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7日晚,中欧法学院“国际法律职业系列讲座第21讲”在昌平校区明法楼305教室举行。本次讲座主题为“联合国世界知识产权组织工作经验分享与实习岗位分析”,由涉外法治研究院党支部书记张南副教授主讲。中欧法学院2024级硕士研究生参加本次讲座。

张南,伦敦大学玛丽女王学院知识产权法学博士。她曾于世界知识产权组织(WIPO)语言司担任中英文译员,研究领域包括比较知识产权法、涉外法治、国际组织人才培养、国际传播等,主持国家社会科学基金中华学术外译项目、国家高端智库项目等多项国家级和省部级科研课题,出版英文专著1部、译著6部,在中外权威和核心期刊上发表多篇学术论文,智库成果曾获中央领导批示和部委采纳。

张南以2021年是中国重返联合国50周年为切入点,阐释了中国在全球治理中的立场与贡献,强调高校培养国际组织人才对提升我国国家话语权的重要性。她结合在世界知识产权组织日内瓦总部的工作经历,介绍了联合国系统的运作机制和国际胜任力选拔标准,分享了在多语种环境下的跨文化工作与交流的心得,为同学们生动地展示和描述了多边外交工作环境。
随后,张南聚焦国际组织实习岗位申请与准备中的重点问题。她详细解读了2025年国家留学基金委《国际组织实习项目指南》中的重要条款和提供实习岗位的联合国系统专门机构与国际组织,倡导同学们在今年申请时要充分利用留基委提供的平台踊跃申请并争取带薪实习的资助机会。她以国际可再生能源署位于阿联酋阿布扎比的实习岗位和联合国粮农组织位于非洲的实习岗位需求为例,分析岗位具体需求与同学们法学教育背景的匹配路径,强调语言能力、国际视野及多元文化适应力是关键。此外,张南鼓励同学们在研究生一年级时就尽早准备中英文简历,充分挖掘校内外涉外法治和外事工作实习机会以提升国际胜任力,并结合其指导过的学生成功申请粮农组织实习岗位的案例,激励大家抓住实习和工作机遇。
讲座过程中互动问答贯穿始终。互动环节中,学生就前期实习对申请的助力及国际组织实习后的职业发展路径进行提问。张南建议同学们积极参与学校国际合作与交流处或涉外院系举办的活动以积累丰富经验,并指出目前国际组织工作岗位多为短期合同,候选人需具备较高的国际迁徙力,实习是进入该领域的理想起点。

本次讲座在热烈的掌声中圆满结束。张南的分享深入浅出,既展现了联合国系统的实务图景,又为同学们提供了详尽的职业指导。正如她所言:“大胆尝试与积极准备将为未来的职业发展打开一扇门。”本次讲座不仅丰富了同学们的国际化视野,也为中欧法学院培养涉外法治人才注入了新的动力。
相关链接:
国家留学网“2025年国际组织实习项目专栏”
https://www.csc.edu.cn/article/34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