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检索 

高级搜索
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学院动态  >  正文

中欧法学院代表队圆满完成第三十二届Willem C. Vis 国际商事仲裁模拟仲裁庭辩论赛

来源:中欧法学院  俞悦   5-7   阅读:
T AAA

4月10日至4月17日,中欧法学院Vis Moot维也纳代表队参加了在奥地利维也纳举行的第三十二届Willem C. Vis国际商事仲裁模拟仲裁庭辩论赛。本届赛事共有来自78个国家的394支队伍参赛,中欧法学院代表队作为为数不多的中国队伍,与来自不同地区的队伍进行了四场精彩的庭辩。尽管最后未能获奖,但这支年轻的队伍在跨国备赛和参赛过程中收获了独特成长,在书状写作和仲裁庭辩的过程中,锤炼了专业能力,更借赛事搭建起跨越国界的法学交流之桥,为留学生活赋予了更深的意义。

代表队简介

本届Vis Moot维也纳代表队由Susan Gale Wintermuth教授担任教练,2023级双硕士俞悦、王炜然、刘睿涵、沈新雨等四名同学为代表队队员。四名队员现均于欧洲进行欧洲法的学习,且均有代表中欧法学院参赛的经历,分别于研一期间参与了第二十一届Willem C. Vis (East)国际商事仲裁模拟仲裁庭辩论赛、法兰克福国际投资模拟仲裁庭和FDI国际投资模拟仲裁庭比赛。

左起:王炜然、沈新雨、俞悦、刘睿涵

这是中欧法学院Vis Moot代表队自2013年建队以来,第二次参与维也纳正赛,具备模拟仲裁庭比赛经验的四名队员,在教授Susan Wintermuth的远程指导、香港赛区代表队成员的倾囊相助与往届队员陶祉霖律师分享的实战经验下,迅速成长,在赛前训练赛与正赛中,充分展现出中欧学子的从容风采与自信姿态。

赛程回顾

4月10日,前一天刚结束汉堡赛前赛紧凑行程的队员们抵达奥地利维也纳,与Wintermuth教授投入到紧张的备赛之中。4月11日,第三十二届Willem C. Vis国际商事仲裁模拟仲裁庭辩论赛开幕式在维也纳音乐厅举行,主会场与分会场均座无虚席,气氛热烈非常。

开幕式现场

德国知名法学家Ingeborg Schwenzer教授与其他各地法学家共演CISG之歌

4月12日,在维也纳贝克·麦坚时律师事务所(Baker Mckenzie),中欧法学院代表队派出王炜然、沈新雨两位队员作为被申请方迎战德国基尔大学(University of Kiel)代表队。作为打头阵的成员,两名队员很快适应了正赛的比赛节奏,并进入到自己的最佳状态中。赛后,仲裁庭肯定了双方队员的高水平庭辩能力。

4月13日,在维也纳大学法学院,中欧法学院代表队派王炜然、沈新雨两位队员作为申请方迎战来自印度的金德尔环球大学(O.P. Jindal Global University)代表队。我方队员在庭辩中均展现出娓娓道来、充分解答仲裁庭疑问的优势。面对庭辩时对手手机铃声突然响起的突发状况,王炜然从容应对,巧妙地向仲裁庭争取了自己的权益。赛后,所有仲裁员与观众都为这场精彩的对决欢呼庆祝。

4月14日,在维也纳大学法学院,中欧法学院代表队派出俞悦、刘睿涵两位队员作为被申请方迎战来自巴西的巴拉纳联邦大学(Federal University of Paraná)代表队。面对仲裁庭充满压迫感的连环追问,我方队员不显慌乱、沉着陈述,体现了良好的心理素质与应变能力。

4月15日,在维也纳大学经贸学院,中欧法学院代表队派出俞悦、刘睿涵两位队员作为申请方迎战来自土耳其的马尔马拉大学(Marmara University)代表队。我方队员巧妙化用首席仲裁员的话语拆解对方论点,凭借大方自信的陈述,以及对仲裁庭问题的充分解答,赢得了仲裁员的高度评价。

