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检索 

高级搜索
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学院动态  >  正文

窥刑辩一斑,见法治缩影 ——记刑事法论坛第二十一期暨十周年专场

来源:刑事司法学院 杨秋铸 王楠   10-10   阅读:
T AAA

厚德明法,闻览天下时事。格物致公,品评世间百态。2013年10月8日晚7时,备受瞩目的刑事法论坛十周年专场——“窥刑辩一斑,见法治缩影”在中国政法大学昌平校区拉开帷幕。出席本次论坛的嘉宾有北京炜衡律师事务所资深律师、全国律师协会刑事业务委员会委员许兰亭律师,北京律协刑事诉讼委员会秘书长、北京律协宣传委员会委员李肖霖律师,全国律师协会刑事专业委员会委员、北京市律师协会刑事诉讼法专业委员会副主任、中国社会科学院法学研究所法律硕士导师、北京市法学会刑法学研究会理事、尚权律师事务所主任张青松律师。深受同学们喜爱的中国政法大学刑事司法学院副教授元轶老师担任本次论坛的嘉宾主持。

在两位主持人精彩的开场白之后,各位嘉宾在全场热烈的掌声中先后入场。

论坛伊始,元轶教授风趣幽默的主持就带动了全场的氛围。首先发言的是李肖霖律师。李律师阐述了刑辨对于当今中国法治建设的重要意义,并引出对当今中国法治建设的观点,最后在肯定我国法治建设取得巨大成就的同时表达了对法大学子的深切期望。李肖霖律师的讲解深入浅出,让全场听众受益匪浅。

之后,许律师以自己经办过的许多高管和高官的实务案例,指出我国现今的法律制度与法律环境并不适合民营企业家的生存与发展,生动幽默的词句引发在场观众此起彼伏的喝彩。

主持元教授承接许律师的发言,就私营企业高管大多难逃有罪之名提出了自己的见解:“民营企业家们的罪是其与生俱来的原罪,他们的资本积累从一开始便是有罪的,他们前进是错,后退也是错,这就是当今民营企业家的两难处境。” 随后,他以风趣的过渡介绍,请张青松律师发言。

张青松律师在发言开始轻松地调侃了李律师和许律师,便将话锋转向了中国的司法实践。他肯定了中国在法治建设上取得的长足进步,并进一步指出中国新的诉讼法使中国刑事辩护迈向了新的台阶。最后张律师希望法大的莘莘学子努力学习,相信自己学习的东西是这个国家存在的支撑,为中国的法治建设贡献一份力量。

随后,论坛进入了最具趣味性和互动性的提问环节。第一个问题是有关社会弱势群体保护的疑问。张律师抢先回答,以最近颇受关注的夏俊峰案、薄熙来案与李某某案为例,指出这三位当事人虽然地位,身份不同,但对于律师而言不应该考虑当事人的地位、身份,而应当注意律师的责任就是维护当事人的利益,只要是对当事人的利益有利的,都应当在法律允许的范围内尽力争取。我们不能对一个案件简单的定下有罪或无罪,同时记住“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法律观念。许律师了补充回答道“律师不应该过多的考虑你所做的辩护的正确性,那是法官才应该考虑的事。”

现场同学就元教授提出的夏俊峰属于弱势群体的观点进行了驳斥,指出元教授对夏俊峰同情不应当是法律人所怀揣的,并希望元教授给予解释。元教授解释道他并不对夏案的判决结果持有任何倾向,并提出所有被告人其实都处于一种弱势的地位,而我们希望所有案件的判决公平,一旦不公平则我们就会对案件当事人产生同情的心理。

张律师的回答值得引起我们法律人的深思,我们自认为信仰“程序正义”与“公民平等”,但每当谈及具体的案件却难以不被个人的情感左右,欲先实现“个案正义”而后快。仔细想想,是不是违背了我们的初心呢?

第二个问题则是围绕李律师提出的我国可能引进的公民陪审制度展开的。李律师就此回应道:“陪审团人员所需的并非是专业知识,而是一种社会良知,以及当今我国法官具有永久的独立裁判权,也导致的法官是矛盾和腐败的中心,而将权利从法官手中分散,既是减少了腐败的可能性,又分散了聚焦在法官身上的矛盾。这对于我国的司法公正将会大有裨益。”但张律师则针锋相对的提出公民陪审制度在短期内实现的可能性并不大,又指出当今中国的司法程序越发的公开化,这就牵涉到了媒体与司法的微妙关系,即:司法应保持其独立性,而媒体的舆论监督将会在促进司法公正的同时,越来越多的干涉到司法的独立判决。对于这一点,张律师提出自己的见解:应当允许媒体舆论监督的存在,但同时法官应当把耳朵管住,以法律观念与准则做出判决。李律师与张律师的争论使台下听众对公民陪审制度有了更深刻的了解,收益良多。

两个半小时如白驹过隙,在主持人的结束语和会场经久不息的掌声中,刑事法论坛第二十一期暨十周年特别专场——刑事法制近期深化展望圆满结束。

刑事法论坛创办至今,已经历十载风风雨雨,无数法大学子在这讲坛之下聆听过刑法大师的独特见解与精辟分析。而每一次的讲座,每一位嘉宾博引的论述都曾引发我们内心最强烈的震撼和最深刻的思考。在已举办的二十期活动中,刑事法论坛有幸邀请到陈光中、卞建林、顾永忠、陈瑞华、田文昌、岳礼玲、樊崇义、陈卫东、王平、王大为、黄京平等数十位刑法学大家作为嘉宾。严谨的治学态度,厚重的阅历积淀,令人折服的人格魅力使刑法这看似森严可畏的抽象法规在我们心中逐渐具体成对正义的维护和坚守。一路走来,回首已是十载春秋。“窥刑辩一斑,见法治缩影”刑事法论坛将继续与大家同路,让智慧碰撞出的火与光照亮前行的方向!

关闭

| 图片新闻 |
| 最近更新 |
| 热点新闻 |
| 法大微信 |
扫一扫,知道更多

手机版 | mobile phone version

中国政法大学新闻中心版权所有 © 网络工作室负责维护
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电子信箱:news@cupl.edu.cn


新闻网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