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1日下午,“第三届法律硕士培养论坛:传承与突破——新时代法律硕士培养模式之完善”在中国政法大学海淀校区成功举办。“第三届法律硕士培养论坛”是中国政法大学法律学院举办的“法律专业学位教育三十年国际研讨会暨中国政法大学法律学院建院20周年庆祝大会”的平行分论坛。本场论坛汇聚了来自中国人民大学、武汉大学、对外经济贸易大学、中国海洋大学等十余所高校的法学院院长、专家学者,以及大成律师事务所、中咨律师事务所、融泰律师事务所等实务界代表。与会专家学者围绕新时代法律硕士培养的核心议题展开深入交流。论坛由法律学院副院长梁敏主持,对外经济贸易大学法学院副院长龚红柳担任总结汇报人。

守正创新:多元探索培养新模式
论坛上半场,与会专家结合各自人才培养实践,分享法律硕士培养的创新路径。
中国人民大学吴玉章讲席教授、全国法律专业学位教指委委员高圣平发言指出,当前法律硕士教育存在实践教学薄弱、师资结构不合理的现实挑战,介绍了人大的破局之举——通过“双导师餐券制”拉近师生距离,优化特色方向课程设置。他强调,需进一步完善特色方向学分认定与转换机制,让培养方案更具灵活性与适应性。
武汉大学法学院副院长苏金远聚焦涉外法律人才培养,系统梳理武大在涉外律师、国际仲裁方向的探索历程。他提出,要通过国内外协同培养、实务短训班、竞赛联动等方式,强化学生国际视野与实战能力,同时解决非法本涉外硕士培养周期与课程体系的适配难题。
中国海洋大学法学院院长李晟从“综合与特色协调”切入,指出在法学教育普及化、就业多元化背景下,既要回归基础教育、夯实通识素养,也要以开放包容的态度设计特色方向,避免过度细分,更好适配学生多元化发展需求。
龚红柳细数贸大在涉外法治人才培养上的深厚积淀,强调成功培养不仅依赖课程设置,更离不开国际化师资、成熟的模拟法庭竞赛体系与明确的高端就业导向。“我校学生在国际模拟法庭赛事中与本科生同台竞技,丝毫不落下风,这充分证明了法律硕士的培养潜力。”
中国政法大学研究生院副院长万青研究员从学校顶层设计出发,介绍法大在招生选拔、课程体系重构、有组织实习实践、产教融合等方面的系统性改革。她特别提及,法大已启动AI课程建设推进数字化转型,并通过“双导师制”实施细则,让校外导师真正参与到培养过程中。
商学院党委书记韩文生结合国家“十五五”规划与四中全会精神,建议法律人才培养加强与理工科交叉融合,开设法律与人工智能、金融科技、环境科学等复合型课程,让“因材施教”在人工智能时代落地生根。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法学院院长潘伟江以本校“深协同、数智化、重德育”实践为例,分享本硕博协同培养、AI赋能教学、虚拟实验室建设等创新探索。他坦言:“在法治氛围相对薄弱的工科院校,法学院更需主动融入学校科技生态,实现‘科技赋能法治’的跨越式发展。”

固本培元:夯实基础与深化改革
论坛下半场,与会专家从教育本质和制度层面,为法律硕士培养建言献策。
中国政法大学法律学院辛崇阳结合多年教学管理经验,点出非法本法硕招生考试中“考察法律知识”的制度性矛盾。他强烈呼吁借鉴法治成熟国家经验,加强对学生逻辑推理、分析写作能力的考察,从源头筛选具备法律潜质的生源;同时强化非法本法硕基础课程与法律思维训练,避免“基础不牢,地动山摇”的培养风险。
河北大学法学院院长陈佳分享地方法学院服务区域发展战略的实践:立足地方禀赋构建“通用型+区域服务型”培养模式,通过聘任退休实务专家、与“黄大年式教师团队”深度合作,破解实务导师资源短缺难题。
中华女子学院法学院院长黄晶介绍该校在妇女儿童权益与家事法领域的特色培养路径——以特色课程体系、专业实践基地、高端学术平台、深度社会服务为支撑,培养兼具家国情怀与性别平等意识的卓越法治人才。
知行合一:实务视角下的培养革新
与会的实务专家从职业需求出发,为法律硕士培养提供实践参考。
大成律师事务所北京总所刑事专业组负责人于兴泉结合刑事辩护经验,指出当前法学教育与学生司法现实认知脱节的问题,建议加强实务伦理教育与全流程案例教学,帮助学生全面了解司法实践。
北京市中咨律师事务所主任张楠从“表现力”与“审美力”角度提出新见解:法律人不仅需要专业知识,更需具备表达、心理、创造等综合素养。他建议在教学中融入心理学、伦理学与审美训练,培养“有温度、有力量”的新时代法律人。
北京市融泰律师事务所主任吴子芳阐述“校所融合”具体路径:搭建常态化交流平台、优化实务课程设计、完善实习考核机制,推动高校与律所从“浅层合作”走向“深度共生”,实现学用互促、知行合一。

继往开来:在传承中迈向卓越
龚红柳从三个维度总结本论坛成果。高校探索上,各校有差异化路径,但存实务师资短缺、培养定位与导师方向冲突等共性问题,需制度创新破局;制度改革上,招生考试改革、跨学科融合及“硕博直通”等建议为法硕培养“固本培元”指明方向,需衔接国家战略与教育规律;实务协同上,实务专家点出认知脱节等问题,提出案例教学、校所深度融合等“知行合一”方案。她还介绍了贸大依托务实传统的涉外法治人才培养经验与各位专家共享。
梁敏长对嘉宾们的精彩分享表示感谢。她指出,本次论坛覆盖法律硕士培养的招生选拔、课程设置、实践教学、产教融合、特色发展、师资建设等关键环节,既有高屋建瓴的理论指引,也有可落地的实践方案,为提升新时代法律硕士培养质量提供了丰富思路与可行路径。
论坛在热烈深入的交流中落下帷幕。与会专家一致认为,当前法律硕士教育正处于从“规模扩张”向“质量提升”转型的关键期。唯有坚守法治人才培养初心,在创新中回应时代需求,才能培养出德法兼修、知行合一的高素质法治人才,为全面依法治国筑牢人才与智力根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