明了货物交付和风险转移之间的关系,包括国际贸易术语(Incoterms)的适用问题,并讲解了货物与合同的符合性问题。
在第三节直播课中,Jacques Henri Herbots介绍了卖方对货物权属的担保义务,仔细讲授了买方和卖方分别对货物和价款的及时受领义务,以及提单和信用证在货物买卖过程中发挥的重要作用。并且,他重点关注了根本违约情形下的救济问题。
在第四节直播课中,Jacques Henri Herbots先是在上节课的基础上,介绍了国际贸易实务中一种非常常见的违约救济方式:具体履行;随后阐述了另一种违约救济方式:损害赔偿的运作机制,还引导同学们思考了损害赔偿领域的一些争议问题。
在第五节直播课中,Jacques Henri Herbots深入探究了CISG视野下违约责任的例外情形,包括不可抗力(force majeure)、履约困难(hardship)、第三人过错和另一方过错。他对于不可抗力“三要素”,即不可控制性、不可预见性和不可避免性的说明非常精彩,引发了同学们的热烈讨论。在直播课的最后,他总结了课程的框架、介绍了考试的要求,并热情解答了同学们的各种问题。
“CISG”课程的难度较大、内容较多,但实务性强、趣味性足。虽然Jacques Henri Herbots无法亲临,但他的授课热情和付出丝毫不减。在授课过程中,他采用了案例教学法,深入浅出地解释清楚了很多复杂的法律问题;还采用了比较教学法,在分析CISG具体条款的适用问题时,时常将CISG与其他国际法和各国国内法(尤其是中国法)对比,使得同学们在思考货物买卖问题时更加具有国际视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