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随着中国改革开放政策和“一带一路”倡议的不断推进,越来越多的非洲人来到中国,来到北京。他们在北京做什么?他们眼中的北京是什么样子的?千龙网和北京市人民政府外事办公室联合推出“非常京彩——非洲人在北京”主题系列融合报道。

托马在中国政法大学大门前留影。千龙网记者 梁泽瑛摄
文/千龙网记者 艾婷
“嗨,去哪儿?老师好!一会儿见……”高大帅气、自信开朗的托马(英文名:Donglona Adawa Thomas)走在校园里,经常遇见熟人并主动热情与对方打招呼。
托马来自乍得共和国,是中国政法大学国际教育学院2014级国际政治专业本科生。最近,他刚通过毕业论文答辩,目前忙着准备毕业典礼发言、毕业视频录制、毕业故事采访,计划着谢师告别,同时也满怀希望地憧憬着接下来在北京的读研生活。
“法大让我感受到家的温暖”
在中国政法大学图书馆文渊阁,托马认真配合学校工作人员拍摄“肆年”毕业视频系列作品。作为2018年度校优秀毕业生代表,他在视频中讲述在法大度过的四年美好时光。
说到即将要离开的校园,托马表示十分不舍。“这四年,我几乎都在学校度过,对这里感情很深。现在想想,马上就要离开学校,我很舍不得。”托马很动情。
1976年,中国开始向乍提供高校奖学金,包括农学、医学、路桥、水电、石油化工、建筑等专业。2006年起,中国不断加强对乍得的教育援助,共提供了220多个政府奖学金和1100多个职业培训、短期交流名额,托马是受益者之一。
2013年,22岁的托马以乍得高考全国第一名的成绩获得中国政府奖学金,得到来华留学的宝贵机会。在南京短暂学习中文后,2014年,他顺利来到中国政法大学国际教育学院学习国际政治。
由于距离家乡路途遥远,托马来华后没有回过家,但他在学校仍然感受到家的温暖。在中国政法大学度过四个春节,学校领导慰问、食堂提供免费除夕晚餐、获邀参与各种体验活动、收看央视春节联欢晚会直播等做法让托马感触颇深。“每年春节,我都感受到学校无处不在的关心,也加深了对中国文化的了解。学校过年给我们发红包,红包里面有多少钱并不重要,最重要的是这份心意,”托马真诚地说。
“怀着感恩之心,做图书馆义工”
怀着对法大的感恩之心,托马在学校做了一年法渊阁图书馆义工组长,主要负责图书馆座位管理工作。他坦言,当初报名参加这个志愿活动,也是为了弥补自己曾经给图书馆添的“麻烦”——他经常泡在图书馆学习,而且有时出来忘记“释放”座位,从而占用图书馆的资源。最终,托马用心的工作和出色的表现得到大家的一致认可,获得校优秀志愿者、义工之星、感动法大人物等多项荣誉。
即将毕业,托马告诉记者,他有太多感谢想对老师、同学们以及学校员工说。“老师的辛勤耕耘给我带来知识,同学们的耐心帮助,才有我今天的进步。我很有必要向他们说一声,谢谢。”
谈到毕业后的暑期计划时,托马说,“我会去湖南住上几天,向同学父母道别。以前,每个寒暑假,他们都邀请我去家里做客,平时也会通过微信关心我的学习、生活。现在,我的大学本科学习生活告一段落,我得去和他们告别,感谢他们给我的照顾和帮助。”
“愿学成归国,成为中乍友谊桥梁”
法大毕业后,托马选择继续留在中国读研深造,并且希望自己早日学成回国,报效祖国,成为乍得国家建设的接班人,同时也希望成为传递中乍友谊的桥梁和传播中非文化的使者,为中非友好关系出一份力。
目前,托马已同时被北京大学和中国人民大学录取为非洲研究方向的硕士研究生。谈到专业选择时,托马表情变得严肃,他郑重地说:“最近若干年来,中国与非洲友好关系稳步发展。2000年中非合作论坛的成立也体现了中非关系的重要性。伴随着中国和非洲国家交往的稳步发展,中非合作的发展经验已引起很多专家的关注。我相信中非关系也将是国际关系领域研究的一个热门话题。”
2015年,习近平主席在中非合作论坛约翰内斯堡峰会上宣布,将在三年内为非洲提供2000个学历学位教育名额和3万个政府奖学金名额。托马对此表示,留学中国是人生的宝贵财富,衷心感谢中国政府提供的宝贵留学机会。
“中国是一个快速发展的国家,我来到中国留学赶上了一个好的时机。我的国家缺少国际关系研究方面的人才,所以继续留在中国学习是一个很好的选择。而且现在我已经适应北京生活。如果让我去别的城市上学,我可能会不适应,”托马笑着说。

托马在中国政法大学法渊阁图书馆整理书籍。千龙网记者 梁泽瑛摄

托马(左一)在中国政法大学法渊阁图书馆工作。千龙网记者 梁泽瑛摄

托马毕业留影。受访者供图 千龙网发

托马毕业留影。受访者供图 千龙网发

托马(左二)毕业合影。受访者供图 千龙网发

托马(后排右一)毕业合影。受访者供图 千龙网发