4月17日,第三十二届Willem C. Vis国际商事仲裁模拟仲裁庭辩论赛闭幕式在奥地利国际会议中心正式落下帷幕。闭幕式前后,代表队分别与来自意大利的帕维亚代表队、香港中文大学代表队、外交学院代表队和代表美国西北大学、奥地利维也纳大学及荷兰阿姆斯特丹大学出战的中国学生沟通交流,在异国他乡搭建起跨越地域与院校的学术沟通桥梁,用真挚情谊传递中欧学子的风采与温度。

闭幕式现场

中欧法学院代表队与帕维亚代表队

各校中国法学生齐聚维也纳

赛场之外:在高压中锻造多维留学生活

备赛期间,队员们身处汉堡大学紧张的硕士课程与毕业论文开题双重压力下,将赛事筹备化为“时间管理”的实践课:从精准规划每日任务,到高效利用汉堡大学图书馆的法学资源;从参与土耳其伊斯坦布尔、意大利帕维亚、德国汉堡的线下实战,到在哈萨克斯坦、马来西亚组织的线上赛中与中外代表队的模拟交锋,队员们将“备赛”融入留学生活的每个缝隙。Vis Moot已成为一个打入生活中心的关键词,定义了整段留学生活的方向,倒逼队员们打破舒适区,学会在有限时间内最大化学习效率。这种“以目标驱动成长”的模式,让学术、生活与竞技形成良性共振。

然而,面对学业、赛程与生活琐事的多重压力,代表队也曾数次经历挣扎时刻,但也正是这些时刻,使她们真正体会到“团队”一词的力量。队员们之间始终彼此支持、鼓励,通过复盘优秀模拟赛录音、反复挖掘赛题中有用的蛛丝马迹、整理训练经验和不断检索,在一次次丧失信心后,又一次次重振旗鼓,不断找到突破方向。因此,代表队成员越走越从容。比赛像一面镜子,既照见不足,也让队员们意识到自己在国际舞台发出专业声音的能力与底气。奖项固然是闪光的瞬间,而跨越文化与地域的思考力、协作力与抗挫力,才是涉外法治人才终身受用的财富。

赛场之外:于交流中丈量全球法学生态

这一全球性的法学盛事,聚集了来自世界各地的优秀法学学子。从亚洲到欧洲,中欧法学院代表队的队员们通过训练赛与自发组织的模拟练习,深入各国法学生群体:在伊斯坦布尔与土耳其同学探讨大陆法系的实践差异,在帕维亚与德国、澳大利亚同学交流各国初级律师的执业生态,更在维也纳正赛期间与全球近400所高校的学子并肩切磋。

这种交流打破了课本的边界,让她们意识到法律实践的多样性与共通性,也让她们更清晰地看到自身在国际化道路上的坐标。几场比赛,让队员们见证了意大利、德国严谨的理论基础,学习了普通法系国家灵活从容的庭辩与语言组织能力,也感受到南美、中亚学生独特的论证视角。这种跨越文化、又基于同一话语体系的交流,使她们对“法律人”的全球图景有了更立体的认知。

结语:未摘桂冠,却揽星河

“Vis Moot是一扇窗,让我们看见世界,也让世界看见我们。”正如队员们在赛后总结中所言,这场国际法学盛事带来的不仅是法律文书写作与庭辩技巧的提升,更是对法学教育本质的思考:当来自近80个国家的法学生因同一份模拟案例激辩交锋时,专业知识的碰撞、文化背景的交融、执业理念的对话,已然构建起一个微观的“全球法学共同体”。而中欧法学院代表队,正以“以赛会友”的姿态,坚定地融入这片星辰大海。

编辑 陈睿

关闭

| 热点新闻 |
| 法大微信 |
扫一扫,知道更多

手机版 | mobile phone version

中国政法大学新闻中心版权所有 © 网络工作室负责维护
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电子信箱:news@cupl.edu.cn


新闻网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